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有所提高,在对外招聘上,中山大学更是对外高调喊出年薪30万的人才招揽计划。在编制受限制的情况下,中山大学高歌猛进,背靠人口和经济大省-广东,坐拥悠久的历史文化,又有强劲的实力加成,在过去的短短6年时间里,竟然招揽了8000多名青年人才。
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更是刊登了《6年引才8000多人,这些青年人为什么钟情于中山大学》的报道,细数中山大学人才引进的吸引力。
但是网络上的批评声音,也不绝于耳。
有人批评该做法的恶劣之处:
很多人不能理解中山大学的做法有多恶劣。
打个比方吧,原本top2录取线是700(假设各省同线),全国top1‰可以进top2,进去后不管怎么卷,90%以上的学生能正常毕业,或者找到工作或者继续深造。没考上top2的,可以去七所top3(华五人大中科院大学),再没考上的可以去中九……最后绝大多数人都能进入适当的学校,通过努力获得相应的回报。
现在中山大学的做法,相当于top2把录取线降低到536分,也就是说top10%的人都能进top2,一下子录取了60万名学生,然后让他们疯狂的卷,只有前6000名才发top2的本科文凭,其余59万4000名学生全部退学(事实上某省536分进top2那位已经退学了)
这样的做法真的有人性吗?
非升即走,踩着“尸体”向上爬:
说明中山大学已经充分摸清了非升即走的诀窍。让青椒们使劲干活然后到期后换一批新青椒。
青椒们会被冠上“特聘研究员”、“师资博士后”的名义进行科研,待遇保持在较低水平。通过画大饼告诉青椒们“转正了就高收入了!”来激励他们发paper,提高中山大学ESI、Nature Index的论文量,从而提升中山大学在各个榜单上的排名。另外,教师学生比在各大榜单上也有很高比例。引进青年人才越多,师生比数据也越好看。这波直接双赢。
人员流动越快,产生paper的速度越快,因为人们往往创新的点子是有限的,特别CS领域,各类方向日新月异,很多好期刊的文章由于审核时间长,时效性已经比不上顶会了。源源不断的青椒们可以不断将自己PhD所研究的最新内容以中山大学为一作单位发表,让SYSU奔驰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速公路上。建议其他高校积极效仿。
中山大学广州南校区正在建设的人才公寓
找工作,一个萝卜一个坑。在编制受限的情况下,中山大学怎么突然多出这么多坑?这要归功于中山大学的制度创新—设立专职科研人员。招人不给编制,把原有的专职科研编制B系列人员改编,签三年聘期,给校内头衔,加考核要求。
割“科研民工”的韭菜?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山大学颇有一番来者不拒的“海王”气势。但是网络上也频频爆出中山大学专职科研岗位“有点坑”。
首先是招聘中的不实宣传。专职科研岗,没有编制,没有安家费,没有科研启动金还倒罢了,房补和子女入学等福利也没有,连传说中的高薪都打了几道折。
传说中的 30 万年薪,实则只有 20 万出头,还是税前。更坑的是,这 20 多万是「打包」价,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和其他保险全都包括在内。
换言之,中大对外宣称的所谓薪资,其实是校方的用人成本。实际上,那些带着 B 的中大专职科研人员,每月到手只有万元左右。扣掉一线城市的吃住成本,所剩无几。
某网友的分享,图片来源:知乎
萝卜太多,坑太少。
这样的人才招聘效果对学校起的作用是显著的。招聘规模巨大,学校为此也花了巨资。在2014年以前,中山大学到账的科研经费在10-12亿人民币之间,施行三年聘期的专职科研人员招聘后,2017年中山大学的到账经费已经猛增到29亿人民币。
国社科立项数第一,图片来源:中大官网
校方承诺,专职科研人员只要审核达标便可以转岗。但是具体要求高的吓人,过线也仅代表具备申请资格,至于能不能转,还得看有没有大佬撑腰。先别着急吐槽,即使成功转岗拿到编制,也只能算校内晋升,不享受引进人才的政策,还是没有安家费和科研启动金。
没有安家费,没有科研启动经费但是能顺利这都是8000人中的幸运儿。
很多青年博士急着“去淘金”,去“试一把”。在这8000多人中,在不久的将来其中许多人可能会成为高龄高学历的未就业人员。面对不能续签的合同,和日渐增长的年龄,前路茫茫。
“老千”—千年博士后
对于那些达标无望的专职科研人员,中大也帮忙想好了退路 —— 做博后。
做博后好啊,额外多了申请博后基金的机会,还能享受广东省的博后政策。一年15万补助呢!可以帮学校省好大一笔钱。只是能不能出站,那就另说了;退站要不要退钱,也不知道。
来了就是中大人。不能转岗就做博后,实在不行的话,继续做专职科研人员也能撑几年。
不得不说,中大对博士们的分流去向,还是有考虑的,就是招聘里那股「不挑食」的劲儿,着实令人生疑。
匿名网友的分享,图片来源:知乎
某位 2019 年参加中大专职科研岗招聘的网友说,同去的 10 人,竟然有 9 人被录取,连那些科研成果较差,论文数量和质量堪忧的博士也能拿到 offer。
擦亮眼睛
虽说专职科研岗很好,但高校里其他岗位也不少。有时,就算是名称相同的岗位,在不同高校常常也不太一样。尤其对于「蓄水池」很大还经常换水的高校,入职前更是需要多方调研。
1. 选择平台很重要。
搞科研,平台很重要。有没有支持,力度多大,几乎能决定一位科研萌新的生死。平台至少包括高校、院系和导师三个层面,不要只看短期内的待遇,要关注项目申请和科研开展。
2. 薪金待遇不马虎。
不要面皮薄,不要羞于谈钱。多向人事处询问,确定入职后的收入状况。除了到手工资之外,各种保险和公积金,以及科研奖励和年底绩效,还有逢年过节的各种福利,都得问清楚,最好还都能落实到合同里。
3. 评比要求不能变。
大部分高校各种审核评比的要求逐年提高。有的高校很精明,用人合同里的评比标准只写参照 XX 的要求,但这个 XX 的要求校方又随意变更。所以,尽量把评比要求直接写进合同,最大程度保障自己的权益。如果高校不同意,那就得留出足够的提前量,防止高校的标准朝令夕改。
4. 离职程序不留坑。
包括中大在内的几乎所有高校,都在想尽办法留下人才,离职经常会很麻烦。说到底,面对铁了心要走的人才,高校能指望的,也就是钱。在合同中留心一下离职的程序,重点计算离职要花多少钱。
其实,在大部分博士心里,给高校点「分手费」也未尝不可,毕竟还是有真感情的,但有些高校动辄要几十万,那就不好了。又不是来卖的!
教师离职被学校索赔 42 万,图片来源:潇湘晨报
5. 留好退路随时走。
这都已经 1202 年了,谁也别指望一份工作干到死。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心底无私天地宽,保持关注多调研。多留心高校乃至企业的招聘,多寻求差异化竞争,有合适的机会就走。反正在哪里都是为人民服务!
如今全国知名高校都在争创「双一流」,把竞争和淘汰引入大学,是践行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尝试。优化教师队伍,说到底是各方受益的好事。
然而,许多高校打着「非升即走」的改革名头压榨青年才俊,干着收割韭菜的事,非常令人无奈。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在高校的互相攀比之下,甚至催生出很多严重违反劳动法的纠纷。新岗位迅速被玩坏,高等教育更加乌烟瘴气。
希望学术界,能对年轻人温柔一点,把学术界的根留住。
版权声明
本文创作借鉴:生物学霸,知乎,人民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