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丧礼中许多繁复的过程其意义何在?毕竟民俗或礼俗并非一日生成,而是聚集一定区域内人民价值观念所“约定俗成”,一般民众或许仅“知其然”,但在学识(历)程度普遍提升的当代,往往与民俗严重脱节,当有进一步“知其所以然”的需要。
释教拔度法事“入厝”(谢宗荣摄)
▍生命告别为何繁重
“生死事大”,汉人社会一向重视人的出生与死亡,在生命重要阶段中,都要举行礼仪、仪式来度过各个身份转换的阶段,而死亡即是一个人生命的终了,为亡者所举行丧礼,也形成最特殊的生命礼俗。
受到儒家、孝道思想影响,传统汉人社会对于长辈事奉特别重视,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除了长辈生前要以礼节来侍奉之外,长辈死亡之后更要以礼来安葬和祭祀,而丧礼中诸般礼仪与法事,除了表达孝思之外,主要即是在协助亡魂通过不安定的状态,终而回归祖先的行列。
台湾汉人社会传统丧礼为诸多生命礼俗中最为繁复的一项,自新亡以至安葬、除灵的过程,可以长达三年之久,尤其是在葬礼之前的诸多礼仪更是受到重视。在这些礼仪中,诸如临终、新殁、发丧、治丧、殡礼、葬礼、居丧等,大多数礼仪多属亡者家族私密性的仪式过程,唯独葬礼中的“奠礼”,则具有向社会宣告亡者生命脱离社会的重大意义,为少数具有“公开”性质之礼仪,因此自古以来也备受重视。
奠礼是一个人生命的最后舞台,家属与生前亲友等在奠礼中与亡者告别,汉人社会也都十分重视奠礼的举行,藉由或简或隆的礼仪来送亡者最后一程,也是汉人社会甚至是人类社会普遍的人情世故。
陈荣盛道长奠礼式场(谢宗荣摄)
在台湾汉人族群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中,生命礼俗乃是与人最切身的民俗,关系着一个人在家庭、家族,乃至于在社会中的地位,因此一向为传统汉人社会所重视。人类各民族文化中,一般都非常重视社会成员的生命礼俗:从诞生、成年、结婚、生育、以至死亡等,都是各个重要阶段的生命轨迹之变化,世界各族群民俗大多对生命礼俗相当看重。其主要精神意义,即是为了区隔前一个生命阶段的结束,并迎接下一个生命阶段的来临,因此在不同社会文化的信仰习俗传承下,也就产生各式各样的生命礼俗。
凡是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在各个阶段中其社会身份与地位的转换,都可谓是通过数个重要的生命关卡,凡此多需经由该文化认同许可的信仰仪式之举行,来帮助当事者及其相关的亲友、社会成员等的接纳与了解,这就是法籍荷兰人类学者Van Gennep 所说的“通过礼仪”(rites de passage),后来Chapple and Coon 又提出“加强仪式”(rites of intensification)加以补充说明。
陈荣盛道长丧礼起灵诵救苦赞(谢宗荣摄)
这些理论说明了仪式的三个基本阶段:隔离(separation)、转移(transition)及重合(incorporation),意思是说凡是某个社会成员之当事者,随着其生命状态、年龄的变化,已达不同的成长阶段或成长关卡时,在未跨到另一阶段前,要先与原先的社会地位与情境暂时隔离开来,并且处于一种中介的状态;等到经过相关仪式的执行后,便进入生命阶段转移的状态;直到仪式完成后,才宣告其顺利通过此项生命阶段,正式进入另一个新的阶段,并拥有新的社会身份与地位。
类此仪式的举行,使得当事者个人与其亲友、社会间的人际网络,调整到另一种新的平衡关系。因而整个生命礼仪的仪式进行过程,也就具有某种程度的信仰语言、仪式动作、祭祀用品与信仰组织等,它在长久流传后也就成为民俗文化的内涵。在诸多生命礼俗中,除了出生之外,尤其以人之死亡乃是最为巨大的变化,因此在古今中外人类文化中,丧礼也成为生命礼仪中最受重视的“通过礼仪”。
