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也,故盖尸,从木,官声”。这句话是对《说文解字》中的棺材的解读。棺材也叫寿材,因为是用木头做的,所以我们也叫棺材。虽然在现代,人死后大多是火化,但在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都是土葬,讲究落叶归根。
最流行的棺材原材料是楠木或松木。由于贫富差距,不同的家族在棺材上的细节也不尽相同。例如,帝王将相多用金楠、银辰等材料,而平民则多用榆木、普丁等普通木材。不过不管是平民还是豪门,从棺材的外观来看,一头大一头小,并没有明显的区别。那么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风水上的疲惫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讲究风水,无论是房屋的分布,还是门的朝向,都讲究风水。尤其是房子或葬礼等重大事件,更会请专门的风水师上门查看。例如,注意旧风俗,如“凳不可三分,床不可七分,桌不可九分”等,而在在家家户户的重视下,习俗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
至于棺材的精美,也有“棺材离不开八”这样的说法。棺材与“官才”有关。所以,为了确保此人安心离世,也为了后代能够兴旺发达,通常会选择棺木的尺寸在八尺左右,而八的谐音恰好是“法”意味着发财
。同时,在周公的解梦中,也有梦见棺材意味着发财的说法。
虽然现代人对风水的态度不是很积极,但是家里的长辈大多对风水还是很认真的。或许棺材的风水是一种迷信,但在一些古籍中,确实有相关的理论来论证风水与棺材的关系。如《葬书》中中,“葬者乘气,气乘风而散,界水止。古人聚之,以不散,既成即止,故名风水。”
这是风水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风水学说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家族的后代能够得到祖先的庇佑。在理论上分为情境派和理气派。前者更适合外部环境的选址,如安放棺材;后者多用于房屋的建造和屋内桌椅的分配。所以,后来在棺材上也把两者合二为一,讲究风水。
古宅讲究坐南朝南,所以与阳宅相反,阴宅被安排坐南坐北。但是棺材的头角与坟墓的头尾方向相反,棺材的头部在墓地的尽头,而棺材的尾端对应墓地的头部墓地和墓碑的方向。同时头顶在前,所以人体上端朝北,脚端朝南。
此外,一大棺一小棺分别代表阳和阴,山川江河分阴阳,阴阳代表世间万物。死者死后安放棺木时,阴阳的安放也寓意死后仍可存在于山河之中。只有头朝北,脚朝南,阴阳朝正,才能平衡协调发展,才能安心投生到另一个世界。
不过,在实际的安葬中,由于棺材是封闭的,为了区分人体的头顶和脚部,所以棺材一开始也被设计成大小不一的形状,通常来说,大端的方向为北,小端的方向为南。至于具体的南北偏斜,最终的判断还是要根据风水先生之后已故老人的八字,结合自然地理和四大因素来判断。
棺材两端的形状不仅是一大一小,而且是一高一矮,有头有尾。民间把棺材称为“房子”,是死者居住的地方。为了让死者可以住在下面的房子里,棺材的形状也根据住宅的形状进行了修改。例如,棺材的盖子做成屋顶的形状,中间的拱门高出两边,形状类似于房屋上的屋脊和四周的瓦檐。
同时,逝去的人,除了讲究棺材和阳宅的造型外,墓碑也被做成了具有阳宅特色的墓碑。有一种“五角碑”,外观上是牌楼的缩影,即中间设平顶,四个檐角各有一个凸角,很像民房在外观上。
物理意义
除了讲究风水之外,棺材毕竟要按照人的要求来制作,才能发挥它的真正用途。最早没有棺材。原始时代的人们并不关心同伴的尸体放在哪里。就像动物界的那些动物一样,同伴的尸体要么变成了肥料,要么被其他动物利用了。分食或撕食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像落叶归根的自然法则一样。
发展到后期,人类智力得到提高,逐渐分化成各个部落。有的部落用树皮或树枝掩埋尸体,也有的部落将尸体放在枯木中,用火点燃,即火葬。此后,先后有水葬、天葬等多种方式。据近代出土的古文物记载,距今约2万年至3万年,虽未发现棺材,但已建墓葬。
棺材的原型来自一些部落。他们不忍心看到同伴的尸体,被狼当成食物带走了。他们砍伐森林中的大树,用锋利的石器挖出树干的中段,然后将尸体安放在其中。不过当时的棺材受制于工具条件和人类智慧的缺乏,从外观上看几乎就像是一大截的树木。
