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罗大佑的《东方之珠》也随之传唱全球华人世界。歌词开头的“小河”,指的就是深港两地的界河——深圳河。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名字探源
明代初年,诗人、罗湖村袁渔隐作《携客游罗溪作脍》,写道:“罗溪水长镢鱼肥,同客观潮坐石矶。作脍欲归谋斗酒,白衣人到已斜晖。”其中,罗溪便是现在的深圳河,这首诗也是目前深圳河最早的文字记载。
现在的深圳河
@王者小分队i
在数百年后的清康熙年间,“罗溪”则已更名做 “滘水河”。靳文漠所撰的《新安县志》记载:“滘水河,在城东四十里,发源于梧桐,右莆隔,左龙跃双鱼诸山,西流曰钊日河,北出曰大沙河,二支分流至滘山,合流而西曰滘水,经黄岗,逶迤四十里入后海。”
康熙《新安县志》中的滘水
而1960年版的《宝安县志》上记载:“深圳河,又名清河,因河上游植被较好,草木茂盛,清水河清而得名。主流发源于布吉伯公坳,它汇合了发源于梧桐山的沙湾河和发源于打石坪的布吉水两支流而从深圳出海。”
也就是说,在历史上,深圳河曾经被称为罗溪、滘水河和清河。
深圳河畔今昔对比
至于什么时候开始称此河为“深圳河”,则要追溯到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后。在1899年3月19日签订的《香港英新租借合同》中,英方将此河称作“深圳河”:“……水由梧桐山流出,……,右经径肚村,抵深圳河,……,作为界线。”
也就是说,在“深圳河”一词诞生后,这条河也成了新安县和港英的分界线。
《专条》中沿深圳河的中英边境界线
*有人说,在嘉庆《新安县志》已有“深圳河”的记载:“惠民桥在深圳河沟深浚。”实际上,这是断句出现了偏差,正确的断句应为:惠民桥/在深圳/河沟深浚。惠民桥,即现在的人民桥。流经人民桥的河流是布吉河,而非深圳河。
深圳河溯源
深圳河全长37公里,流域面积312.5平方公里,其中深圳一侧占六成,包括罗湖、盐田、福田三区,香港一侧占四成,隶属于新界。深圳河干流向西,其入海口经深圳湾入伶仃洋。香港的入海口一边是米埔自然保护区,深圳一边是保税区的边缘,皆是湿地。
光绪元年的深圳河地图
深圳河主要支流在深圳一侧有沙湾河、布吉河、福田河和皇岗河,香港一侧有在香港一方有梧桐河、石上河、双鱼河、新田河和平原河。另一条支流沙头角河是香港东北面河流,当中由沙头角河桥至伯公坳一段为港深边界之一。沙头角河西起伯公坳深圳河源头,东至沙头角中英街,流入大鹏湾的盐田湾。
拥有众多支流的沙湾河
@《深圳地名志》(1987版)
关于深圳河的源头,香港方面认为深圳河在沙湾河与莲塘河汇合处三岔河以上的干流为莲塘河,发源于梧桐山;深圳方面则认为深圳河三岔河以上的干流为沙湾河,发源于牛尾岭。
深圳河上游水系
@《深圳地名志》(1987版)
香港方面的理由是莲塘河和深圳河均为界河,因而把莲塘河的发源地梧桐山也作为深圳河的源头;而深圳方面则是“惟长为源”,沙湾河比莲塘河长9公里,因而将沙湾河作为干流,以沙湾河的发源地牛尾岭作为深圳河的发源地。
滋养两地的深圳河
择岸而居,靠水生活。悠悠的深圳河养育了深圳这块土地上最早的先祖。据《新安县志》记载,深圳河在历史上不仅深,而且水流急,每逢下雨便涨起大水,居民来往十分困难,常有人“不知深浅,动遭淹溺”。康熙二十八年,在深圳河的支流布吉河上建造了一座“惠民桥”,就是今日“人民桥”的前身。
1983年深圳河北岸
据资料记载,旧时深圳河还是重要的运输通道,哪怕在上游,旧时亦可行船,运输物资做生意。特区建设初期,水泥、钢筋、沙石等建筑材料也是通过深圳河大量运输的。
1980年前,深圳河畔的居民还在深圳河中洗衣洗菜,捕鱼捉虾,深圳第一个游泳池就是直接把河水引进工人文化宫建成。
93年因深圳河水暴涨而引发的洪水
1980年后,急速成长的深圳将深圳河当作排污沟,每年直接排进数十万吨的污水和垃圾。深圳河迅速变黑变臭,垃圾污泥淤积,成了一条几乎静止不动、没有生命的死河。这条曾哺育了两岸人的河流开始报复深圳,80至90年代,爆发的洪水几乎每年都要将深圳淹没几次。
1995年5月4日,深港两地政府批出全面治理深圳河的第一期工程合同,治理工程立竿见影,2000年后,深圳河再未发生过大的洪灾。只是,铁网重围之下的深圳河依然污染严重,散发着腥臭。
从香港眺望深圳
2002年3月,深港双方最终商定将深圳河河口整治纳入治理深圳河工程的总体规划方案,彻底解决深圳河的防洪和底泥淤积问题。2002年4月,经国务院港澳办的批复,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组职权范围扩大,除了防洪之外,增加了治污的职责。2009年6月,深港联合进行的深圳河污染底泥治理策略研究项目正式启动,拉开了深港双方治理深圳河污染的序幕。
