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都说张震被鬼吓死了,我们找他聊了聊

0
分享至

张震把听恐怖故事,形容为“经历一场噩梦”。

“没有人不喜欢从噩梦中醒来的快感。”

这个观念也投射在张震的作品里,他总是在故事的最后添上一个豁然开朗的结尾。

谜底揭开,一个不幸的人获得救赎,一个作恶多端的人受到惩罚,一个缔结已久的迷思得到答案。

讲故事的人,也成了一个谜。

张震曾一度排斥视频采访,几乎没留下正式的影视资料,10多年来不用手机。

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流言,和他的故事一样经久不衰,甚至成为张震的“符号”:那个讲故事的张震,被他的鬼故事吓死了。

最近,我们和讲鬼故事的张震聊了聊。

在张震的家里,书房是唯一的禁区。

一盏灯常常在零点后亮起。作家点着了烟,手指放在键盘上,大脑开始天马行空。他常常望向门缝的位置,确保房门紧闭,没人能轻易在深夜进入。

靠门近些,能听见房间传来几声含糊的呓语。“他究竟要去干什么?为什么要一个人去搭车?不行,没有故事,动机太可笑了。”

他自顾自地傻笑,沉浸在臆想中,看上去像是一个精神出了问题的人。一旦门外传来脚步声,他会迅速抽离出来,以免吓到孩子们。

这是张震多年来的创作习惯——把自己放进一个单调的空间里。

他十多年来不用手机,微信也没有,外界要找他,都得先找到他的经纪人——也是他的妻子小静。他的生活只有创作这件事,家和录音棚,两点一线。

小静和张震,性格互补。小静性格勇敢,热情活泼,是个乐天派;张震内敛犹豫,带着细腻的匠气,内里是个悲观主义者。

《张震讲故事》里的女声配音几乎都是由小静来完成的,她也一度被听友称为“童年阴影”。

张震的妻子 小静

如今48岁的张震,曾被认为是中国最会讲恐怖故事的人,25岁就攀上中国恐怖类有声作品的顶峰。

上世纪90年代末,他迎上电台时代向前的潮流,抓住禁忌题材的价值红利,创造出恐怖类有声作品中的最大品牌《张震讲故事》。

大众传媒作为载体,恐怖艺术作为内核,两者交相辉映,掀起了上个世纪末的本土恐怖艺术创作潮。

在外界看来,张震是个十足神秘的人。他甚少出现在电视荧幕上,几乎没留下正式的影像资料。他给听众留下一个关于自己的悬念。

悬念是故事的基础,他和他笔下那些惊悚的故事一样神秘。

吊诡的是,围绕张震的还有种种传说,人们希望在他的身上,看到一个惊悚的真实传奇。

和张震有关的流言中,传播最广的一条是“张震被自己讲的鬼故事吓死了”。流言渐渐取代故事本身,成为张震的符号。

事情比小说还要荒诞。一篇乌龙报道,坐实了张震的“死亡”。2001年,沈阳某报发表一篇文章,开头写道,有人说张震被自己讲的鬼故事吓死了。

张震去法院起诉,官司赢了,但辟谣的速度,跟不上流言的传播。

各式各样的版本都有。张震在山洞里录音效,有人突然进来,把他吓死了;张震在录音棚里看见了不干净的东西,随后离奇身亡;张震在写故事,有人开门进来,心脏直接停了......

他接到了从天南海北打来的电话,妻子收到友人发来的消息,请她节哀。各地都出现了悼念张震的告别仪式。

多年以后,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失控》问世,平台上的热评第一是:“没想到他还活着!”

