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和服役
1710型艇由列宁格勒海军上将造船厂建造。艇的试验工作在塞瓦斯托波尔进行,那里有海军专门的试验基地。
1710型只建1艘,CC533艇,1985年10月开工,1987年12月交艇,编入黑海舰队。
1991年按计划成功地进行了实航试验。试验计划是由"孔雀石"设计局、克雷洛夫研究院和国防部第一研究院共同制定的。试验得到了在边界层喷聚合物溶液可以十分有效降低艇的阻力的结果,同时也降低了对水声设备的干扰级。在保持主动力装置功率的情况下,艇的航速得到提高。
1710型是一型罕见的科研试验艇。它所进行的大量试验所取得的成果不仅可以用于新型潜艇的研制,还可以大大减少战斗潜艇的试验项目,这也相当于提高了潜艇的寿命,并大大降低潜艇的总费用。
向艇体的非耐压艇体外表面喷聚合物溶液可以粗浅地比喻为在艇体表面抹上一层肥皂水,使艇体表面变得更为光滑。但是,应当看到采用高分子聚合物降低潜艇阻力的试验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以有效地提高艇的水下最大航速,可是,并未在战斗潜艇上得到实际运用。因为战斗潜艇到底不是科研试验潜艇。这主要是因为聚合物的储存,聚合物和海水的混合,以及聚合物供给系统包括一些泵和管路都要占去潜艇很大一部分有限的空间。供给系统的操作也很复杂,维护保养又给艇队增加了额外的工作,而所提高的航速有限。
在1710型以后建造的潜艇中,不论是常规潜艇还是核潜艇都没有安装这套控制边界层的聚合物供给系统。
2002年CC533艇退出现役。
苏联L级水下基地试验室
L级(1840型)是特种用途大型潜艇(水下基地试验室),由"波浪"设计局设计。总设计师是Я.Е.叶弗格列福夫。"波浪"设计局是原第16中央设计局,和第143特种设计局合并成为现在的"孔雀石"设计局。
1840型的主要战术技术要素
L级(1840型)是一型能长期在水下300米深处进行水下研究试验工作和作为潜水员基地的一型潜艇。
1840型水上排水量1872吨,水下排水量2654吨;最大长度85.0米,最大宽度7.8米,平均吃水6.54米。柴电动力装置,1台柴油机1(2Д-42)X1900马力,1台主推进电机1(ПГ-101)X1350千瓦,柴油发电机2(ДГР-500)X500千瓦,单桨,定距桨。2组蓄电池,2(8CM)X112块。辅助推进4XПОК-45。水上最大航速12节,水下最大航速8节,横向运动速度0.5节,用ПОК-45航行时,3节。续航力(航速),水上200(12节)海里,水下25(8节)海里,80(0.3节)海里。下潜深度300米。自给力,按携带的食品计算为36小时;水下逗留时间,按携带的空气再生装置计算为127小时,按电力储备计算为36小时。艇员41人。
1840型没有武器装备。观通导航设备有:ГКУ-2型陀螺航向指示器,АРП-53Р型无线电测向仪,"信天翁"(РЛК-101)雷达站,"线绳"(ЩНУР)型水上和水下环境探测系统,НЭЛ-6型航海回声探测仪,НОК-1型导航环视探测器,МГ-25型声呐站,МГА-8型搜索声呐站和МГВ-5П型与潜水员联系的通讯站。
1840型的结构和总布置
本艇为双壳体结构。耐压艇体分为7个舱。因为本艇没有鱼雷武器,所以第1舱首舱很短,舱内布置有机组。第2舱为潜水员舱,舱内分为上下两层布置有2个潜水舱。第3舱为住舱,下面的两层布置有蓄电池组。第4舱也很短,上层为中央部位。一般柴电动力装置潜艇的中央部位都在第3舱,偏向艇首,而本艇的中央部位偏后,使得指挥室围壳也偏向艇尾。这是和一般潜艇不同的。第5舱,上层为艇员住舱和医疗卫生室,下层为餐室和厨房。第6舱是柴油机舱。第7舱为尾舱,主推进电机布置在这最后的尾舱,这也是和一般潜艇不同的。
为了能使艇在3节的低航速时机动,采用了辅助的桨舵全面推进器。这是一种将螺旋桨装在导管内,而导管又可以旋转,改变螺旋桨推力方向,起到舵作用的一种桨舵推进器。本艇有4个可以收放、可以旋转的ПОК-45型桨舵推进器,分两舷成对地安装在艇首和艇尾部。每个推进器有一台29千瓦的电机,推进器在工作状态时与艇中线面成45°角,使带电机的推进器伸出非耐压艇体外,不用时则收回到非耐压艇体内。有了ПОК-45,可使潜艇进行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移动,可在原地回转,或横向运动,也可使艇倾斜一定的角度上浮或下潜。
本艇有两个锚,分别布置在艇的首端和尾端中线面处。可以在水下300米深处抛锚。有2个3000千克的深水锚装置。
在第2舱潜水员舱,有2个圆柱形深潜水成套装备的潜水舱。这两个潜水舱按上下两层叠起来布置,上下相通。下部的潜水舱有潜水员的出入舱口。
潜水员的减压可在艇上进行,也可以在基地进行。
建造和服役
