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用与自然完全相反的“镜像分子”创造生命,是科学的下一个前沿,还是潘多拉魔盒?一场激烈的科学伦理辩论正在上演。支持者认为,镜像药物已展现出抵抗降解的巨大临床潜力;反对者则警告,一个不受控制的镜像细胞可能对生态和健康造成毁灭性威胁。
- 02 谁能想到,冰块加盐就能发电?一项发表于《自然材料》的研究带来了惊人发现。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研究人员利用含盐冰块在受压变形时产生的“挠曲电效应”,成功点亮了LED灯。其原理在于,机械应力驱动冰晶间微小的液态盐水层中的离子流动,从而产生电流。
- 03 AI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守护我们的视力。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工智能算法仅通过一次眼科检查的图像和数据,就能提前数年精准预测出圆锥角膜患者的病情发展风险。这项突破意味着,高风险患者能在视力受损前获得及时的预防性治疗,避免角膜移植;低风险患者则可免于频繁奔波复查。
- 04 衰老的“开关”或许就藏在大脑深处。厦门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下丘脑中一种名为Menin的蛋白,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进而引发神经炎症,驱动全身衰老。更令人兴奋的是,在老年小鼠中恢复Menin水平或直接补充一种常见氨基酸D-丝氨酸,竟能显著改善认知、骨密度和皮肤状况。
9月16日(星期二)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镜像生命”:科学的下一个前沿,还是潘多拉魔盒?
近日,科学界围绕“镜像生命”研究是否应当受限展开了激烈讨论。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的一场重要会议上,专家们就构建镜像合成细胞的潜在风险与伦理边界进行了深入探讨。此类研究旨在利用与天然分子手性相反的“镜像分子”合成人工细胞,其在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但也可能带来不可预见的生态与健康风险。
支持暂缓或限制该类研究的观点认为,完全功能的镜像细胞若进入自然环境,可能逃避现有生物降解机制,造成生态扰动或健康威胁。有科学家强调,镜像生物学所带来的科学收益完全可通过常规技术路径实现,无需冒险推进全细胞构建。
反对过早设置禁令的研究人员指出,镜像分子技术已展现出独特的价值。例如,基于镜像氨基酸构建的肽类药物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有效抵抗生物降解并延长药效。此外,该研究也有助于回答生命起源中手性选择的核心科学问题。
技术上,尽管尚未实现完整镜像细胞的合成,多个团队已逐步突破关键瓶颈。例如,中国西湖大学在镜像生物大分子合成方面取得系列进展,2022年成功构建出简化版镜像核糖体组件,为未来高通量制备镜像药物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界本身存在部分镜像糖分子,人类免疫系统并非对其完全没有识别能力。科学界普遍认为,当前需在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寻求平衡,推动负责任的研究。该议题也反映出合成生物学时代科技治理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科学通讯》网站(www.sciencenews.org)
冰与盐的奇迹:科学家用最简单材料实现“冰雪发电”
最新研究表明,盐、冰和机械应变的组合或许将成为下一代可再生能源的关键。《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杂志发布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显示,通过特殊结构设计的含盐冰体可产生显著电能,这为极地环境和低温场景下的能源采集提供了全新思路。
科研团队通过精密实验发现,当对含25%含盐量的锥形冰体施加机械应变时,单个冰锥可产生约1毫伏电压。令人惊讶的是,由2000个微型冰锥组成的阵列竟能产生2伏电压,足以为小型电子设备供电。这一现象源于“挠曲电效应”——即材料在不规则变形时产生电能的能力。
与普通纯冰不同,含盐冰内部存在独特的微观结构。固态冰晶之间分布着纳米级液态盐水层,当冰体被弯曲时,会形成压力梯度驱动离子流体运动。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定向流动从而形成电流,这种巧妙的能量转换机制为设计新型发电装置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团队通过对比实验发现,锥形结构相比传统梁状结构具有显著优势。较小的冰锥表现出更强的应变承受能力,展现出尺寸效应带来的性能提升。这意味着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和阵列排布,可以大幅提升系统发电效率。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盐水冰的独特电学特性,更为开发环境友好型低温能源开辟了新路径。随着进一步研究,或许有一天我们能看到利用极地冰层发电的壮观场景。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眼科诊断迎来巨变?新AI算法可提前数年预警失明风险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工智能(AI)已能够预测圆锥角膜患者的失明风险,且预测时间可比传统诊断提前数年。该成果由英国墨菲尔德眼科医院NH基金会信托与伦敦大学学院(UCL)联合完成,并在近期举行的第43届欧洲白内障与屈光外科医师学会(ESCRS)年会上发布。
圆锥角膜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群体的进行性眼病,由于角膜逐渐变薄、前凸,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约每350人中即有1例患者。传统临床方法难以预测疾病进展速度,致使多数患者需长期随访观察,常错失最佳治疗窗口。
研究团队基于人工智能系统,对6684名患者的36673次OCT(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图像及多维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I仅通过首次就诊数据即可识别出约占总人数三分之一的高风险患者,准确率随结合第二次就诊信息后提升至90%以上。高风险患者需接受角膜交联治疗——一种采用紫外光和核黄素增强角膜强度的干预手段,成功率超过95%,可有效阻断病情发展并避免角膜移植。
该预测模型目前已进入多中心临床验证阶段。其应用预计将实现圆锥角膜患者的精准分级管理:高风险患者获得早期防治,减少视力损伤;低风险患者避免过度随访,节约医疗资源。欧洲白内障与屈光外科医师学会(ESCRS)专家认为,这项人工智能工具有望重塑圆锥角膜的临床实践路径。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中国科学家发现衰老新驱动因子,补充氨基酸或可逆转
厦门大学团队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PLOS Bi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提出,下丘脑中一种名为Menin的蛋白质水平下降可能是衰老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该研究指出,Menin的减少会促进神经炎症,进而引发多种衰老相关变化,而补充一种常见的氨基酸可能有助于缓解部分衰老症状。
下丘脑已被认为是调控机体衰老的关键脑区,其神经炎症信号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研究人员发现,Menin蛋白能够有效抑制下丘脑的神经炎症,但随着年龄增长,其在神经元中的表达显著下降。通过基因操作减少年轻小鼠下丘脑中的Menin后,这些小鼠出现炎症加剧、骨密度与皮肤厚度下降、认知能力减退及寿命缩短等现象。
研究进一步揭示,Menin的缺失会导致一种名为D-丝氨酸的氨基酸水平降低。D-丝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天然存在于大豆、鸡蛋、鱼类和坚果中,其合成依赖于Menin调节的酶活性。
为验证其干预潜力,研究人员在老年小鼠下丘脑中恢复Menin表达。30天后,小鼠的皮肤、骨骼状况以及学习、记忆和平衡能力均得到改善,海马区D-丝氨酸水平也显著上升。更令人注意的是,仅通过三周的D-丝氨酸膳食补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认知功能,但对身体其他部位的衰老指标影响不明显。
该研究推测,下丘脑Menin的表达下降可能是连接遗传、炎症和代谢因素的核心环节,而D-丝氨酸有望成为缓解认知衰退的一种潜在治疗策略。尽管其长期效果和深层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这一发现为干预衰老提供了新的方向。(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