张震微博截图

“自古将军阵前亡,肯定得是个忠勇可嘉的将军,才会死在阵前。”张震说。

如今,他对这一问题看得很开,“它折射出人们对传奇的渴望,就好像将军战死沙场,一个最优秀的大夫累死在手术台上,一个讲鬼故事的把自己都吓死了。”

张震感念,人们还愿意相信这样的传奇。

张震至今还能表演出播音员方明在《诗词鉴赏》节目中对《春夜喜雨》的朗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他模仿起方明的播音腔,饶有兴致地讲起其中的抑扬顿挫,“其中‘生’字是精髓,我能模仿得一模一样。”

对张震而言,收音机有一种特别的磁场。

他痴迷于将这些不同的声音元素放在一起。他领略到,声音的魅力来源于能唤起听者的想象。“声音是离心灵最近的信息传输的方式,当看不见画面的时候,其实有机会看见最好的画面。”

张震

中学时,张震在学校里做广播播音。听得多了,故事在脑子酝酿,一个名为“白点之谜”的故事诞生。

“在医院长长的走廊上,一个人总发现眼前一个飘飘忽忽的白点在移动,这白点大概一人来高,好像一个人戴着一个口罩。”

这是张震最早创作的恐怖故事,没头没尾,只凭想象力在继续。中午播音回来,三五个同学围着张震,催着他讲“白点之谜”的后续。听故事的人越来越多,张震变得小有名气。

那是一个录播时代,电台里只有“播音员”,而没有“主持人”的说法。等张震真正进入电台的时候,直播时代宣告来临,各地电台都诞生了明星主持人。

1997年,辽宁广播电台开创了99099声讯台,用户靠拨打电话收听。张震提出几个节目想法,名字里都有“张震”,其中一个就是《张震讲故事》。

什么都讲,爱情、笑话、励志故事装进大箩筐里。几个月后,张震发现,恐怖故事是最受欢迎的,于是决定专讲恐怖故事。此后,《张震讲故事》一直占据节目排行的第一。

“张震讲故事的一切,就是从进棚的第一天开始的。”

他多数时间都泡在录音棚里,是台里有名的“熬棚狂人”。他用棚时间长,电台的同事都下班了,他才熬夜录制,一宿不回家。创作、录音、后期合成都由他本人完成。

录音是件有仪式感的事情。当他关上那扇厚重的门,站在话筒面前,就必须置身于角色之中。那些周到的预设,有时又得推翻重来,一句台词总要试很多不同的演绎方式,灵感迸发,思维也随之活跃。

张震私下把这件事叫作“风灵”,“麦克风会给你灵感。”

台里决定为《张震讲故事》出一张专辑。张震是沈阳大学中文系出身,仅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就写出四个故事,组成了张震的第一张专辑内容。

故事就写在台里的信纸上,连提纲也没有。他觉得老天用一只无形的大手,把灵感放进他的脑子里。

《盒子》——张震写的第一个故事,应运而生。一个人为了夺走钱财,伪装成了盲婆婆。

故事播出后,台里的电话被打爆了。

收发室里都是张震的粉丝来信,成摞地堆着。投诉也不少,有学生一个月的话费就花了160元,是家长三分之一的月薪。还有人去沈阳精神文明办公室举报,说张震污染精神文明。

第一个故事就成了经典,它启发了《张震讲故事》的风格:悬疑感重、结尾反转、有智商含量、氛围感强。

“所有恐惧都来源于没有准备。”张震捕捉到,恐惧的核心是未知,他用对白和音乐等声音元素,将恐怖氛围推向顶峰。

这是张震对节目的把握。不要干涩的旁白,不要“谁对谁说”,而是以“声音戏剧”的方式,将故事演绎出来。

1998年,《张震讲故事》推出首张专辑。张震出现在签售会现场,引发了一阵欢呼。人流拼命地往张震在的地方涌去,想一睹这个神秘的面孔。

场面失控,室内签售不得不叫停。这场追逐游戏转到室外,地点换了好几次,最后他躲到书城后面的大卡车里,象征性地签了几盘磁带,签售会就宣告结束。

有媒体用了整版篇幅,写了一篇张震专访,“他掀起了中国恐怖文学的小高潮。”

25岁的张震,成为中国恐怖艺术中的一个传奇。

他对未来的打算是,把张震讲故事继续更下去。

“我的整个生活都是围绕着这五个字在继续,我一定会负责,因为这个作品附着我的名字。”