沧桑之河
深圳河,作为深圳和香港的界河,她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耻辱、新中国的崛起以及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的变迁。
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凭借其坚船利炮。威逼清政府先后于1842年、1860年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两个丧权等国的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香港岛、九龙半岛。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1898年英国再度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租借新界,即新安县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及附近200多个岛屿,租期99年。
至此,香港本岛加上深圳河以南整个九龙半岛及附近200多个岛屿、约1071平方公里的地区,全部被英国侵占。深圳河从此成为见证一个国家兴衰荣辱的历史之河。
深圳河畔的故事
1898年起,深圳河变成深港的界河。但她的故事仍在继续。
1899年5月16日下午5时45分,驻港英军司令加士居率英军越过深圳河,占领深圳及附近的村庄。未遇到任何来自清军抵抗的英军进入深圳后,解除了清政府深圳驻军的武装并宣称深圳已是英国的领土。
1899年5月28日,英国报纸上的“香港地图”
英军占领深圳后,强攻至布吉,直指东莞石龙。此时,东莞雁田的邓辅良组织民兵,在雁田南面的山岭上构筑防御工事迎击英军,并且组织敢死队,成功夜袭英军在布吉坳的军营。
1899年11月2日,在中英双方交涉以及民间抗英力量的压力下,港督卜力下达了撤出深圳的命令。11月13日,英军渡过深圳河撤回新界。至此,英国国旗在深圳飘了半年。
深圳地区航拍图
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深圳河见证了那段辉煌的历史。
上个世纪,无论在大革命的白色恐怖日子里,还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硝烟中,党的红色交通线从未中断过,为中央、省及地方组织提供情报,为游击队运送武器弹药、输送医药粮食、秘密护送领导人和营救香港沦陷区的文化人,留下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皇岗水围、沙头角、莲塘、白石洲是深圳河畔的四大红色交通站,每一个站点都留下或深或浅的红色足迹。
曾经的皇岗水围地下交通站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由于中国内地的封闭政策,香港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唯一窗口和桥梁,大量物资和人员往来于深圳河上,深圳河得以见证香港的繁荣兴盛。南岸的香港人忙着建设“东方之珠”,河北岸却是阶级斗争警钟长鸣。
守卫监督中国逃港难民区的香港警察
北岸衣衫褴褛,南岸灯红酒绿。最难以抹去的记忆,是当年深圳河边不时传来警犬的狂吠和偷渡者被抓获时的叫声。从50年代后期开始,深圳河先后发生过多起大规模民众集体越境逃港事件。到了1977年,边防部队已是防不胜防。邓小平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此事不是部队能管得了的。”
1978年,内地实行改革开放;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深圳河的故事,仍在继续。
今日深圳河两岸
@中科智宏写字楼
↑↑↑
让我们一起来谈谈深圳历史
这个家族数百年经久不衰,还建了龙岗第一豪宅
2021-04-16
新安县人民跟英国佬斗争的那些日子
2021-01-02
深圳河上罗湖桥:深港世纪风云的见证
2020-05-12
参考资料:
《从深圳河畔的红色脚印说起》
《海洋深圳》
《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30年回顾》
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