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耶鲁北京中心
一位体弱多病的失明老人,却在暮年之际勇攀高峰。
他曾遭受牢狱的禁锢,但也获得过前所未有的自由。他的作品被下令举国烧毁,却又被视作时代之声。
一切本应该昭示一个悲惨的结局,但他那时刚刚完成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语史诗之一。
他就是约翰·弥尔顿,这首诗就是《失乐园》。本期耶鲁公开课《弥尔顿》让我们跟随耶鲁大学英文系教授(现已荣誉退休)John Rogers,在震撼之余收获力量,一起了解这位比肩莎翁的英国文学巨匠。
穿越回400年前的英国,这是弥尔顿生活的时代。17世纪的到来并不让人安心——那个时代送走了贤明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也送走了大文豪莎士比亚。一位全新的君主查尔斯一世统领着英国。
斯图亚特王朝君主:查尔斯一世,也是欧洲史上第一个被公开处死的君主
混乱的宗教冲突还在继续,查尔斯一世一系列失误的举措不仅再次加深天主教和新教的纷争,也让国会与王室之间也产生了极大的隔阂。
人们燃起了怨忿的情绪。除了王室、官员与军队,许多商人和民众,甚至文学家都身涉其中,为自己支持的一派努力做着贡献。约翰·弥尔顿就是其中的一位。
历史的节奏犹如史诗一般,在弥尔顿的心中久久挥之不去。这样一段混乱的时代,是怎样成就了一位成就极高的诗人、文学家和革命家呢?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近《弥尔顿》!
课程介绍
《弥尔顿》这门课程共24讲,每节课时在50分钟左右。课程将研究有关弥尔顿的作品及其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涵盖同时代名人的评价与相关文学史料。
在课程中,主讲教授John Rogers探讨了一系列关于学习与评论弥尔顿的方法和理论,以及它们的优势和局限性。课程包括对于弥尔顿抒情诗、史诗、散文和信件的细节品读以及对当时历史政治背景的考查。
这并不是一门“咬文嚼字”的文学课,主讲教授John Rogers认为了解文学同样需要大局观。相比起谈论文学本身,Rogers教授更喜欢谈论文学的背景以及在当今的意义。他认为这样会带来对于弥尔顿文学、英国内战和17世纪历史政治的综合理解。
主讲教授何许人也?
John Rogers
耶鲁大学英文系教授(现已荣誉退休)
John Rogers教授于1984年毕业于耶鲁本科学院,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他对弥尔顿的诗歌与17世纪英国文学颇有研究。Rogers教授在1996年出版的The Matter of Revolution: Science, Poetry and Politics in the age of Milton一书中,对17世纪中期的英国内战与空位期,以及英国革命与科学革命的文化交叉点进行了研究。《选择》杂志给出了这样的评价:“Rogers教授的言语总能输出深刻的见解,简单易懂而极具说服力。”
课程安排与Rogers教授的风格恰好对应。前几讲旨在了解历史背景以及弥尔顿的履历和影响,而当学生基本掌握大局时,教授将开始对弥尔顿著名的史诗《失乐园》《复乐园》以及《力士参孙》逐章分析。其中,教授也会讨论现代名人对于弥尔顿的引用,以及他在世界文坛的整体影响,也常常表明自己对于一些晦涩语句的体会。
在第一讲中,Rogers教授认为无论是解弥尔顿的文学、影响力或是与文学世界的联系,都需要先探讨三个关键词:弥尔顿,力量,以及弥尔顿的力量。
01
“光环加身”的弥尔顿
还没有阅读弥尔顿任何的文学作品之前,Rogers教授就向我们介绍了弥尔顿的独特之处。
25岁的他在一封寄予友人的信件中写道,“我要创作一篇流传千古的史诗巨作。”虽然当时的弥尔顿只写过几首简短的拉丁文小诗,这部“史诗巨作”也在他25年过后才开始动笔,然而对于自己未来的成就与威望,弥尔顿的预言相当准确。
On the Morning of Christ’s Nativity
(《基督降生颂歌》)
在其21岁时写下的《基督降生颂歌》中,弥尔顿大胆地把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诞生,与耶稣的诞生含蓄相比。青年时期的他是当时整个英国最优秀的拉丁文学者之一,曾试图重写《圣经》的前几卷。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大的成就了,只是到了弥尔顿生命的后期,他其实想重写一切。
弥尔顿是婚姻自由的支持者,
曾发表《离婚的原理和实施》
他发表了自己大部分的诗歌与著作,思考着创建一套独有的哲学逻辑体系。他论证了英国存在的意义,最终甚至尝试建立他的新教教义。弥尔顿想要按照自己的形象重建西方文化。
弥尔顿野心勃勃的重建是否成功尚可不谈,但随着这项宏大工程的开始,弥尔顿那不可思议的力量也为世人所见。
而他作为“力量”为人所称颂的便不得不提那场失败了的反对上帝的革命。
02
“力量”的见解
想让我们卑躬屈膝来乞讨所谓的宽容,
将祂的力量奉若神明,
而祂不久前还被我们的大军吓得瑟瑟发抖,
以至祂怀疑自己的帝国能否继续,
我们现在确实低下了头颅,如此的失败;
令我们蒙羞,乃我们的侮辱。
——《失乐园》
