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州起义前,反满共和思潮在直隶地区已经开始广泛传播,革命组织纷纷创立并开始各类行动。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积极发动民主革命。
孙中山认识到北方革命的重要性,提出发展“中央革命”,即在清政府统治中心直隶地区发动革命。“地方革命之难也,各国革命家乃求得一中央起事之方法,发难于根本首善之地,以拊政府之臂而扼其吭。”
在同盟会成立之初,部分直隶籍会员组建了同盟会直隶支部,由张继担任主盟人,具体工作由王裕德主持。直隶支部当时主要从事宣传革命思想、筹集革命经费、实行锄奸、鼓动起义等工作。
1906年,同盟会直隶支部会员陈幼云从日本回国后,在保定地区创办了中国同盟会河北支部,冀东人士丁开璋、蒋卫平、江浩等人,分别于1906年到1908年加入同盟会,成为直隶地区早期革命思想的宣传者。
丁开嶂先后创立铁血救国会、北振武社等组织,在冀东地区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革命党人赵铁桥、黄以镛等人在天津组织京津同盟会,推举汪精卫为会长,李石曾为副会长,创办会刊《民意报》,统筹京津地区革命活动。
自同盟会成立以来,已有大量革命党人前往京畿地区传播革命思想。虽然处于清王朝统治中心,政府控制严密,无法建立大规模的革命团体。但是同盟会分支及小规模的革命组织却似雨后春笋般出现。
这些组织发展会员,分发《民报》,宣传反清思想,组织暗杀互动,渗透联络北洋新军,在革命思想的传播发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军部分官兵已有反清思想,如驻守奉天新民府的新军第二十镇,与革命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统制张绍曾“高自期许,常迎合革命者心理,大言不惭,一般党人明知之而又利用之”,其成为同盟会争取的对象,王葆真、陈之骥等人曾先后联络张绍曾,冀策动其起义。
同盟会员刘一清担任二十镇参谋长,与张绍曾关系甚密。同盟会部分革命党人,如孙谏声、戴锡九等自日本留学归国后,在二十镇内部任下级军官,影响并发展了二十镇的冯玉祥、王金铭等众多青年军官。
革命组织的活动使直隶地区的革命思潮高涨,也为二十镇新军内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自1902年袁世凯编练北洋新军成军后,清廷仿效日德军制定期会操,以检验编练新军成果。
袁世凯在1905至1908年,举办河间、彰德、太湖三次秋操。1908年,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溥仪承继大统。
摄政王载沣极力倡导集中兵权,罢免了“患有足疾”的袁世凯,由载涛任军谘大臣,在京畿重地永平组织秋操是载涛上任后的重大决策。1911年4月28日,载涛奏请举行秋操,“本年拟援照旧案举行秋操,在滦州、开平一带。”
主要目的是显示皇族亲自统率新军后的治理能力,以震慑革命党人。“本年大操之扩张,原以备监国恭代大皇帝亲临,嗣以革党猖獗拟作。”
拨款“预算总额十八万两”,载涛“恭代亲临总监两军”,以见清廷重视此次秋操。这次秋操对阵的双方是东军和西军,东军为汉人为主的新军,总统官是军咨使冯国璋,调陆军第一、第二、第二十共三个新军镇参加秋操。西军为以满人为主的禁卫军,总统官为陆军部正参议舒清阿,参与会操军队包括陆军第四、第六镇、禁卫军第二混成协。
清廷为了震慑不断蔓延的“排满”情绪,显示“以满压汉”,这次秋操内设了以禁卫军为主的西军获胜。《大公报》记载了这次秋操清廷的计划,“八月十九日在坨子头相遇交战,西军战败,向西退却到雷庄以西石佛口;二十一日开战,西军再败,败退至古冶镇,二十三日西军转败为胜,东军战败。”
这种预先的设定,引起了东军内部的将领强烈不满。此时的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已有起义的打算,有的说张绍曾“利用秋操之变,暗中私带子弹,伺机起义”。还有的说张:“要力逼清廷退位,彻底建立民主政体。”
但据亲历者宁武口述:“张迷信占卜。说占卜的结果,对起义不利,又说新军中有冯国璋、曹锟、王占元三镇兵力,还有近五万旧式军队;敌我相校,敌强我弱,不宜莽撞从事。”
无论张是否有起义的打算,当时的二十镇内部官兵已经酝酿着革命的气氛。但在永平秋操的原定日期的前一天,爆发了武昌起义,军府奉旨发来急电:“武昌市面吃紧,速回京”。
永平秋操戛然而止。永平秋操作为起义的重要契机,为后面的滦州兵谏和滦州起义埋下伏笔。永平秋操原为清廷震慑革命,宣扬新编禁卫军实力的大型军事演习,但中途被武昌起义所打断,反而使首都附近集结了大量的军队,为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的爆发,提供了良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