安放尸体时,由于人体结构的原因,肩部比双脚合起来占据的空间要大。因此,人们通常将尸体的头部朝向树根,尸体的脚部朝向树干生长的方向,省去了拼接木头的时间和精力。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使用的工具的增多,棺木的制作不再采用直接挖空原始树木的方法,但尺寸和方向仍沿用了原来的制制。
当然,这个说法的客观性还有待证明。毕竟,对于那些较大的树木,去掉头尾端,保留中间的原木部分。其实它的顶部和底部并没有明显的粗细差别,但是当我们站在地上仰望这棵树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树干是底部,比树梢粗多了。正因为如此,这种说法受到了后人的质疑。
经过开发,棺材的款式不再单一,由木板制成,可以随意变换造型。普通的手菜就是用普通的木头做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款式。一般按棺底厚四寸、边厚五寸、盖厚六寸制作。而对于买不起棺材的人,他们还会用薄板做成一个叫做“薄皮料”的盒子来放尸体。强度大到连野狗都能碰开,更别说制作上的其他工艺了。
另外,区分一大一小,方便高低摆放。为保证棺材内部不潮湿不生虫,通常将棺材设置成一高一低的形状,头部的大小也便于区分高低位置。在雨季,雨水通过地表渗入棺内,造成积水,导致尸体腐烂。而且就算不下雨,潮湿的泥土也会让棺材里充满水气。久而久之,潮气会使棺材内部无法保持干燥,所以以人头的大小来区分地势比较方便。
同时,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人体血液中的铁含量也会顺着磁场的方向流动。小头朝南,既符合阴阳,又保证了生者与死者地位平等。
棺材的历史
最早的棺材起源于石器时代的支棺,用白桦树皮或树枝埋葬尸体。后来开始形成称为“土棺”的安葬方式。用铲子在地上挖了一个坑,然后把调和好的泥土烧成土块,搭在墓室四壁的四周,初步形成了棺材的形状。这种方法在《礼记》中就已经引入,首先应用于已故的未成年人,在后期的发展中逐渐被广泛应用。在
土棺之后,最重要的棺材类型是木棺。传统的木棺分为四部分,即棺盖、棺底、棺材、棺材。两端的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除了那四个部分之外,底部还有一块七星板,上口盖住“子盖”。大体结构上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在棺材的材质和设计上,由于贫富差距,差别很大。
在棺材的选择上,除了桑、枣、梨、槐树等民间传说中容易招鬼的树木不能作为制作棺木的材料外,其他大部分木材都可以作为制作棺材的材料棺材。上品为杉木,稍次者为柏、柳或松。对于富贵人家来说,自然是以杉木为原料的优质长寿材料。
至于皇帝,他们的棺材大多用的是金线楠木,比如道光皇帝的棺材就是用这个做的。之所以选择这种材料,是因为它的防水防腐效果极高,而且在阳光的照射下,表面会闪烁着微光,无论从外观还是木材品质上都可以称得上一流。
一流的棺材,不仅用料考究,在制作过程中也更加用心。通常,上品棺材使用13块整木,完全采用榫卯工艺打造。忌用铁钉连接异木。它通常被称为“杉木十三轮”。略逊一筹的棺材是用铁钉拼装的厚木头;最次的是用一些薄板组装成一个盒子,形状前高后短。
君主制的成熟使得统治阶级逐渐重视棺材的制作。“棺材”是棺材外面有盖的较大的棺材,通常只有王公贵族或富裕家庭才有使用权。并在棺内筑一小棺,称“櫘”。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样一连串的笨重棺材,才导致了皇帝、皇子和百姓的棺材重量上的差别。
![]()
据周代古籍记载,“天子棺材七层,太子五层,大夫三层,士子另一层。”已经形成了明显的棺材生产规章制度。此外,棺材的大小、颜色、花纹也各不相同。按照规定,太子的棺材长约八寸,内棺长约六寸。至于大夫的棺材,六寸的棺材只能是四寸的。大夫棺盖用漆木榫,文人棺盖不能上漆。
豪门老人在生前都会定制自己的寿星材料,每年都会刷一次大漆。也有人会在棺材的封面写字,在封底画莲花。在多层油漆的保护下,即使深埋地下,仍能使棺木免受雨淋和虫蛀数年之久。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通常是从棺材店购买,或者请专业的棺材师傅在家里制作。
![]()
总结
今天,为了减少占地和环境污染,棺材制早就被取消了。但落叶归根的精神还在继续。毕竟,我们生于自然,死于自然。
过去,棺材是连接人与死亡的桥梁,其精神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毕竟,死亡不代表消失,只有被世人遗忘,才是真正的消失。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