张震不见了。

21世纪初,那些迷恋张震的粉丝们发现,电台里再没出现过张震的名字。

90后江西男生紫襟,就是其中之一。

《张震讲故事》陪紫襟度过中学的夜晚。他蜷缩在被子里,享受心脏收紧的刺激感觉。

他迷恋上了声音。大学时,他天天闷在屋里子录音,最后只拿到一张大学的肄业证。2014年,他成为一名主播——“有声的紫襟”。

互联网重新激发了音频市场,紫襟迎着时代的浪潮,登上恐怖有声作品的山峰。

他几乎成了另一个张震。两年里,他的粉丝突破500万,作品《阴间神探》播放量达33亿,如今的粉丝量接近2000万。有人称他为“有声界第一大V”。

与此同时,在万众瞩目下,张震却突然销声匿迹。

在第一张专辑的爆红后,张震又带着新的故事,和台里的领导商量着再出第二张专辑。请求被一拖再拖。小静劝他,不如自己发行,打破地域的局限。犹豫再三,张震和小静选择了从台里离开。

小静承担起了张震的经纪事务,找到出版商,做了第二张专辑。2003年,他们来到北京。2005年,张震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出版社合作,出了“眼睛”系列的专辑,市场反馈尽如人意。

他规划着要出4张CD,攒下了近20个新的作品,再找到出版商。这次却被拒之门外。发行渠道没有了,属于CD、MP3的实体音像市场迅速坍塌。

小静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这些作品免费上传到博客。张震不同意,小静劝他,我们也不挣钱。作为创作者,要让大家听到你的创作,作品不能白做。

如今再说起,张震仍感到,这是一个悲壮的决定。

从此,《张震讲故事》开启了唯一一个免费时代。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带来了很多裨益:张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些故事在互联网上抵达各个角落,掀起了一阵“张震热潮”。

那20个作品,是张震的创作走向另一阶段的标志。《剪刀》《木栅墙的后面》《跳楼》后来都成了经典。

在这批作品之后,2006年,他释放出告别的信号,离开了有声作品的舞台。《张震讲故事》画上了一个暂时的句点。

张震去了一家公司,主持电视节目,一个月一万块钱。“出来之后本来不打算再做主持人,为了生计也去做了。”

离开的日子里,他转而创作小说,意外打开长篇的大门,创作出小说《失控》。他获得众多的头衔,在不同的领域里尝试跨界。

有声作品的创作者、书籍作家、电影人,在这些身份中,张震最喜欢的是“作家”,继续出版小说,是他长期以来的理想。

“至少在我有生之年,我还会在写一本长篇,这是我的梦想。”

命运呈现出某种戏剧性。他迎上了时代向前的潮流,站在恐怖故事的桥头,然而音像市场迅速发生了变化,他被裹挟其中,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

张震是一个被时代选中的人。而唯一可以确信的是,属于磁带的时代,一去不回了。

2018年,音频平台喜马拉雅找到张震的时候,他已经阔别有声作品12年。十几年前那些经典的老故事,传播极广。

他的老作品还有很多人在反复地听,有人能背下其中桥段,有人把经典的台词,设置成起床的闹钟。

在经过磁带、CD、智能手机、图书时代后,他终于又回到有声赛道。

“我是张震,不是演员张震。是张震讲故事,不是张震讲鬼故事。”

张震还是讲故事的张震,然而时代和观众早已更新换代,市场也重新洗牌。他怀着一颗忐忑的心。

他的风格仍独树一帜,注重华丽和厚重的制作。“虽然我相信自己能写出好故事,但我讲的故事,还是不是大家喜欢的样子,这个我不知道。”

悬着的心,在第一个故事面世后落下。

他捡起了几年前的一个灵感线头。那天,他坐在电脑前,没有任何的启发,“搭车”两个字就出现在他脑海中。

极其平常的两个字,让他嗅到了故事的感觉。他决意要以此为原点,写一个命题作文,《搭车》就是故事的名字。

进棚前,他反复地修改和演练。录音时,有些段落都能脱稿背出。

搭车的片头,有两句模仿鬼哈气的声音。

这是20年前的一个音频片段。张震和好友郭恒在电台熬夜录音时,决定录点有意思的内容。这段音频就是郭恒的声音。

后来,音频从开盘带转移到CD上,再到硬盘里。每次电脑更新换代,他都要把所有的声音素材拷贝下来。

这回,他在角落发现了它,把它放在20年后的故事开头。“它们从一段旅程,搭车坐船到下一个地方,一站一站地走来。”

