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历史上的战乱,估计没人会觉得哪个地方能真正“独善其身”。
中原地区反复被战火碾过,东北在近代遭外敌铁蹄践踏,西南边境也常因冲突不得安宁。
可偏偏有个省份,硬是在两千多年里躲开了绝大多数大仗,就连抗日战争那种席卷全国的战火,都没真正烧到它的核心区域。
这个“乱世幸运儿”就是福建。说出来可能有人会犯嘀咕:全国那么多地方,为啥偏偏是福建能守住太平?它身上到底藏着什么“安全密码”,能让战火一次次绕着走?
地理“防护网”
福建的安全,首先得靠老天爷赏饭,它的地形简直是天然的“防战工事”。
你要是翻开福建的地图就会发现,这地方八成以上的土地都是山和丘陵,能用来种地的平原连10%都不到。
东边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大海,西边有武夷山脉像一堵墙似的挡住江西,北边是浙闽丘陵跟浙江隔开,南边跟广东交界的地方也全是高低起伏的山。
这种四面被“包裹”的地形,别说古代靠步行、骑马的大部队了,就算是近代有汽车、大炮的军队,想顺利穿过去都得扒层皮。
地形已经够让入侵者头疼了,福建的气候更是给这份“安全”加了一道保险。
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到夏天就热得像个大蒸笼,山林里又闷又潮,走两步就浑身是汗,水壶里的水喝光了,想找处干净的水源都难。
更麻烦的是,草里藏着毒虫、毒蛇,不小心被咬一口,在没有现代医疗的年代基本就是等死。
抗日战争的时候,日军也想过往福建内陆推进,结果士兵刚进山就撑不住了。
要么中暑脱水,要么被蚊虫咬得满腿包,还没见到抵抗的人,队伍就先乱了套,那窘境跟后来美军在越南丛林里的狼狈样差不多。
除了地形和气候,古代福建的交通条件,也成了它避开战乱的“隐形屏障”,那时候没有公路铁路,想进出福建,要么翻山越岭,要么走水路。
可福建只有闽江一条主要河流能通到海里,这条江窄的地方连大船都开不进去,跟长江、珠江那种能跑商船、运兵船的大河根本没法比。
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也很少出去惹事,久而久之,福建就成了战乱里的“孤岛”,不是没人想打它的主意,是实在没那个条件。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福建才慢慢修了公路、铁路,可即便到现在,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还是全国第一。
2024年的数据是65.12%,连续46年没掉过,那些茂密的树林,还是像以前一样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
福建人把“安全”刻进骨子里
不过,光靠老天爷给的地形还不够,福建人在漫长岁月里,早就把“怎么保安全”琢磨透了,硬是把被动的地理优势,变成了主动的防御底气。
最典型的就是土楼,现在去福建漳州、龙岩一带,还能看到成片的圆形、方形土楼。
这些土楼大多是明清时候建的,那时候沿海老遭倭寇骚扰,福建人就想出了这么个办法。
用石头、木头、竹子混合着泥土砌成堡垒,底层连个窗户都不留,就留一个大门进出,门上还装了漏水、漏沙的装置。
万一倭寇放火烧门,一浇水、一倒沙,火很快就能灭。
土楼里面有水井、有粮仓,还有住人的房间,一旦倭寇来了,全村人躲进去,关上大门就能守好几天,倭寇打不进来,最后只能灰溜溜走。
这种“抱团防御”的劲,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也没丢,虽然日军没在福建搞大规模进攻,但厦门、泉州这些沿海城市还是被占了。
这时候福建的老百姓没等着别人来救,自己就组织起了游击队,南安、龙岩、武平等地都有队伍。
这些人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闭着眼睛都能在山里走,日军进山搜捕,他们就躲在树林里打冷枪,打完就往密林中钻,日军连人影都抓不到,反而被搞得人心惶惶。
那时候永安还成了“文化抗战”的阵地,好多出版社、印刷厂都搬过去,大家写文章、印刊物,用笔墨跟敌人斗。
