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是古人照面饰容的日常生活用具,又称“鉴”。我国最早的铜镜来自于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战国、两汉时期,铜镜获得了巨大发展,唐代达到高峰,宋以后逐渐转衰。直至明清时代玻璃镜出现,铜镜才开始缓缓退出历史舞台,在民国初年还仍有生产。可以说,铜镜是中国发展历史最长、使用最为普遍的青铜器。
铜镜平面结构图
铜镜一般是指用铜、锡、铅等金属铸造的青铜器,有圆形、方形、葵花形等多种形式,正面平整光洁,用以照面,背面由镜钮、钮座、主纹饰、铭文带和镜缘等组成,早期只有王室贵族才能享用,而到了西汉末期,铜镜逐渐平民化,慢慢走向民间,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铜镜制作精良、图纹华丽、铭文丰富,素以“装饰繁缛、制作精美”著称于世,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连弧星象纹镜(汉)阳关博物馆馆藏
汉代是我国铸镜史上一个鼎盛期。西汉建立后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倡导以农为本,生产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手工工艺制造,在此期间铜镜铸造业也出现了新的发展。随着生活质量和审美的提高,人们更加偏爱复杂具象的装饰纹样,而不再满足于战国铜镜较为简单的抽象装饰纹样。因此,铜镜作为青铜铸造品中最多的产品,不仅数量可观,镜型新颖,纹饰多素朴的几何形图案,而且铭文占据了镜背的主要位置,汉镜的铭文有长有短,多则几十字,少则仅四字。受黄老之学影响,人们对升仙、辟邪和祝福的愿望强烈。
长宜子孙镜(魏晋)阳关博物馆馆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代代兴旺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愿。“长宜子孙”,本意是指适宜子子孙孙能过上美好、稳当的生活。古人说的“长宜子孙”,是封建家长对自己家庭的一种要求与期许,希望自己建立起的家业,包括封建家庭的伦理、礼仪以及财富能被妥善继承,希望后代子子孙孙能过上幸福优越生活,希望自己富庶的家业能够世世代代传续维持,并让家族永远保持枝繁叶茂,人丁兴旺,血脉永续。
仙山神人铜镜(唐)阳关博物馆馆藏
唐代,中国铜镜发展到顶峰,较前代又有了全新的发展。铜镜中加入了大量的锡,显得更加明亮。铜镜种类繁杂,形制复杂,纹饰华丽,在造型上已突破了汉式铜镜。初唐时期,一方面继承隋代传统,流行十二生肖镜、瑞兽镜、四神镜等镜种,另一方面又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极具特色的海兽葡萄镜;盛唐、中唐时期,多为花鸟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对凤镜等,寓意吉祥,还新出现了金银平脱、螺钿镶嵌、涂釉、涂漆等新工艺,构图采用绘画风格,但求均衡,不求对称;晚唐时期属于唐镜的衰落期,多为八卦镜、万字镜等具有宗教意义的镜种,整体看来,缺乏生机,单调乏味。
清末·于非闇摹《女史箴图》局部·绢本
铜镜不仅是实用工具,还是精美的艺术品。它造型美观、纹饰华丽、题材广泛、铭文吉祥,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中国文化的风貌,更是各个时代人文内涵的真实反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