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有一种兵器,投出去命中率几乎百分百,三锋旋转,中之必死,三国非常普及,孙策、孙权、曹操、曹丕、典韦、太史慈都用过,可南北朝后却神秘消失了。如果现在克隆一个,能胜过血滴子。这是什么兵器?手戟。
戟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北京西周木椁墓(约西元前1120年)出土的青铜戟可以看出,戟至少有三千年历史。手戟和戟相伴相生,区别在于戟有长柄,而手戟无柄。长戟、短戟用于刺击钩割,手戟用于投掷。
最初,手戟就是长戟的戟头,它的产生,大概是作战中长戟的杆在战斗中折断,士兵便拣起戟头投掷敌人,结果发现把戟头投掷出去的杀伤力更加强大,而且可以攻击远处或逃跑的敌人,于是手戟就诞生了。
为了投掷方便,古人将“卜”形戟改装为手戟,形成“丁”字或“卜”字形的三锋投掷兵器。《释名·释兵》: “手戟,手所持摘之戟也。”摘即投掷。
手戟三枝有刃,把手一方有锋无刃,投掷出去后三锋旋转,击中物体后,锋尖刺入的机率几乎是百分之百,所以手戟杀伤力非常强大。晋·张协《手戟铭》:“锬锬雄戟,清金练钢。名配越棘,用遇干将。严锋劲技,擒锷耀芒。”
手戟自西周开始出现,春秋战国广泛使用,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最为流行,军中几乎人人佩带,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近卫防身和杀敌兵器。
三国时期,用手戟见于史书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人物。
孙策。《三国志·吴书·孙策》:“策知其无能也,乃以手戟投之,立死。舆有勇力,虎众以其死也,甚惧。进攻破之。”
孙权。《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卻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曹操。《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踰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曹丕。《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楯为蔽木户;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于狭路,直决耳。”
董卓。《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董卓)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董卓用手戟投吕布,吕布身手敏捷,躲开了,没砸着。
典韦。典韦曾用十多把手戟投杀吕布军。《三国志·典韦》:“韦手持十馀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
太史慈。太史慈和孙策战于神亭岭,孙策抢到太史慈手戟,太史慈也抢到了孙策的头盔。《三国志》:“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
手戟在三国时期如此普及,到了南北朝以后竟突然神秘消失了。是什么原因导致杀伤力强大的手戟退出历史舞台?是兵器的革新换代?还是作战方式的改变使手戟失去优势?还有待专家进行考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