陈荣盛道长丧礼由赖清德市长点主(谢宗荣摄)
▍台湾汉人传统丧礼之流变
台湾汉人族群主要由中国闽、粤一带移民入台,在移垦生活日趋稳定后,也自原乡引进传统的丧葬礼俗与度亡仪式。清康熙59年(1720)王礼主修,陈文达编纂《台湾县志》〈舆地志一风俗〉载:
夫礼有吉,必有凶。父母终,散发跣而哭;置床,迁尸梳洗,敛以新服,扶坐堂中哭祭,曰辞生。盖谓音容永隔,后此不可复睹也。亲朋毕至慰问,曰问丧;问其丧事俱备也。具讣柬闻于亲友,择吉成服,朝夕奠哭无时;三旬,女婿致祭;亲友祭,不拘时。除灵之后,分胙谢吊。期年后数月,随择吉日,为大祥之祭;实未及大祥之期也。三年之内,遇朔望,朝夕哭;除服乃止。俗多信佛,延僧道,设斋供,诵经数日,弄铙破地狱,云为死者作福。卒哭后,葬有期,开堂三日,亲友行吊礼;至期,扶柩登车,结彩亭、张鼓乐,童子执幡鸣铙,亲朋素服送于道左,姻门则行路祭之礼。葬毕,迎主而归,谓之反主;亲朋仍素服拜迎,陪行至家,更吉服入拜,亦有辞而不受者。三日,备牲醴到坟谢土,俗云福三。此之谓丧葬之俗。
成书于日治初期的《安平县杂记》〈风俗附考〉也载:
丧礼,七日内成服,为头旬,名曰「头七」。有力之家,请僧道诵经者,名曰「开魂路」。其余七日为一大旬。富厚之家,或五旬、或七旬、或十一旬、始做完满功德。撤灵卒哭。凡做旬,延僧道礼佛,焚金楮,名曰「做功果还库钱」。俗谓:人初生,欠阴库钱,死必还之。既毕,除灵。孝子卒哭,谢吊客。家贫,或于年余,择日做功果除灵。小祥致祭如礼;大祥竟有先三、四月择吉致祭除服,此则悖礼之尤者。若夫居丧,朔望哭奠;柩无久停,则又风俗之美者矣。
可知台湾民众传统的丧礼习俗自明清以来,历经日治时期的异族统治、以至台湾光复后国民政府来台,传统的丧礼习俗仍延续不墬,渊远流长。即使面对21世纪的新世纪,虽然丧礼习俗会配合现代化工商社会,而有日趋简易的情形,然而有些基本的结构、形式与其义理,仍不会有太大的差异,我们依然可以见到保留许多传统丧礼特色的地方。除非是新式或西化的丧礼形式,才会展现出因应新时代的需求,而呈现出另一种环保式的丧礼形式。
赖清德市长吊唁陈荣盛道长(谢宗荣摄)
丧礼中的“奠礼”一般通称为“告别式”,通常在葬礼之前举行,是家属、亲友向死者告别的典礼,主要的仪式包含家奠、公奠、出殡等。由于奠礼是丧礼中为亡者所举行的公开性仪式,因此也备受重视。
传统汉人社会的奠礼,在式场中所举行的礼仪主要是以奠祭礼仪为主,如家奠仪式中孝眷上香、奠酒,公奠仪式中贵宾(团体)上香、献花、献果与拈香等,近代在火葬普及之后,也在奠礼式场中进行点主仪式。前述这些仪礼都是属于传统儒家化的丧礼仪式,由司仪(礼生)来掌控仪式过程,而道、佛教等宗教仪式的运用则多在奠礼之后的出殡与葬礼。
陈荣盛道长丧礼之家奠礼(谢宗荣摄)
陈荣盛道长奠礼吕锤宽教授拈香(谢宗荣摄)
丧礼中的“出殡”指的即是奠礼仪式之后,亡者遗体遗柩出发归葬的过程,传统的作法是延请道士或法佛教法师主持仪式,来引领家属陪伴亡者走完生命最后一程,其宗教仪式主要有“起灵”、“封钉”、“旋棺”、“发引”等。起灵为告慰亡者即将归葬,道教诵念三堪叹、青华号等,祈求东宫慈父太乙救苦天尊慈光接引亡灵;佛教则诵念心经、往生咒与阿弥陀佛圣号等,祈求阿弥陀佛接引亡灵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接着进行封钉仪式,由道士或法师司仪引领家属为棺木进行盖棺固封。依照台湾汉人习俗,亡者若为父亲,请同姓的好命人或同辈来封钉,而死者为母亲时便请外戚来封钉,有让族亲确认死亡的重大意义。封钉所用之钉共有五枚,前四枚目前大都只徒留形式,最后一枚钉子称为“子孙钉”,轻轻钉下之后再由孝眷(长男为主)用牙齿将钉子咬起置于安奉魂帛的斗中。封钉时司仪同时要说吉祥话,如“一钉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受福禄;二钉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家伙;三钉西方庚辛金,子孙代代发万金;四钉北方壬癸水,子孙代代大富贵;五钉中央戊己土,子孙寿元如彭祖。”等。
