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危甲状腺救治,看浙江!)
80%-90%的甲状腺癌预后都比较好,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然而,还有少部分患者是高危型的甲状腺癌,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包括高危亚型分化型甲状腺癌、髓样癌、低分化癌、未分化癌等。
11月16日,国家癌症中心甲状腺质控专家委员会2025年学术会议暨甲状腺低未分化癌协同诊治全国协作网络研讨会在杭州举行。大会围绕甲状腺癌的质控指标、诊疗规范、整合医学应用、核医学与外科病理协同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进一步推动甲状腺癌诊疗的规范化、同质化与精准化,致力于整合全国优质医疗资源,构建多中心、多学科协同的诊疗体系,共同应对低未分化甲状腺癌这一重大临床难题。
当天,由浙江省人民医院牵头建设的甲状腺低未分化癌协同诊治全国协作网络平台正式上线。
![]()
高危低发
中位生存期仅6个月
“如果说胰腺癌是癌中之王,那么,甲状腺未分化癌就是王中之王。”国家癌症中心甲状腺癌质控专委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教授感慨。
预后差,进展快,是甲状腺低未分化癌的最显著特点,“像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中位生存期只有6个月”葛明华曾经遇到过一位此类患者,肿瘤直径不到2厘米,入院时精神状态非常好,甚至看不出生病。术后两个月复发,再次被送到医院,整个颈部都是巨大的肿块,还转移到了肺部。
看着鲜活的生命消逝,葛明华内心有遗憾,更有不甘。
但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治疗难度特别大。肿瘤会侵犯、压迫周围组织,比如气管、食管、颈部血管等,当肿瘤向气管方向生长或直接浸润气管壁时,可导致气管受压变形、管腔狭窄。
“对有手术机会的患者来说,手术又非常有挑战性,需要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才能完成。”葛明华解释,在新药的使用上,甲状腺未分化癌还极易出现耐药,这也给治疗增加了难度。
另外一方面,对于这些“高危”疾病,国内还没有系统的标准化诊疗路径和多中心协作机制,经验模式不一,这直接制约了临床研究的深入与诊疗水平的提升。
葛明华也提到,甲状腺未分化癌诊疗之所以棘手,是因为其肿瘤异质性非常强。近年来,全国多个团队都在针对未分化癌研制新药,葛明华教授团队也在进行相关临床研究,但结果并不理想,“新药用了以后短期效果非常好,肿瘤很快缩小,但没多久就耐药了,肿瘤又开始长大。”
搭建全国平台
推动诊治规范化、同质化
“像我们这样规模的单中心,每年接诊的低未分化癌数量也有限,单靠一个中心很难做研究,也很难得出高水平的治疗方案,对于这样的少见肿瘤,更需要整合全国资源,搭建全国的平台来进行科学研究。”葛明华提到。
![]()
基于此,葛明华教授带领团队前期已进行了区域化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今,这样的探索将延展至全国,在中国抗癌协会指导下,浙江省人民医院牵头,联合26个省市的44个医疗机构,邀请了头颈外科、甲状腺外科、普外科、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内分泌科、放疗科、核医学、影像、病理、分子诊断、生物信息及转化医学等多学科专家,组建甲状腺低未分化癌协同诊治全国协作网络。
甲状腺低未分化癌协同诊治全国协作网络的成立,将直面甲状腺低未分化癌的高致死率、低发病率且治疗困难的关键问题,构建“诊疗规范化、研究协同化、资源共享化、服务全程化”的专业网络,推动诊疗路径标准化、科研合作组织化,实现各类精准治疗临床试验项目落地。
在国家癌症中心甲状腺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学科顾问程若川教授看来,我们国家甲状腺癌的整体诊疗水平及五年生存率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5%的差距,这个差距,一是低未分化癌的五年生存率有待提高,二是我国各地诊疗水平参差不齐所致。此次甲状腺低未分化癌协同诊治全国协作网络平台上线,正是为了将甲状腺低未分化癌的诊治规范化、同质化,努力提升致死性甲状腺癌的五年生存率。
国家癌症中心甲状腺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林岩松教授认为,对于甲状腺低未分化癌这类晚期患者,全程管理非常重要。“在这样一个全国平台,我们对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诊断开始入手,对病情进行严格的监控,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这是我们的目的。”
整合全国资源势在必行。搭建全国平台进行同质化管理的另一大好处,是能让基层的、年轻的医生迅速成长。“在基层,有的医生可能一年也遇不到一个病例,哪怕遇上了,他也不知道怎么处理。通过我们这个平台,他可以向上级医生寻求帮助,如何开展诊疗、后续如何管理等等,年轻医生学到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患者也不用四处辗转求医,减轻了经济负担。”葛明华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