回归三年,张震创作了三张新专辑,那些曾经以为再也找不回张震的人,还是迅速发现了他的归来。

曾经的旧故事,也有了新的听众。在音频平台喜马拉雅上,他的110个经典故事的播放量达到9.8亿,陪伴无数年轻人度过漫漫长夜。

张震也琢磨过,为什么要讲恐怖故事。最开始讲恐怖故事,是兴趣使然。后来,做来做去,他也犹疑。

“我讲个相声,还能图给人逗乐,那恐怖故事,我让你害怕,我做这事儿干嘛呢?”

他曾做过研究,有声恐怖作品在15分钟左右,能使耳朵不失去耐性。如今,他反高潮地把作品的时间延长,一部作品长达40分钟。故事线拉长,他能够恣意挥洒。

“这是一个高度视觉化的时代,音频传播本身不是一种强势传播。”

一个有声作品,动辄40来分钟,能让人跟着去揪心,去思考,还会被感动。“套用周星驰的话说,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那我得多开心,我开心得不得了。”

在张震看来,这是一个更好的时代,也是一个相对更长久的时代。

“老实讲,我真的非常怀念那个磁带的时代,那几乎是我的整个青春。但我更欢迎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对一个作品的创作人来说更公平,能更好地发挥才华。”

他身上还有着印刷时代的文人气质,谦逊而又执拗,他对听众的称呼是“您”,他几乎都会给每条评论回复“谢谢您”,表达对听众的感谢。在每次直播分享的最后,小静都会为听众唱《说不出再见》。

“我希望我仍旧是那个普通人,但我的故事能够留在听众的脑子里。偶尔走在某个街角,听到人们在谈论《张震讲故事》,得到一句‘这小子还挺有意思’的评价,作为一个创作者,我就很满足了。”

张震和两个女儿的合影

一个问题总萦绕在张震的脑海:有声传播边界到底在哪里?

难道那种所谓的流俗性,信息传递的局限性,还有非专注的接触特点,真的就是有声传播不能突破的壁垒吗?他认为不是。

“如果你的作品足够好,人们会愿意放下手里的事情,收拢神经,满怀期待地为你的声音奉献一次专注的听觉。如果你的作品真的值得欣赏,人们就会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地让它走进自己的耳朵。”

一条评论在弹幕里出现:张震的鬼故事不吓人了。

《张震讲故事》悄然转变。再次回归之后,张震仍展现出旺盛的创作力,甚至是革新。他没有继续从前的创作路子,而是更加注重悬念设置和故事结构。

他的故事更像是一个人性寓言。对张震而言,一个恐怖故事,有没有趣,远比它吓不吓人重要得多。

他最喜爱的作家是斯蒂芬·金和丹·布朗,最爱的电影是《危情十日》。

在张震看来,恐怖题材最精妙的是,故事要有因果,结构逻辑要严丝合缝,内容要有文学的关照,“让人不知不觉进入到设置的故事舞台。”

这些理念,融于张震创作的血液中。“恐怖故事要么是讲生者的不智,要么是逝者的不甘。”这个故事箭头指的地方,都是对人性的悲悯。

电影《危情十日》剧照

离开的十二年里,张震的创作未曾停止。

那些故事点子还是时不时地冒出来。他仍旧做那个默默观察生活的人,将生活中的细节变形,在脑海中生发出荒诞的故事。

他在大街上看到废品站有一个黑色的柜子,会想像成停尸柜,打开柜子,里面突然出现一具死尸,于是便有了作品《鬼柜子》。他在一个雨棚下抽烟,想象着有陌生人在此不期而遇,揭开了一个神秘的真相,于是作品《避雨》诞生。

