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文天祥和陆秀夫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爱国人物,一个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另一个背着南宋最后的小皇帝跳海,保存了华夏的气节。有一个人,与这两位齐名,被称为“宋末三杰”,他就是南宋大将张世杰。
张世杰(?-公元1279年),涿州范阳(今属河北范阳)人。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逼近临安。张世杰奉益王、卫王南逃组织小朝廷抵抗元军南下。后任签书枢密院事。成为小朝廷中的核心人物。南下途中,元军多次派人招降,张世杰坚决拒绝。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正月,元军攻打雷州,数次皆未获胜。张世杰因功升任少傅、枢密副使。同年四月,宋端宗驾崩,张世杰主持立卫王为帝。并将朝廷转移到崖山。不久后,陆秀夫背卫王赵昺投海自杀。南宋灭亡。张世杰也在同年死于平章山下。
张世杰是个武将,他的名气虽不如文天祥,但在关键时刻所展露出的忠义和勇武,却是不逊分毫的。
《宋史》载,张世杰年少时随张柔戍河南杞县,后来不知道犯了什么罪,逃到了南宋(当时河南是蒙古的地盘,也就是说张世杰本是蒙古士兵,后来才投效了南宋)。他从一个低级官兵当起,凭军功一点点升迁,在鄂州之围中奋力守城,并对蒙古的丞相伯颜派来劝降的人严词拒绝;又在朝廷号令各地来勤王时以最快的速度响应,成为唯一到达临安的勤王之师。后来指挥焦山之战虽败,却在守护朝廷向南转移的过程中始终无比坚定……他的忠心耿耿,令他在山河飘摇之时成为朝廷可以倚赖的柱石。
时间来到南宋的最后时刻:崖山海战。张世杰指挥战舰铁索连江,将与蒙古水军决一死战的时候,敌方阵营里的主将,是一个和他同姓的人:张弘范。
张是个挺常见的姓,战场上遇到似乎也不奇怪。但如果我们稍微往深挖一点,就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张世杰“少从张柔戍杞”的这个张柔,正是张弘范的亲爹。虽然正史当中并未具体提及,但从籍贯上看,张柔是易州定兴人,张世杰是范阳人,两个人的家乡都在今天的河北涿州市定兴县一带;而且从张柔“以豪侠称”、“聚族党保西山东流寨”的发迹史可以看出来,在被金国招纳为官之后,能跟着他一起当兵的,极有可能就是与他同宗同族的人。
所以,蒙古的汉人世侯张柔的第九个儿子张弘范,搞不好是张世杰的堂弟。
于是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姓张的两位主将,一个为蒙古作战要灭了南宋,一个为保住南宋要背水一战抗争蒙古。
战场相逢,各为其主,就算真是堂兄弟,也没有什么余地可言。
最后的结局我们都知道:崖山海战之中,张世杰重复了自己在焦山水战中的错误军事部署,用铁索连起了南宋最后的战船。这时候罗贯中虽然还没有出世,但显然张世杰也没有看过《三国志》,总之稳稳当当的战船未能抵挡住蒙古的水师进攻——而最致命的一击居然也不是火烧,而是南宋走到这一步,已经没有几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了。在经历了没粮没淡水的煎熬之后,不少中低级军官坚持不下去,投降了蒙古。口子一旦被撕开,就是孙武再世,也回天乏术了。
于是,在最后的溃败里,陆秀夫背起9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赴死,南宋灭亡。
而张世杰也死于飓风掀翻的战船之下。
崖山海战结束的第二年,打了胜仗的张弘范因病重而逝世。蒙元朝廷非常认可他的功绩,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谥武烈,以后又不断追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等谥号,也甚为光耀。
在后世一些激进的民族主义者眼里,身为汉人却为蒙古效力而灭了南宋的张弘范似乎是个“汉奸”。但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华北地区自石敬瑭割幽云十六州给辽算起,脱离汉人朝廷的统治已经三百年了。张弘范生来就是蒙古国人,他既没有给宋朝纳过税,也没有享受过一天大宋的恩德。他为蒙古效力,是天经地义,绝对算不上什么“汉奸”。
与他相类似的众多效力蒙元的汉人贵族,无论是地方豪强起家的军事大户,还是献计献策的知识分子,如史天泽、董文炳、刘秉忠、姚枢、许衡……等人,也都不是什么“汉奸”。
张弘范打了胜仗之后,曾在崖山之阳勒石纪功,此事被后人传为“宋张弘范灭宋于此”,听起来好像颇有讽刺意味。其实人家题的是“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小编认为张世杰也好,张弘范也罢,不过都是各为其主,忠诚履行各自的职责。张世杰为南宋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忠勇;张弘范为元朝统一华夏立下大功,也是其本分。
这样看来,堂兄弟战场相见的戏剧性场面似乎也没有那么令人唏嘘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