福建人的“安全”,从来不是只靠躲,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反抗。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安全意识,并没有随着时代变化而消失,反而在现代社会里,被福建人用更智慧的方式延续了下来。
就说土楼吧,现在不光是保护起来当文物,还装了AI监控和智能烟感系统,24小时盯着,生怕出点意外。
全省还建了2.1万个应急避难场所,从县城到村里都有覆盖,万一有个台风、地震,老百姓几分钟就能找到安全的地方。
从古代的土楼到现在的科技安防,福建人其实一直在做同一件事——把“安全”攥在自己手里。
两千年来的“战乱避风港”
正是有了这样的地理屏障和人文防御,福建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成了无数人躲避战乱的“避风港”。
只要中原一打仗,就有大批老百姓扛着行李、坐着船往福建跑。
比如西晋永嘉之乱的时候,北方乱成一团,好多士族、百姓逃到福建;唐朝安史之乱、明朝靖难之役的时候也是这样。
这些人到了福建,就在山里开荒种地,慢慢跟本地文化融合,像客家文化,就是这么一点点形成的。
福建能有现在多元的文化,其实跟一次次的“避战移民”分不开。
明朝灭亡的时候,郑成功更是把福建当成了抗清的根据地。他为啥偏偏选福建?说白了还是看中这里的“安全优势”——山多海多,清军想打进来不容易。
他在厦门、金门一带招兵买马,还从这里出发去收复台湾,虽然最后没能恢复明朝,但福建确实帮他挡住了不少清军的进攻。
2024年正好是郑成功诞辰400周年,南平还办了纪念活动,不少人去看当年他练兵、囤粮的地方,站在那些旧址前,就能明白为啥福建能成为“最后的堡垒”。
不过,那时候福建的“安全”,其实也带着点“无奈”,因为土地实在太贫瘠了。
福建多是石头山和盐碱地,种不出多少粮食,朝廷都把这里当成流放犯人的地方,觉得“这地方没什么用”。
也正因为没什么值钱的资源,那些想抢地盘、抢粮食的势力,根本看不上福建——觉得就算占了也没好处,还得花力气管理。
这种“没人要”的处境,反而让福建少了很多战乱。现在听起来有点心酸,但在当时,却是实实在在的“保命符”。
从“避战之地”到“宜居强省”
但谁也没想到,曾经因为“贫瘠”才安全的福建,如今却把这份“安全优势”,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先说说生态,2024年的数据显示,福建近岸海域的优良水质比例达到了92.6%,第一次超过90%,闽江的水更是全段都达标,干净得能看到水里的小鱼。
这么好的环境,不光本地人住着舒服,还吸引了好多游客来玩——武夷山、厦门鼓浪屿、土楼这些地方,每年都有几百万人来,生态旅游成了福建的一大支柱产业。
以前用来防倭寇的土楼,现在更是成了“香饽饽”。
2024年永定土楼一个景区就接待了500多万人次游客,周边的农民靠着卖土特产、开民宿,人均多赚了2万多。
现在还在土楼办马拉松赛,选手们围着圆形土楼跑,既能感受老祖宗的智慧,又能欣赏山里的风景,好多外地甚至外国的人都来参加。
土楼早就不是以前的“防御工事”,变成了连接世界的“文化窗口”。
在对外贸易上,福建更是把“靠海”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2024年,福建开通了65条到东南亚的航线,“丝路海运”的电商快线三年就运了225万件货物。
从福州、厦门的港口出发,货物能很快运到东南亚各国,福建又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福建泉州是起点
就像宋元时期的泉州港一样,只不过现在做的是更大的生意,赚的是更实在的收益。
其实福建的“安全”从来不是靠运气。
两千年来没打过大仗,抗日战争能躲过一劫,背后是老天爷给的地形屏障,是福建人自己琢磨的防御办法,也是历史上“没人抢”的特殊处境。
现在的福建,又把这份“安全”变成了发展的底气——生态好、经济活、文化火,成了大家都想来的地方。
或许这就是福建最特别的地方:它没靠战争争夺过什么,却用“安全”二字,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