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于扬 李玉坤
“走,到公园看吹响器去。”2月17日上午,人们奔走相告,周口公园聚集的市民越来越多,大家争相围观一场民族乐器大赛。来自周口各县市区的9支代表队逐一亮相,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征服评委、愉悦观众,力争捧回属于自己的奖项。大赛评委、周口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魏强说,这次比赛集中体现了周口民间器乐团队的最高水平,可谓“高手在民间。”
一支唢呐,诉尽人间百态;千年传承,铸就民乐经典。它不像钢琴那样高雅华丽,也不像提琴那样浑厚忧郁,千百年来,它就一直在最普通百姓的身边,见证着世事变迁,经历着岁月蹉跎,百姓喜,它喜;百姓忧,它忧。这就是唢呐,一支普普通通的传统唢呐,却可演绎纷纷扰扰的世间万象。
欢庆的节日,当然更离不了唢呐的点缀。那种明快、高亢、嘹亮的音调,最能表达人们心中的喜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周口,唢呐的普及由来已久,几乎每一个从这方热土上成长的人们,都能知晓唢呐的存在,并能哼上几段唢呐名曲。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人们热衷于西方炫彩式的婚礼时,当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家长带进钢琴班时,唢呐这种古老的乐器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它会消失吗?祖辈们传下的古老手艺真的会消失吗?2月17日上午的这场民间器乐大赛清晰地告诉人们:它从未走远,高手一直在民间。
上至60多岁的老者,下至十七八岁的青年,仅从参赛选手的年龄分布上看,就能看出传统民乐后继有人。41岁的扶沟人赵华出生于唢呐世家,从10多岁跟着父辈们学习“吹响器”,至今已经30多年了。在它看来,民乐的传承,主要靠代代相传。
而在33岁唢呐手孙瑞的眼里,关于传承有着另外一种方式。他在老家鹿邑县试量镇开办有一家唢呐学校,目前招收十里八村乃至周边县市的学生100余人,最小的孩子年仅五六岁,大的有10多岁,在孙瑞的世界里,“唢呐是一种需要从娃娃抓起的艺术”。
“学得好,照样可以凭借特长走艺术道路考大学;不想上大学,学成就可就业,农村红白喜事、开业庆典,吹上一场,每人能挣个三四百块钱,有一门手艺比种地强。”孙瑞说。
17岁的李亚涛和16岁的袁迪已经下学了,目前专心从事唢呐演奏。“今天表现不错,拿了奖项,我们没想到唢呐也能登上大舞台,以后我们好好吹、好好演。”他们开心地说。
大赛评委、周口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魏强点评说,这次比赛集中体现了周口各县市区民间器乐团队的最高水平,主要展现的乐器以唢呐为主,还有笛子、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等。希望各位民间器乐团队的高手,能够通过类似这样的比赛,与其他行家进行取长补短式的学习交流,从而更好地传承民乐经典,提升整体水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