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890年,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 D. Gamble)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其祖父为宝洁公司创始人,1908年,18岁的甘博随父母第一次来华,1917年至1932年间,他多次来到中国,拍摄了五千多张民国时期的高清照片并带回美国,1968年甘博去世,15年后,他的女儿在家中阁楼无意发现全部的底片,后被杜克大学图书馆收藏并进行数字化展示。
1917年甘博第二次来中国时,与罗伯特·菲奇(Robert Fitch)和J.H.亚瑟(J.H. Arthur)结伴沿长江溯流而上,深入四川省考察,他们于1917年6月11日离开上海,10月9日返回,历时4个月,行程4千英里,他拍摄的照片极为高清,记录了珍贵的民国时期各地风光人文。图游华夏网头条号在完成张柏林、柏石曼、克拉普中国行系列老照片专辑后,对甘博中国行的照片,仍按时间和地域进行解读。
一、本期行程
1917年6月11日,甘博一行从上海乘船沿长江前往四川,水路耗时5天,本篇是他们离开宜昌,换船前往四川途中,在长江三峡的西陵峡所拍,上图为民国六年(1917年)出版的湖北省地图局部。
二、崆舲峡
1、甘博乘船上行,进入了雄伟壮观的长江三峡,宜昌境内的西陵峡,有着众多的峡谷,照片拍摄的是崆舲峡。
2、崆舲峡全长五里,此处江水湍急,自古以来,在此处通过纤夫拉纤,需要保持空船状态,从而得名崆舲峡。
3、甘博看见岸边的绝壁高耸,壁立千仞,江水泄流,极为雄奇,便拍下这张照片。
4、继续上行,在前图的附近水面,甘博拍下三峡著名的险滩崆岭滩,此处水流湍急,礁石密布,每当来往的船只经过,不能避让拦路礁石,必须直接面对驶去,再借回流绕过,如果躲开反而被激流带到礁石面前撞沉,所以此处又被称为:“对我来”,不过在1890年,有一艘外国轮船开进这里,船长不知内情,又不愿听从劝告,躲避“对我来”礁石行驶,不幸被撞沉,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消除航道隐患炸掉了此礁石。
5、甘博对此景很是喜欢,又拍摄了一张近景照片。
三、兵书宝剑峡
6、离开险峻的崆岭滩,甘博所乘之船来到了兵书宝剑峡,此峡位于西陵峡的西段,位于新滩和香溪之间,长约8里,在峡谷北岸的某处陡崖石缝中,有一悬棺,远观类似书卷,被讹传为诸葛亮的“兵书”,其下方又有一根上粗下尖的岩石,悬垂指向江中,形似宝剑,这就是兵书宝剑峡的来历。
7、在前图更近的位置,滚滚长江水,在兵书宝剑峡的峡谷中奔涌。
四、新滩
8、离开兵书宝剑峡,甘博一行所乘的木船来到了新滩,这里位于秭归县境内,又名青滩,历史上因岸边山崖崩塌而形成,照片左侧岸边就是新滩镇。
9、在前图的位置附近,新滩旁边的山体高耸,尤为险峻,三峡的壮观尽展。
五、未知地点
10、此张照片甘博没有注明拍摄地,他看到岸边有纤夫在拉纤,根据同行的罗伯特·菲奇(Robert Fitch)回忆,他们听中国人说过,在长江的峡谷里,每年大约有10%的帆船搁浅,大约有5%沉没,为了救助失事船只,当地配备不少救生艇,由身强力壮的船员驾驶,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驶入激流,来营救遇难的人,只要救援成功,每个参与的人都会得到奖励。
11、在三峡的某处岸边,甘博又拍摄到了一群纤夫拉纤的场景,岸边的坡地上,建有不少房屋,俨然是个很大的村落。
12、虽然地处长江三峡,缺乏土地,为了生存,沿岸的百姓都在大山上开垦土地,种植庄稼谋生。
13、在峡江的某处岸边,地质变化导致的岩石插入了江中。
14、此地的三峡,甘博也没有注明地点,对岸的山脚处,可以看到一处白色的房屋,期待熟悉三峡的读者朋友们指正告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