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过时了的说法听上去很有诱惑力,为什么就不能是简单的同居?举行婚礼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有那些奇怪的传统和习俗?
有人认为:婚姻一定是人类历史上初期宗教的愚蠢遗俗,它不再适合更注重逻辑的现代社会。但是,婚姻延续了下来,婚姻的本质是相互束缚,遏制我们的冲动,预先约定好,在分手时要付出巨大代价。
为什么要这样做?首先,你郑重邀请每个你认识的人来见证你们的婚礼,心甘情愿为自己制造一个尴尬的泥潭,日后回想起来,也许会承认这是个错误。此外,即使可以选择划分界限,婚姻往往意味着双方经济和法律上的紧密结合,你心里清楚,需要一大群会计和律师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助你全身而退,婚可离成,但要付出巨大代价。
棉花糖实验室历史上著名的心理实验,它研究了儿童延迟满足的能力,并跟踪调查了长远考虑的能力对省会带来的影响。研究人员给三岁儿童一个棉花糖,并告诉他们在五分钟之内不吃就可以再得到另外两个。结果,很多儿童还是忍不住吃掉了第一个棉花糖,那太难抗拒了。吞下眼前的棉花糖,利益相对更少却能立即获得,比等待后的结果更具诱惑力。据观察,这些马上想用棉花糖的儿童,长大后更易心血来潮,自制力更差,并比那些能牺牲眼前快乐换取长期利益的人在生活中表现更差。这个心态在人际关系中同样适用。
生活中也许有许多冲动,我们有时会怒火攻心,急需发泄,有时会喜新厌旧,甚至急于摆脱现在的伴侣,但当我们到处寻找出口,却感到处处碰壁。我们会顾及到离婚会花一大笔钱,会很尴尬,会浪费时间。
婚姻是冲动的强力抑制剂,我们出于良心设立婚姻制度来约束那些可能好色的、忘恩负义的人、肆意妄为的、充满欲望的自我。服从这一制度,意味着我们本质上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容易在短期大量的利益的支配下做出糟糕的选择。结婚是承认我们需要这个体系,来隔绝冲动。我们自愿套上枷锁是因为不相信自己。
婚姻的常态是,双方都常常幻想他们实际上没有结婚,但婚姻的意义就是使这种想法变得无关紧要。它让我们免受欲望的侵扰,并在头脑理智时醒悟过来,我们并不真正需要、甚至想要满足这些欲望。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亲密关系让我们尝试着成长、成熟,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我们被他人所吸引,恰恰是因为他们承诺会引导我们走上正确的方向,但是,接触新人时表现得善良又正常可谓易如反掌,而真实的自我,真正需要自我提升的自己,需要时间慢慢显露。当我们不再通过广泛交往逃避自我时,自我提升的机会才大大增加,因为有些人会为了让我们安心,谎称我们没有哪里不对。
长久以来,支持婚姻的论据发生了变化,外界压力不再具有束缚力。现在我们关注的是,心理上很难义无反顾的现象。在过去半个世纪,人们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让离婚更容易,如今的挑战在另一方面:提醒自己为什么逃避并不总是明智的,以及等待另外两个棉花糖,延迟满足的意义何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