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提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认为这是用来规劝人结婚的。其实,在《孟子》一书中,原文是这样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重点在于后半句。是说:舜不告诉父母另娶的行为虽然不好,但是因为舜是为了后代,所以反而是孝顺父母的表现。
那么,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本意,是被人误解了。那么,三不孝是指哪三不孝呢?它真的是出自孟子么?
在最初的孔孟之道有关的书籍中,提到孝道时,实际上并没有明确指出不孝有三这样的概念,这是后来做了总结和缩减之后形成的,并非他的原文。在孟子看来,不孝并不只有三种,而是大致分成了五类。
这样的做法受到了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曾子是懂得孝道的人,这是孝敬父母的一种体现,但是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现如今,却是大家所不能理解的,是妥妥的“愚孝”,毕竟即使作为父母,也不能随便打孩子。
这便是孔孟之道中提到的关于“孝道”的一些相关内容,但是由于这些古籍历史久远,里面记载也颇多是后人集合而成,因此并不能说这些就是孔子和孟子关于孝道的所有思想,那样一定是偏颇的。
因此会衍生成这样的话语也一点都不奇怪了,无后断了宗庙,不仅是不孝顺父母,还在很大程度上对不起祖先,所以后来他也被加入了不孝的部分之中。
那孔孟这样的孝道,又为何会传到后世变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的定论呢?那必须找另一个相关的人物了,这个人物就是赵歧。正是在东汉赵岐的总结之下,成功定下了“不孝有三”这样的定论。
东汉赵岐认为,第一不孝应当是:在明知父母做错的情况之下,依旧因为所谓的孝道曲意奉承他们,而不是指出他们的错误,让他们改正,这是非常不孝的情况。
之后这样的话也渐渐流传下来,成为了一句民间俗语,甚至是成为各位家长“催婚的名言”,不过其实关于孝道的解释有很多种,这句话也并未就是将孝道框为了三条,仅仅是为了突出无后这件事情的重要而已。
这句话是古代那样特定的环境里,特定的产物,随着如今时代的发展,有后或者是无后都成为了个人的选择,不再被这些世俗所牵绊。但是孝道却依旧是大家需要遵循的很重要的一点,孝敬父母也是道德和法律的共同要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