1840型只建1艘。БС-555由列宁格勒的苏达米赫造船厂建造,1977年1月开工,1980年1月交艇,编入黑海舰队。艇从列宁格勒沿内河航道用运输船坞运至克里木岛上的费奥多西亚,然后艇自航驶往塞瓦斯托波尔。1983年以前,艇是试运行,曾下潜到375米(极限下潜深度)。在60米至160米深处进行短时间的潜水员下潜,也曾在100米至300米深处进行过长时间的潜水员下潜。
服役期间按所设计的用途使用。在有了操作艇的经验后,进行了现代化改装设计。改装成功后,БС-555艇将可以独立在受限制的水域搜索目标,对沉海底300米深处的失事潜艇进行援救,救艇员出艇,在潜水员和水面舰艇打捞设备的帮助下,打捞出沉没的目标。
1990年10月,БС-555艇从塞瓦斯托波尔返回列宁格勒,在海军上将造船厂进行中修和改装。然而由于经费不足,БС-555艇什么修理和改装工作也没有进行。1990年11月退出现役而报废。
苏联超小型潜艇"比拉鱼"
865型("比拉鱼")是苏联上世纪80年代研制的特种用途的超小型潜艇。我国也有将其称为"袖珍"型或"微型"潜艇的。865型由"孔雀石"设计局设计,总设计师为С.М.巴维林,后由Л.В.切尔诺皮亚托卡和Ю.К.米涅耶夫接任。
"比拉鱼"的主要战术技术要素
"比拉鱼"主要用于在沿海、浅水海域或受航行条件限制,大型潜艇难以到达或甚至不可能前往的水域执行特种任务。其中包括运送6人为一组的偷袭组。偷袭人员可以从水下登陆,再返回潜艇,这6人也同时是潜水员。艇上的潜水装具可供进行水下60米深处的所有潜水作业。"比拉鱼"还可以发射鱼雷或布放水雷。
865型的水上排水量218吨,水下排水量319吨;最大长度29.2米,最大宽度4.7米,平均吃水3.9米。柴电动力装置,有1台柴油发电机,1(ДГФ2А)X160千瓦;推进电机1台,1(ПГ-170)X55千瓦;单桨,定距螺旋桨在导管内。蓄电池为银锌蓄电池,2组,2X112块。通气管状态航速7节,水下状态6.5节。通气管状态4节时的续航力为1000海里,水下状态6.5节时为60海里。最大下潜深度200米。自给力10昼夜。3+6名轻潜水员。武器装备,可进行布雷和发射鱼雷的发射装置2具,2X537毫米;可携带2枚400毫米口径的МГТ-1型反舰鱼雷或"海牛-У"人操鱼雷或8枚水雷(ПМА-2或ПМА-1型)。
"比拉鱼"的结构和总布置
"比拉鱼"的排水量虽不大,但采用了双壳体结构。对于艇的排水量,俄资料有不同的报道,有的说是100/218吨(分子、分母分别为水上、水下的排水量)。本文选用了较可信的资料为218/319吨。国内刊物有报道为218吨的,有报道为250吨的,但均未说明是什么排水量。按该艇的尺度,经粗略计算,固定浮容积为218米3的较可信,由此得出的正常排水量,也就是水上排水量为218吨。水下排水量319吨似偏大,但考虑到艇小,又是双壳体,为便于施工,舷间空间可能留得大一些。
耐压艇体用钛合金制成。非耐压艇体的首端为椭圆体形,尾端则为仿锤形。全艇用舱壁分为两大部分。
首部为前居住区,在上层布置有总指挥所,整个下层用来布置蓄电池。后部为后居住区,布置有各种机电设备。首部的前端还有一个设闸室,供潜水员出入。设闸室和艇的前部对接,有舱口和艇的前部相通。潜水员通往舷外的出入舱口,在设闸室的下部。
"比拉鱼"有两具外置的鱼雷发射装置。通常,潜艇的鱼雷发射装置都是布置在耐压艇体内,只有发射管的首端向前伸出,发射管的前半部分和前盖在耐压艇体外。艇员在艇内直接进行操控,发射鱼雷。而布置在耐压艇体外的鱼雷发射装置则只有通过遥控操作。发射管的直径为537毫米,比标准的533毫米要大。
潜水员所需的潜水设备放在上层建筑两侧的2个容器内,每个容器长12米,直径0.62米。偷袭组员可以乘"海牛-У"人操鱼雷到执行任务的地点。但是外置的鱼雷发射管和装潜水设备的容器破坏了艇首部线型的流线形,使指挥室围壳两侧显得很臃肿。
为"比拉鱼"研制了小尺寸的新型电子设备、辅机和其他设备,还采用银锌蓄电池。柴电动力装置为电力推进方式,有柴油发电机和在各个工况时均是低噪声的推进电机。从纵剖面图上可以看到(序号10),柴油机通气管装置是折倒式的,使用时将其升起。排气口在指挥室围壳尾端。
由于采用钛合金制造耐压艇体,非耐压艇体也用钛合金和部分玻璃钢制成,不仅有利于降低艇的排水量,而且钛合金是低磁性的,因此,"比拉鱼"具有很低的物理场,低噪声和低磁性。
为提高艇的机动性和低航速时的操纵效率,艇的推进器置于导管内,而导管是可以旋转的。
可以说"比拉鱼"的特点是很低的物理场,机动灵活,操纵方便。
"比拉鱼"的建造和服役
从1984年至1990年在海军上将造船厂建造2艘:
МС-520艇,1984年7月开工,1988年12月交艇;МС-521艇,1987年12月开工,1990年12月交艇。2艘艇均编入波罗的海舰队服役。МС-520艇于1998年、МС-521艇于2000年退出战斗序列,并在圣彼得堡的喀郎施塔得海军修船厂报废。
没有见到有关"比拉鱼"操作使用和服役执行任务情况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