有价值的灵感就记录下来,当作故事的线头,整理存放。

电脑里的文件夹里,放着等待制作的故事文本。对哪个比较有感觉,他就会集中发力,让它左右横竖地开花,看看从哪儿能结出故事的核。

“我真正写一个故事的时间,远不如我想一个故事的时间长,悬疑故事最讲究的是,写的每一个字都要有根据。”

第一步卡死的是文字。他所想要呈现的一切效果都会写在纸面上,语气的轻重,静音和节奏的把控,他都会仔细标注于纸上,像是造一座严谨的建筑。

第二步是博弈。每一个悬念的铺设,都在与读者进行心理博弈。“这句话说完之后,大家知道下面准说那个,你这博弈就输了。”

“好的恐怖故事都有爱,坏的恐怖故事都挺二,那种没有逻辑,一惊一乍吓唬人的,都挺二的。”张震说。

如今,张震经常会做一些奇形怪状的噩梦,他在梦里挣扎、大叫,好几次都被小静唤醒。

张震把听恐怖故事,形容为“经历一场噩梦”。恐惧是人类的本能,因为对未知感到不安,所以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鬼的故事。

“没有人不喜欢从噩梦中醒来的快感。”这个观念在张震的作品里显现,他常常在故事的最后,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巴。

作品《避雨》的故事核就是“救赎”。一个雨夜,七个陌生人来到了同一个雨棚下,他们的谈话,最终让一个本想在那一夜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在雨过天晴后开启了新的人生。

他知道悲剧能带来绵长的效果,但他还是愿意让听众相信,恐怖故事里会透进光明。

“创作者的心是属于孩童的,对这个世界充满美好的期许。同时大脑又是属于成年人的,会对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投下一份理性的秘密。”张震说。

在张震的每一个故事里,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角色。有时他是误打误撞闯入暗室的来客,有时他是雨棚下引出真相的乞丐。

最和他相像的,是作品《午夜清扫》中一个偏执的编剧。

在午夜的一座大厦里,热爱生活的清洁工和忧郁自艾的编剧不期而遇。编剧认为想象力是最高贵的本事,最终却因为想象力枯竭杀死了自己,死了还在痛苦纠结。

“你会是那个编剧吗?一个靠想象力活着的人。”我们问道。

“我宁愿做那个清洁工,”他说,“想象力从不是玄而又玄的事。”

他把故事的野心藏进一篇12个字的文档,放在电脑文件夹的一个隐秘的角落:

“我只静坐一隅,便令举世惊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排名赛首冠,22岁吴宜泽10-6夺斯诺克国锦赛冠军,中国时代快来了

排名赛首冠,22岁吴宜泽10-6夺斯诺克国锦赛冠军,中国时代快来了

真理是我亲戚
2025-11-09 21:39:25
换汤不换药没用!邵佳一还招雷公殿母吗?带上徐彬杨希+大连飞翼

换汤不换药没用!邵佳一还招雷公殿母吗?带上徐彬杨希+大连飞翼

刀锋体育
2025-11-09 19:59:44
伟大的10-6!吴宜泽KO希金斯夺冠,中国第10人,斯诺克见证新王!

伟大的10-6!吴宜泽KO希金斯夺冠,中国第10人,斯诺克见证新王!

刘姚尧的文字城堡
2025-11-09 22:07:57
中美谈妥了,赢家还不知道是谁,输家已经有四个,头一个是巴基斯坦

中美谈妥了,赢家还不知道是谁,输家已经有四个,头一个是巴基斯坦

科技处长
2025-11-08 22:44:21
卖掉一楼换成顶楼,才知道“富不买一楼,穷不买顶楼”有多真实

卖掉一楼换成顶楼,才知道“富不买一楼,穷不买顶楼”有多真实

室内设计师有料儿
2025-11-09 10:56:05
刘嘉玲曝刘德华的疯狂“私生饭”:有人从他床底下爬出来

刘嘉玲曝刘德华的疯狂“私生饭”:有人从他床底下爬出来

红星新闻
2025-11-09 11:32:26
其实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全红婵这次复出