葬礼封钉(谢宗荣摄)
陈荣盛道长丧礼绕棺准备发引(谢宗荣摄)
封钉之后由道士或法师带领孝眷进行“旋棺”,家属手持红色小灯笼,跟在后面绕棺三圈,为亡者照明,此即“旋棺”。旋棺后,再以麻绳紧紧绑起棺木,称为“绞棺”(火葬则省略),并给棺木罩上华丽的棺罩,或是缀满往生咒所折成的莲花形莲花被。接着送葬队伍抬棺起灵前往墓地安葬,即称“发引”,有的则是送往火葬场进行“火化”。而当天要正式出发前往安葬的坟地称为“出殡”或“出山”;要送往纳骨塔安奉者,称为“进塔”。孝男则捧着魂斗,以红色圆形木斗中,置放亡者的魂帛、上插两炷香、孝杖以及五谷丁钱,并由另一位家属持黑伞为亡魂遮避阳气,丧葬队伍再出发归葬。
陈荣盛道长丧礼出殡之魂轿与送行道士(谢宗荣摄)
送葬队伍起灵前往墓地安葬,或前往安奉的纳骨塔,称为“出殡”或“出山”,近来则多有称为“移灵”者。起灵后请有德者将十二粒红圆(闰年再加一粒)、发粿或是饼干、水桶、碗筷、石头十二份,以圆盘放在原来的停棺处,也有的人家以烧盆烘炉,放上蛋糕或发粿,有祈求团圆旺发,亡者将发达的福气遗留给子孙之意,此即“压棺位”。
张源先天师丧礼土葬安放铭旌(谢宗荣摄)
当正式出发的时刻一到,家属先将银纸烧化然后再出发,沿途仍要边走边散银纸,称为“买路钱”,遇到过桥时,也要置放一些银纸或红布在桥上,用以驱邪祈福,通常是由女婿进行此项动作。而送葬队伍遇到路边有人为死者摆上香案送行时,供品有牲礼、水果、酒、鲜花、蜡烛,烧化银纸给亡灵,称为“排路祭”,丧家要上前跪地回礼,并以白布或毛巾答谢。抵达安葬之地,则进行一连串的仪式过程,诸如入圹、祀后土、点主、完坟、巡山等,然后返回住宅安灵,整个丧礼才正式宣告圆满。安灵之后的居丧期间,由于晚近简化的结果,大多从三年之丧缩减为一年而让小祥(对年)合并大祥(三年),甚至是出殡圆满之后即予“除灵”之现象。
张源先天师丧礼土葬家眷道众巡山(谢宗荣摄)
晚近由于“正信”佛教、西方宗教等不同宗教文化之推动,再加上民政主管机关长年来施行改善民俗、殡葬证照制度等政策之影响下,台湾汉人社会的传统丧礼已产生相当大的转变。礼仪外在形式的改变,在礼俗的流变中虽然是难以避免的趋势,但其所象征的深刻义理,则不宜也不可轻易加以扭转曲解。
▍台湾传统汉人丧礼过程概说表
阶 段 礼 仪 礼 俗 内 容 临终 新殁 搬铺 辞土 生病临终的家人被安放在家中厅堂,以男左女右方式,即“搬铺”; 临终者在厅堂上起身以脚踏土地,告别大地后土,此即“辞土”。 遮神 亲人在厅堂亡故后,神明厅之神明彩,要以米筛或红布、报纸遮蔽以免亵渎神明之俗。 含殓
在新亡的亲人口中放入一块玉或是钱币、金箔之俗,有“金嘴银舌”,来世富裕之意。 烧魂轿 对新亡的亲人,烧化一只配有两名轿夫的小魂轿,供亡魂于阴间通行的代步工具,中部地区则行烧化魂轿车。 奉脚尾饭 对未入殓前的新亡者,脚边所供奉的一碗饭菜,上插一双筷子的称法。 哭路头 远地的子女或晚辈返家吊唁新亡的亲人时,需于半路上一路跪爬哭泣回去,以示子孙不孝之哀凄。 发丧 报外祖 女性亲人去世后,孝男亲自通知母亲娘家亲属如外祖父母,此丧亡的讯息者,此即报外祖。 报白 孝男携带一条白布前往母亲娘家通报母亲过世或以白色讣闻通报丧亡讯息者,此叫发丧“报白”。 示丧 丧家于门口所张贴表示居丧的告示。 “严制”为父丧、“慈制”为母丧、“丧中”为晚辈去世,长辈尚在时用。 做孝服
昔日丧家多靠女性亲友来帮忙做相关的各式孝服,现代多有礼仪公司提供使用。 治丧
开魂路 丧家延聘乌头师公或法师为亡者诵念相关的“脚尾经”,为其打通冥间之路,接引亡魂前来依附魂帛听经之俗。 竖魂帛 以厚纸书写亡者姓名,生卒年月日时,供于临时的灵桌上,供亡魂凭依,以接受每日早晚祭拜之牌位。 乞水
