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穿越到秦朝,那么立马会有一群黔首(秦朝民众的称呼)来围观你,并且问你要“符”“传”“验”,而当你拿不出来并且支支吾吾时,他们意味深长地面面相觑,然后就一拥而上把你五花大绑,带你去见官府了。
商鞅变法时要求,“使民无得擅徙”,意思就是禁止民众随意离开居住地,这样就可以让人老老实实的种地。想要旅行或者搬家,必须得开介绍信,出示身份证明。在秦国,出门在外、居家旅行,如果没有“传”(证件),就算是项少龙穿越过来,也会分分钟被擒拿归案。而当官府查询户籍,一旦没有发现关于你的档案,可能就会判你为“将阳”(游荡罪)、“阑亡”(逃亡出关罪)、“邦亡”(偷渡出境)等罪名,或者是罚你为刑徒、接受劳动改造等。
当然,像小说以及电视剧里那样说自己是个侠客,有本事,碰巧遇到个爱才之人是不存在的。《游士律》规定:游士(苏秦、张仪那样的说客)在某地定居逗留,如果查出没有携带证件“符”,所在地区的官吏都要被罚一套皮甲;如果这种人在当地啥事没有的住了一年以上,官吏要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根据《奏谳书》记载的一个案子:一位狱史藏匿了一名没有户籍的男子,结果被他的上司县丞举报了。按照当时的法令规定,如果不向官府报户口,都要被判处刮胡子的“耐”刑,还要去劳动改造。所以在秦国,谁都不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收留一个没有证件的人。就算运气足够好,没有第一时间被抓,也只能原地等死,因为所有的关卡都是要查证件的。当初孟尝君能从秦国逃出,除了“鸡鸣狗盗”之外,就是直接“更封传、变名姓”(伪造证件),才一路狂逃到函谷关的。
如果有人伪造证件,那么假设这人是在咸阳出发的,到了武关才被发现,那么从咸阳到武关这一路他经过地方的所有官员都要受到惩罚。这些证件,都与当时民众的户籍记录相关,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户籍制度正是在秦朝定型的。
秦朝政府对户籍的重视程度很高,因为在当时可以有助于社会稳定,当有人游荡到异乡被抓时,官府第一时间要查的就是你的户籍所在。岳麓秦简有一件案子,充分体现了秦国户籍的完善程度,当时秦军进攻楚国的庐溪县,捕获了一名俘虏,而官府居然能从多年前的户籍档案中查出,他原本是秦国人,拥有“小走马”爵位,十二岁时,他跟着母亲“邦亡”到楚国,户籍档案甚至连他“小走马”爵位被秦国注销的事都记得一清二楚。
和现在一样,秦朝也是以“户”为基本统计单位。当时秦国将人们分为以下几种:
- “大”:一般的成年男子,是国家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主要对象;
- “小”:未成年人,根据能否承担较轻劳役,又可划分为“使”“未使”两类;
- “老”:老人,年岁大的可以免除劳役;
- “癃”(lóng):残疾人,也可减免劳役。
而在百姓地位上也分:普通民户籍、役籍(军)、徒籍、私奴籍、市籍、弟子籍(公务员)、高爵者籍、宗室籍。
为了保证“户籍”“年籍”(适合征兵的人群)的内容不至过期,人们每年都要定期到里典、伍老那里主动申报自己的个人情况,更新户籍记录。收买来虚报瞒报户籍是不可能的,因为《傅律》规定,如果上户口时有各种虚假信息,里典、伍老们都要被罚,有的是被罚刮胡子,有的会被罚一副铠甲。
如果两次“自占”之间出现生老病死等情况,户籍也会及时发生变更。里耶秦简的户籍在记录民众信息的同时,分栏还都留了一些空白,有观点认为,这就是为户籍发生变化时预备的,可以随时添加“籍注”,也就是对户籍内容的注释。
秦朝虽然不允许民众随意迁徙,但并不是禁止人口流动,只是必须要办理相关手续“更籍”,继承秦制的汉朝《户律》规定:迁徙的民户需要把户籍、年籍、爵位记录等档案一起迁移到新居住地。
简单归纳一下就是:没有“符”“传”“验”这些身份证件,就是被抓的命。户籍档案是秦朝统治的基础,有助于治安、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徭役等。户籍会按自然状况、职业阶层、血统等标准分为许多类。户籍、年籍是分开的。年籍既按年龄,也按身高记录。出现生老病死等情况,户籍中可以随时添加“籍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