其实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全红婵这次复出

小光侃娱乐
2025-11-09 14:05:02
马鲁的年薪低到无法想象,其他外援挥金如土,他却在超然楼前驻足

马鲁的年薪低到无法想象,其他外援挥金如土,他却在超然楼前驻足

体坛小鹏
2025-11-09 07:37:24
章泽天日本机场被偶遇,黄发新造型超吸睛,32岁状态好到像大学生

章泽天日本机场被偶遇,黄发新造型超吸睛,32岁状态好到像大学生

TVB的四小花
2025-11-09 14:34:52
武统、和统都没希望了?台湾军事专家:中国已经走上了第三条路

武统、和统都没希望了?台湾军事专家:中国已经走上了第三条路

芳芳历史烩
2025-11-09 01:44:44
白百何工作室晒时间线,回应东京电影节争议:我方只要一个真实、正确的说法,而非避重就轻混淆视听,甚至无中生有

白百何工作室晒时间线,回应东京电影节争议:我方只要一个真实、正确的说法,而非避重就轻混淆视听,甚至无中生有

扬子晚报
2025-11-09 19:48:38
白百何开撕王传君和沪圈,暗示自己被当垫脚石,范冰冰也发文暗讽

白百何开撕王传君和沪圈,暗示自己被当垫脚石,范冰冰也发文暗讽

花哥扒娱乐
2025-11-06 21:56:32
澳舰遭中方军舰包围后,澳洲防长呼吁各国都去巡航…

澳舰遭中方军舰包围后,澳洲防长呼吁各国都去巡航…

福建平子
2025-11-09 11:14:52
潘玮柏老婆参加幼儿园活动,5岁女儿好可爱,宣云穿公主装像姐姐

潘玮柏老婆参加幼儿园活动,5岁女儿好可爱,宣云穿公主装像姐姐

心静物娱
2025-11-09 13:54:43
上海虹桥⇋浦东,只要10分钟,仅需59元?最新消息传来,网友:狠狠期待了

上海虹桥⇋浦东,只要10分钟,仅需59元?最新消息传来,网友:狠狠期待了

新民晚报
2025-11-09 09:38:32
他丢弃的猫抓板,却被流浪猫当成珍宝,用执着赌赢了余生幸福!

他丢弃的猫抓板,却被流浪猫当成珍宝,用执着赌赢了余生幸福!

Magic宠物社
2025-11-01 18:35:03
黄仁勋亲赴台积电“讨要更多芯片” 回应存储短缺、涨价等问题

黄仁勋亲赴台积电“讨要更多芯片” 回应存储短缺、涨价等问题

财联社
2025-11-09 01:47:09
创业只用30万,广东90后硬刚大疆,干出1200亿独角兽

创业只用30万,广东90后硬刚大疆,干出1200亿独角兽

毒sir财经
2025-11-08 23:23:36
十五运会广州限行适应期结束,首次违法不免罚!出行提醒公布

十五运会广州限行适应期结束,首次违法不免罚!出行提醒公布

南方都市报
2025-11-09 12:00:05
雷迪克:开场两分钟就意识到赢不了 对球队表现非常失望

雷迪克:开场两分钟就意识到赢不了 对球队表现非常失望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2025-11-09 15:03:06
2025-11-09 23:40:49
最人物 incentive-icons
最人物
记录最真实的人物
1518文章数 4886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娱乐要闻

《繁花》事件影响:唐嫣工作被取消

头条要闻

陕西男子打晕妻子误以为已死 将人扔下土崖致其死亡

头条要闻

陕西男子打晕妻子误以为已死 将人扔下土崖致其死亡

体育要闻

他只想默默地拿走最后一亿美元

财经要闻

10月CPI同比涨0.2% PPI同比下降2.1%

科技要闻

黄仁勋亲赴台积电“讨要更多芯片”

汽车要闻

钛7月销破2万 霜雾灰与青峦翠配色正式开启交付

态度原创

家居
亲子
旅游
游戏
本地

家居要闻

现代自由 功能美学居所

亲子要闻

小龚大夫上线了

旅游要闻

巨好看、巨能玩、巨划算!宝安“湾区聚宝季”宠粉上大分

《8号出口》开发商新作改名 逃离巨怪居住的星球

本地新闻

这届干饭人,已经把博物馆吃成了食堂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