分孝服后,遗族以两只钱币掷筊向河神请示买水以供亡者沐浴之俗,现代多以自来水取水替代河水。 沐浴
乞水后,请道士或家属为亡者象征性洗脸擦澡以示为其沐浴更衣之俗。 现代多以红包请化妆师来做。 接板
入殓前,家属穿孝服迎接为亡者所订购的寿棺回来之俗,需备白米、铜板和一只桶箍置于棺木上,有喻子孙年年富之意。 围库钱
俗信不同生肖出生时需向库官支借不同金额的库钱,故亡故后家属代为清偿所借库钱之俗,焚烧时家属以绳围住避免其他鬼魂或邪祟抢夺。 套衫
孝男要代替亡者比划与整理多件寿衣看合适与否之俗,亦可以红包请人代理。 殡礼
小殓
接板后,亡者在被抬入棺木前,由法师或专业的婆仔象征性地喂食最后一次丰盛飨宴,此为“辞生”。 并有放手尾钱和割阄之俗,此有遗财富与子孙且互不纠缠之意。 大殓
将化妆好且穿好寿衣的亡者,依择日师所看好的时辰抬入寿棺中,并以各式库钱、银纸、石灰、茶叶固定头部与身体者,并行简单的盖棺,也称“入木”。 竖灵
停棺时,正厅一隅设好供奉亡者的魂帛、纸糊魂身、一对桌头“女间”,香炉、油灯、白蜡烛的灵位。 守灵
入殓后家属在灵堂棺木旁彻夜守护,防止猫狗跳跃过亡者身上之俗。 打桶 即亡者未出殡前在家停棺一阵子的民间说法。 捧饭
入殓后每日早晚为亡者奉饭敬如生前,亦称孝饭、拜饭。 葬礼
作阴寿 有的子女会在奠礼前一夜或前一两小时为新亡者举行冥诞祝寿者。 出殡
告别式后将装着亡者的寿棺在佛、道法师发引后及送葬队伍送行下,被抬往落圹的坟穴安葬或火葬场焚化再入塔者。 安葬 亡者棺木被放入墓地坟穴中掩土埋葬之俗; 现代则盛行火化入纳骨塔安奉。 祀后土
土葬时,家属得先备供品、纸钱祭拜守护亡者之后土神(坟地土地公)。 点主 安葬祭祀时,孝子先跪地双手后背,捧神主牌(写有“神王”)等点主官为亡亲以朱笔在“王”上点上一点,即为“点主”。 返主
安葬祭祀后,将装有亡者神主牌、孝杖、五谷丁钱的米斗合捧上魂轿(车),返回丧家之俗。 安灵
返回丧家后将神主牌、遗照重新安奉在正厅一隅临时所设的灵位,法师为其行「安灵」仪式,以供日后上香祭拜者。 巡山
古俗安葬后孝子要巡视坟地山头,察看新坟地有无异状,工程是否完好? 并敬备供品祭拜后土和新坟。 完坟
以前整个坟地完成后,会择吉日举行坟地完成的仪式,称为“完坟”。 居丧
做七
自头七到七七共四十九天,每逢七由孝男或孝女、孝媳等眷属为亡者所行祭祀之俗。 做旬
每十天为一旬,最后“作百日”,当日供菜饭祭品给亡者享用之俗。 做功德
延聘乌头师公或佛教、释教法师为亡亲所举行的功德仪式,以免亡亲在阴间受苦。 做百日
亡亲往生百日时,延聘法师、师公为其做百日祭拜及百日功德仪式。 作对年 (小祥) 古俗往生满一年后,要聘师公、法师来诵经作功德,称“作对年”。 现代也有一起“作三年”功德,此日结束后,才正式脱去孝服。 作三年 (大祥) 古俗亲人逝世三年,择日延聘道士、法师诵经作功德仪式,才算是真正脱去孝服。 除丧
除灵
一般于“尾旬”、“作百日”或“作对年”时,将临时安灵位的供桌与魂帛等物完全撤掉,称为“除灵”。 合炉
丧期届满时,焚化亡者的神主牌位,将炉灰放入祖先公妈炉内,也将亡者列入祖先牌位内,称为“合炉”。 作忌
每逢亡者死亡之日,为其敬备供品祭祀以为纪念,即为作忌。 培墓 扫墓 古俗对新亡坟满一年或连续三年以丰盛供品祭祀称为“培墓”; 对旧坟则以较简单的供品于清明行扫墓挂纸之俗。 捡骨(捡金) 捡骨 (捡金) 当亡者往生土葬已六、七年以上者,则可以捡骨,民家请捡骨师傅(土公仔)开坟捡起陪葬的金饰,并清洗晒干骨头后,重新择坟以金斗瓮安葬之俗,故亦称“捡金”。 (完,本文转自民俗乱弹)
诠释生命,传递真相,汇聚热点,
打 造 殡 葬 业 有 态 度 的 自媒 体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