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事件源于重大新闻事故和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传播——10月中旬,就有小博主发布内容称“内蒙古的白菜被冰雹打坏,菜农不要了,欢迎大家免费捡”,但影响力有限。
11月4日,有网民发布了赤峰市有白菜免费可以采摘的虚假视频。随后,拥有40多万粉丝的某晚报官方媒体号在未核实真伪的情况下,盲目转发了该视频,并配标题“继免费捡土豆后又有新惊喜,赤峰一地可以免费砍白菜”,这使得谎言瞬间发酵,几百人冲进了内蒙古的菜地。
这不叫捡便宜,这叫违法。
菜农李先生原本没太在意。
起初只是零星几个村民,他象征性劝了劝——反正人不多。
谁知视频一传开,局面瞬间失控。
![]()
6号上午,数百人涌进菜地,隔着屏幕都感觉到菜农李先生的绝望——“人少还好劝,人多根本拦不住。”李先生眼睁睁看着200亩白菜被摘空,损失近百万。
还有网友质疑,白菜那么便宜,损失有那么大吗——
根据2025年11月的当地市场价格信息,内蒙古不同地区的白菜批发价格在0.2-0.6元/斤之间,一般来说,白菜的亩产量在9000-15000斤左右。
若都按中间值0.35元/斤、亩产量13000斤计算,200亩白菜的销售额为200×13000×0.35 = 910000元,因此说近百万也不过分。
免费摘菜的人违法吗?菜农的损失谁来赔?
![]()
答案很明确:哄抢他人农作物涉嫌违法,损失理应由行为人承担。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发生类似事件。
此前某地发生过哄抢土豆、地瓜,每次都说“以为是免费的”,但谣言从不该成为借口。拿这次来说,起初只是附近村民少量采摘,李先生甚至没太阻拦。可视频一旦病毒式传播,局面就失控了。
几百人蜂拥而至,有人开着三轮车,有人拎着麻袋,还有人边拍视频边往车里装菜。
现场秩序荡然无存——这已经不是“顺手摘两棵”,而是有组织、成规模的侵占行为。他们真不知道这是偷吗?不过是想把责任推给“别人都说免费”。
![]()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哄抢公私财物可处拘留并罚款;金额大或情节严重,甚至能定罪。换句话说,法律从不承认“法不责众”。
李先生哽咽地说:“本来都联系好买家了。”
结果一夜之间,300万斤白菜不翼而飞。一场谣言,让半年辛苦化为乌有,而抢菜的人,或许正吃着“免费”的酸菜锅。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事件常伴随网络谣言推波助澜。
作为地方权威媒体,本应是信息真实性的把关人,却草率转发网友未经证实的言论,等同于为谣言“背书”,直接引发数百人哄抢的混乱局面。
菜农一年的辛勤劳作付诸东流,这种“以传播速度换新闻热度”的操作,背离了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
事件发酵后,该晚报视频号删除了原始视频并关闭评论区,但未公开回应或道歉,完美隐身。
![]()
还有一个专业概念需要厘清:
“善意取得”不适用于此场景。换句话说,即便你真以为白菜是“免费送的”,也不能成为免责理由——因为白菜明显属于他人耕种、尚未收割的农作物,不具备“无主物”属性。
也有人辩解:“菜烂在地里也是浪费,不如让大家拿走。”
可农业生产的逻辑恰恰相反——白菜不是垃圾,而是有明确产权的商品。你眼中的“浪费”,其实是菜农的收入来源。种200亩白菜要投入多少?种子、肥料、人工……全部打了水漂。
这么一来,问题就清晰了:
责任主体至少包括三类人——现场哄抢者、组织煽动者、以及谣言首发者。他们是否构成共同侵权?法律上完全可以追究连带责任。
但现实是,菜农往往无力逐一起诉。
个体维权成本太高,而集体诉讼又缺乏机制支撑。于是,损失常常只能自己吞下。
那农业保险能覆盖这类损失吗?
很遗憾,普通险种一般不包含哄抢。农保主要针对自然灾害与价格波动。换句话说,人祸比天灾更难防。这也暴露了农业经营中的风险盲区。
其实,类似的“数字谣言+线下哄抢”模式,正在形成一种新型社会风险。
它利用人性贪便宜的心理,借助算法放大效应,最终让最无辜的生产者买单。平台不能只享受流量红利,却把治理成本甩给基层。算法推荐是否该对“免费领XX”类内容设置预警机制?这值得深思。
规则若不被敬畏,下一个被拔光的,可能就是我们自己辛苦种下的“白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