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山海经》和《聊斋志异》,相信各位小伙伴们都不陌生~
《山海经》作为先秦时期的神话地理志,记载着许多怪奇悠谬之说,荟萃了无数珍奇博物。
而《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蒲松龄所著的短篇小说集;通过深刻地描写狐仙、鬼和妖,来讽刺当时“鬼比人更讲情义的时代”。
(图:维基百科)
来自伦敦艺术大学(UAL)中国学联的艺术家们,将两部中华文化精粹作为艺术灵感,加工再创造搬来伦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艺术的跨界和中外艺术交流一直是伦敦艺术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简称“UAL CSSA”)举办展览的重心。
快跟着圈哥一起看看~
(图:伦艺学联)
本次展览的时间是11月12日-11月14日,早上11点至下午6点开放(14日开放时间为11点-下午3点);地址在Hoxton Gallery【17 Marlow,Arnold Circus,E2 7JN】。
明天11月14日就是最后一天啦,小伙伴们千万别错过~
今天,圈哥来到了“混沌——中国志怪艺术展”的现场。
(现场图片均由欧洲时报记者雪子/摄)
据伦艺学联介绍,本次展览是艺术家们对于中国历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出的“混沌”众生世界所进行新时代架构与创造,并与之进行艺术与空间的一次对话。
“混沌”一词,充分的将历史记载中千奇百怪的妖魔鬼怪融入现实,其囊括了中华文化在数千年历史中对于自然和世界的想象与诠释,将我们曾经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内容用新时代的思考进行再现。
(图中画作为宋昌润作品《人造鬼·鬼造人》,前排真实与虚幻交互平台为杨迪亚作品《Anti-Future》)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代对于魑魅魍魉的描述更是数不胜数;如何来描绘一个“混沌”的、非人类形态的众生世界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共同思考的问题。
来到现场后,圈哥发现展览分为了上下两层,艺术家们的理念是:上层是人间,下层是混沌世界。
(楼下展厅由陈子扬作品《无常大鬼·不期而至》开启,黑白无常形成阴阳之相,标志着进入混沌空间)
展厅中包含了绘画作品、电子交互以及戏剧等不同媒介的艺术展出。
(日行一善剧组的五幕实验剧场《三王冢》,下午2点准时与观众见面)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海经志怪元素设计的服装,作者为马卓然、杨皓翔)
正如展览介绍中所说:
“鬼怪是多变的,千姿百态;可能有100种语言,100只手,100种奇思妙想,100种游戏、说话以及思考的方式;100种倾听、惊奇与爱的模样,他们所拥有的,是100方世界,等着艺术家们去发掘....”
(《三王冢》表演现场)
当圈哥看完展览准备离开时,艺术家们还特地准备了一处求签的地方,专门祈愿纳福!
这种新颖的形式,善良的初衷让圈哥不禁想为这些年轻人点赞~
年轻的中国艺术家们用自己的创造力,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奇幻世界与艺术相结合,构建了一个神奇且光怪陆离的艺术空间。
(英伦圈综编,作者:桃桃,现场图片由欧洲时报记者雪子/摄,其余图片来自伦艺学联公众号,转载请注明。)
点亮“收藏”“点赞”“再看”三连~11月顺顺利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