如果从未读过弥尔顿的《失乐园》,你可能永远想像不到,这段慷慨激昂的演讲竟来自我们常以恶魔形象所指的堕落天使“撒旦”,而其口中“瑟瑟发抖”的“祂”竟是上帝。为何在宗教极度重要的17世纪,这一段如雷贯耳,甚至有亵渎神明之意的诗歌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何解读英雄式撒旦和非正统式上帝,是打开弥尔顿对于“力量”之见的钥匙。
弥尔顿最著名的作品《失乐园》其实是对《圣经》中创世纪的复述。这几乎是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亚当和夏娃受到撒旦的引诱,偷吃了禁果,最终被逐出了伊甸园。
但当我们打开这部史诗,满心期待地读到关于亚当夏娃和伊甸园里的苹果的故事时候,弥尔顿却在一开始把我们扔进地狱。
反叛之神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却毫不屈服,后来为复仇寻至伊甸园。在开篇的26行里,弥尔顿就说明了自己的意图:他要“向世人昭示上帝之道的正当性”。
以《失乐园》精神贯穿的奇幻英剧《好兆头》
撒旦认为那些忠于上帝的天使们对上帝放低身段,屈膝承欢,并承认他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实在是可耻,因为上帝其实不是万能的。一个真正的全知全能的上帝怎么会怀疑自己是否能驾驭他的王国呢?他想揭开的是高度戏剧化的,由文化铸造的对上帝力量的幻象。
但弥尔顿作为虔诚的新教徒,开篇的诗歌无意藐视上帝,而是在影射着更深层次的想法。Rogers教授认为,这种想法无不体现着弥尔顿的政治抱负。
政治中的弥尔顿是个坚决的议会派。他激烈反抗着保皇党,并扶持新共和国成立。通过洋洋洒洒的几百页反君主制宣言,弥尔顿助推了查尔斯一世的倒台。
这几行诗歌中,撒旦拒绝俯首称臣像极了弥尔顿本人。他通过上帝表现出的畏惧表明自己的观点: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是毋庸置疑的,哪怕是上帝的力量。因此,他也拒绝承认查尔斯一世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 的力量。
从这样特殊且饱受争议的角度,弥尔顿扮演着“撒旦”的角色,揭露了他对力量和权威的辩证思考。
03
弥尔顿的文学力量
弥尔顿是强大的,他的力量在Rogers教授看来,来源于人们对他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认可与人格崇拜,以及他在文学界的成就,他的文字甚至被当作公理和绝对权威的论据。
玛丽·恰德莱
玛丽·阿斯特尔
自从17世纪以来,弥尔顿的文字在男权主义与女权主义之辩上就广为引用。比如,《失乐园》出版后不久,女权主义作家玛丽·恰德莱夫人就引用了亚当赞美夏娃的诗句为女性平权。
可17世纪中期的女权主义作家玛丽·阿斯特尔认为,弥尔顿的语言虽然有着反抗君主暴政的革命力量,但他却拒绝将这种力量延伸到男权对女权的暴政上。
《一间自己的房间》
弗吉尼亚·伍尔夫
时间快进到了二十世纪,著名女权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也对弥尔顿有着矛盾的评价。她曾说弥尔顿的作品“如天使般不辨性别”,但也在自己著名的随笔集《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到 “女性想要获得应有的权利,就必须透过弥尔顿的惑众妖言看到事实。”
虽然,弥尔顿究竟是性别上革命派还是保守派的争论一直持续着,不过Rogers教授认为,可以确定的是“弥尔顿”这三个字已经超出他本人,成为文学力量的代表,他的作品一直盘踞在英国文学的经典之列,成为这个奇异文学现象的核心。
弥尔顿的强大,是因为他无穷的文学力量,还是他作品中宗教文化因素赋予的影响力?他的强大,是源于身后被奉为文学经典的作品,还是他文字里男权主义带来的权威?在Rogers教授看来,这些提问都无从回答。
但弥尔顿的强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在人间行走可以依仗的力量。在《失乐园》的最后,所有华丽的词藻,天堂与地狱之战的情节,一切消失,几行简单的诗句写道,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走向现实的世界——我们的世界。
也许,弥尔顿放下笔,想让我们也像这对人类的先祖一样,当一切本应该昭示一个悲惨的结局,但却可以平静而坚定地走向人间。
【京领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影响孩子的人生高度!和10万+家长一起,学习现代化国际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参与海内外专家学者的讲座。
【入群权益】同时您将免费获得定制化科研、升学方案,与藤校专家一对一交流的宝贵机会!
电话:010-56269331
微信:Kinglead-edu
京领排名
京领传媒
京领说
京领专访
京领报告
京领数据
京领研究
京领论坛
京领资源
专家学者资源库
海外大学资源库
海外中学资源库
行业人才资源库
国际学校资源库
国内大学资源库
京领服务
京领会员
藤校计划
高端实习
战略咨询
藤校科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