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佛系青年”横空出世,迅速取代“油腻大叔”,成为网络新一代的新鲜人群。经过了几个月的发酵和解读,“佛系”的热度渐渐平缓下来,那么现在,是时候静下心来聊聊这一现象级的词汇。
佛系青年,是指那些崇尚看淡一切、得过且过、不大走心的活法和生活方式的青年人。该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后又引申出“佛系追星”、“佛系生活”等一系列的词语。
有的人说佛系青年好,
能减少争吵和社会上不必要的矛盾。
也有人说不好,
这种与世无争的心态使人丧失了斗志。
“都行,可以,没关系。”
这是佛系青年最常挂在嘴边的三个词, 这类人群无欲无求,分布在生活的各处角落,平时不温不火,很少成为人们的谈资。当佛系一词蹿红网络,他们就像找到组织一般迅速站了出来,纷纷往自己身上打上佛系标签,仿佛有种被认同的满足感。
原来,
他们不是真的无欲无求,
只是自身缺少闪光点罢了。
当然,“佛系青年”的形成也不完全是自身的选择,社会和家庭也占了很大的因素。
现如今的社会发展飞快,人民的生活趋于稳定,这一代的年轻人极有可能安稳地度过一生。他们所处的不是物质匮乏的年代,无需太费力也能衣食无忧。再加上住房、婚姻、教育、医疗等生活成本的提高,往往让人对新的生活追求心生无力感,最后发现,安于现状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来自长辈的潜移默化。好的家长能催人上进,反之则是使人甘于平凡。有的富裕家庭会教育孩子不需要去争取什么,家里能提供一切,只需平平安安活着就好;有的贫困家庭会告诫孩子安稳最重要,找个安稳的工作,再组建个安稳的家庭,这辈子就没白活了。
不论是何种原因,佛系青年都是真实存在的。
他们缺少斗志,随遇而安,看似避免了不少生活烦恼,但也没有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正能量,这不禁让人对国家的未来产生担忧。
范仲淹
其实,佛系的人生观自古有之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里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在国家的大是大非上却敢于直言,积极献策,并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佳句,为人津津乐道。
周星驰
现代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喜剧之王”周星驰就是这一类人。他平时安然自处,对于外界的诽谤和非议从不回应。但只要投入到电影创作,他马上就摇身一变为最严格的导演和制片人,对每个镜头和细节都追求到极致,也正是因为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有了一部部的荧幕佳作问世。
“佛系青年”只是一类人群的符号,
本身与宗教没有关系。
如果把“不作为、不强求、不积极”的消极态度称之为“佛系”,则是对佛教的一种误解。在世人的印象中,佛教讲究放下一切,四大皆空,僧人出家后就意味着看破红尘,不为世俗所束缚,然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比惬意。
其实不然
佛教奉行的是
劈柴担水,无非妙道
行住坐卧,皆在道场
每日勤学修持,勇猛精进,以弘法利生为己任,这才是僧人真正的处世形态。现如今的中国佛教正以一种积极入世的心态与社会接轨,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社会发展、国家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宗性法师
佛教说的放下并不是真的放下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师在《充满喜悦的人生之旅》中提到:“放下”不等于“放弃”,放下一切羁绊后,还要有所作为,才能得到喜悦和快乐。真的“放下”,需要智慧和勇气,需要新的东西填补,不然会形成真空,又会引来新的空虚和失落。
所以说,
可以顺其自然,
但必须有自己的追求和坚持,
这,才是人生该有的态度。
减少不必要的宣泄和自嘲,
放下“佛系青年”的包袱,
背起象征“理想”的行囊,
2018,新的征程,
年轻的心,
就该在路上。
蝉友圈佛旅网十年专注佛教文化旅游
行程特点:
★缘起学佛发心,十年专业品牌;
★自培专业领队,从不外聘导游;
★全程特色素食,规范专车酒店;
★行程清净圆满,严禁购物加点;
★专项讲解引导,学修实践体验;
★同行同求忏悔,消解累世业障;
★共愿共祈加持,积集福慧资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