综述
所谓“昭昭有唐,天俾万国”,唐朝的强盛与繁华曾让世界为之作倾倒。盛唐的统治者们在历史的舞台上也是大放异彩,但在李唐皇朝的皇权更替中,李唐皇族似乎始终处于一个血腥的怪圈之中。
从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开始,兄弟相残,父子反目,夫妻背誓的伦常悲剧一遍遍反复上演。身负鲜卑血脉的李氏皇族,热血奔放,对权力的渴望与角逐从未停止。
然而,就在公元710年,有一位李唐皇朝的嫡长太子,在一场权力的角逐中主动让位,谦然有礼地将太子之位以及皇帝之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成就一段兄友弟恭的佳话,也成就了一个盛世大唐。
他就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也是唐玄宗李隆基同父异母的长兄李宪,死后被李隆基追封为“让皇帝”,后世美称“千秋让皇”。
少年坎坷,荣辱无常
李宪原名李成器,后来为避唐玄宗生母昭成皇后的谥号,改名为李宪。李宪是李旦的长子,其父李旦是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也是唐高宗最小的儿子,本来无缘帝位的李旦从小就是不争不抢,淡泊谦让。
谁知李旦的大哥李弘在被立为太子不久便英年早逝,二哥李贤在做太子时与母后武则天争权被废,后含恨自杀,三哥李显虽然顺利登上皇位,却在仅仅50多天后被执掌大权的太后武则天废为庐陵王流放庐州。
三位兄长两死一废,残酷的权力斗争,让这位原本谦恭孝友的皇子被母亲推上帝位,与此同时,李旦册立李宪的生母刘妃为皇后,李宪作为嫡长子自然被册立为太子。
然而,对权力的渴望和对至尊之位的向往使得身为太后的武则天再不会放权于李旦,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的同时加强了对李旦一家的监视,李旦就在这样的紧张的氛围中做了七年的傀儡皇帝.
直到公元690年,准备完全的武则天终于称帝,改唐为周,李旦也被降位为皇嗣,李宪被降为皇孙,改居东宫,赐姓武姓。
明堂盛宴,兄弟齐心
位于唐睿宗桥陵东南的大唐代国长公主碑记述了一次别开生面却又耐人寻味的宫廷宴会,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初九,女皇武则天在洛阳明堂设宴慰劳群臣,首先登台献艺的是当时年仅六岁的李隆基,这位平日颇具王者风范的小皇孙一改往日派头,男扮女装反串了一出颇为流行的舞戏,生动活泼,娇俏可爱。
接着出场的便是李隆基的长兄李宪,他手持竹笛,乐舞翩翩,惊艳四座,在不绝于耳的喝彩声中,宴会的欢庆被小皇孙们推向了高潮。
碑文中没有更详尽的记载,但可以想见的是,李宪兄弟们的协力演出,极大程度缓解了那个风云突变的时代的紧张与不安,也缓和了女皇与皇嗣李旦一家的尴尬氛围,身为长兄的李宪与年幼的弟弟们的亲密与默契,定然也牵动着年近古稀的女皇的孺慕之情。
母妃殒命,长兄如父
尽管交出了帝位,退居东宫,但处在风暴中心的李旦依旧恐惧不安,担心受到母亲的伤害,因而居住在东宫的李旦一家一直谨言慎行。
明堂重阳节宴的温馨时刻,像一道亮丽的彩虹,极大宽慰了李旦紧绷的精神世界,他不会想到一场巨大的灾难正要打破这脆弱的宁静。
韦团儿是武则天身边掌管宫中门户的女官,聪慧干练,颇受女皇宠幸,每当李旦入宫朝见团儿必定在前引导。
而这个落魄皇子身上散发的独特气质,竟惹得韦团儿春心萌动,难以自持,不过即使她使尽全身解数,李旦始终不为所动,团儿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心中的愤怒促使团儿在女皇面前诬陷李旦的两个妃子暗中实行压胜之术,诅咒女皇。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正月初二,李宪的生母刘氏和李隆基的生母窦氏按照宫中惯例向女皇贺岁问安,但自入宫之后,便再无人见过他们的踪迹,那天,李宪和年幼的弟弟们焦急等待,却始终不见母妃归来。
李旦虽然不明原委,但他已经隐约的感到自己这一群年幼的儿女或许将永远失去母亲。为了不再触怒女皇,李旦只得强忍悲痛,严令东宫不许议论二妃之事。
这一年,李宪14岁,和他一样同样痛失母亲的李隆基只有9岁,而窦妃所生的小女儿金仙公主尚在襁褓之中。
作为长兄的李宪,心中强忍着母亲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的思念,缄默不言,在那个冰冷的皇室中,他竭尽所能给予幼弟幼妹最温暖的关爱。
正是李旦和李宪的隐忍与谦卑,使得女皇没有找到继续深究的理由,一家得以保全。
幽禁岁月,兄弟砥砺
没过多久,韦团儿的诬告就被人揭发 但是由其一手掀起的灾难还远远没有结束,如果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得知让儿子平白无故蒙此大难,必定悉心补偿以获求内心的平衡,但女皇的思维方式,却反而认为李旦这般滴水不漏的背后,必定是对自己怀恨在心,更需对其严加防范。
于是李旦一家再次被严密监视,没有女皇的允许不得迈出东宫半步,包括李宪和李隆基在内的李旦五子也因此全部被降为郡王,幽居深宫,与世隔绝。
童心正盛的兄弟几人只能在暗无天日的深院内朝夕相会,互相勉励,据说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们连院子都不能踏足。
也许正是这段朝夕相对,休戚与共的艰难岁月成就了李宪与兄弟李隆基深厚的兄弟情谊,为其坚定让位提供了可能。
重见天日,力挽狂澜
公元698年,铁腕的女皇终究输给了岁月,不得不考虑皇位继承的问题,幽禁房州14年的庐陵王李显被召回宫,同年9月女皇正式下诏,册立李显为皇太子,改封李旦为相王。
李宪兄弟五人也终于重获自由。不久后太子党臣发动神龙政变,中宗李显继位,李旦一家赐居宫外。
洛阳宫里险象环生,委曲求全的傀儡岁月,好像都成了过眼云烟,一家人相聚一府,惬意非常。然而一场意想不到的危机却悄然来临。
唐中宗李显懦弱,其妻韦后却强势异常,先是太子李重俊兵败被杀,而后韦后又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一边拥立幼主临朝称制,一边磨刀霍霍企图铲除李氏皇族。
韦后曾经借风水师之言,道出李旦府邸有帝王之气,用以诬陷李旦一家有夺位之心,企图借谶言铲除李旦,却不想成就了李旦及其三子李隆基的天命传奇。
李隆基是李旦的第3个儿子,自幼聪颖果决,志存高远,他八岁失去母亲,七年长禁深宫,又先后经历多次宫变。
在那样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中长大成人,不仅让他对权力斗争的可怕和残酷有了清晰的认识,也使他有了政变的能力和魄力,自从重获自由之后,李隆基便一直不遗余力的暗中结交智武之士,致力于打造自己的政治势力。
公元710年,25岁的李隆基联合万骑营统领陈玄礼等人以讨灭逆党的名义,在帝国的玄武门发动兵变,迅速应者云集,图谋不轨的韦后和安洛公主被杀,身在马鞭之上的韦姓族人被全部斩首。次日黎明,李隆基踩踏过遍地鲜血,迎接父亲李旦登临帝位。
激流勇退,慨然让位
逆党已除,江山安定,但是再登帝位的唐睿宗李旦,从登基的那一刻起,无可奈何地陷入到与当年唐高祖李渊一样的困局之中。
身为嫡长子的李宪是名正言顺的储君,法理上的第一继承人。但大唐立国近百年来,宗室们在争夺帝位的厮杀之中,往往随之而来的都是生死族灭的倾覆之祸。
在那个尊崇儒家宗法的时代,李旦深谙废长立幼给社稷江山带来的隐患。此时的李隆基翦灭乱党,匡扶李唐社稷有功,声誉日盛,且统领数万禁军,一旦立储不当,昔日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父子离心的惨剧便会重演。
正在李旦万分焦灼之时,李宪站了出来。以国家危则先立有功为由。誓死不居于李隆基之上,李宪的主动让位在整个帝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却让李旦如释重负,终立李隆基为太子,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闻讯而来的李隆基却又以大哥出身嫡长为由,坚决不做太子。
就这样,在李氏皇族数次为了争夺那个至尊之位,无数次的同室操戈,手足相残之后,李旦父子却联袂书写了一幕世所罕见的皇室佳话。
公元710年6月李旦正式颁下诏书,以挽救社稷,居功至伟为由,正式将李隆基立为太子入主东宫。
兄友弟恭,花萼相辉
为了感激兄长的恩惠,登基之后的李隆基大力修葺了他们兄弟几人曾经同住的宅邸,便是闻名于世的兴庆宫。
不久,在兴庆宫的西南,建起了一座巍峨的楼宇,便是花萼相辉之楼。
李隆基取诗经中常棣之华,鄂不韡韡的典故向天下昭示,他与兄弟之间的情谊就像花和萼那样遥相辉应,不离不弃。
开元29年,公元741年11月,李宪病逝,享年63岁,李隆基悲痛不已,辍朝三日,为他的长兄李宪追赠谥号为让皇帝,并以帝王之礼下葬,赐名惠陵。
结语
后世大多认为李宪让位是因久受其父李旦淡泊处事,谦逊爱人之风德熏陶,对王霸之术兴味索然。
而且李宪自幼聪慧,虽然没做皇帝,但却逍遥一生。他在残酷的皇室斗争中练就了一双洞察秋毫的慧眼,对李隆基的实力和野心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因此慨然让位,成全了兄弟也保全了自己一生的富贵安然。
但笔者认为李宪的激流勇退,也许也是因为珍视多年休戚与共的手足情谊,为了保全这份来之不易的帝王之家的骨肉亲情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