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世界脐带血日:探秘脐血历史,选对脐血库很重要)
五十年前,当丹麦科学家Knudtzon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时,他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原本一直被视为“医疗废物”而丢弃的脐带血,开始被聚光灯所环绕。
![]()
1974年,Knudtzon通过体外培养的方法,首次发现人类脐带血中集落形成细胞的浓度与外周血相比显著增加,且数量与人类骨髓培养物相当。这一重要发现开启了脐带血研究的历程,越来越多的科研数据和临床病例揭示了脐带血的巨大潜力。
从医疗废物到生命希望:脐带血的半个世纪征程
20世纪80年代,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Broxmeyer教授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脐带血是造血干细胞可行的替代来源。而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988年,当时Broxmeyer教授团队遇到了一位患有范科尼贫血的5岁小男孩马特。
马特需要及时进行手术,而他的亲姐姐因年龄太小无法提供骨髓。幸运的是,他未出生的妹妹HLA配型与他几乎完全相同。1988年10月6日,妹妹的脐带血通过静脉输注进入马特体内,22天后,他的血细胞计数开始恢复,宣告了世界首例脐带血移植取得圆满成功。
此后,全球掀起了脐带血热潮:1990年,首次以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愈白血病;1993年,成功进行首例同胞脐带血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1995年,世界首例成人脐带血移植治疗白血病取得成功。目前,脐带血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已达9万例,在国内的应用也近5万例。
不断拓展的应用领域:脐带血带来的意外之喜
随着研究深入,脐带血中的宝藏被不断挖掘。202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了一项临床试验:利用脐带血来源的靶向CD19的CAR-NK细胞治疗血液肿瘤,取得显著效果且安全性良好。2023年,《细胞》杂志发表研究:一名女性HIV-1患者在接受CCR5Δ32/Δ32单倍体脐带血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后,停药18个月仍未检测到HIV-1病毒,这些表现支持了HIV-1可能治愈的状态。
除了移植,脐带血在再生医学领域也展现出潜力。杜克大学医学中心与FDA合作,在脑瘫、自闭症、脑积水等疾病上开展广泛临床实验。在国内,2023年南方医科大学杨杰教授关于早产儿并发症的研究刊登于《柳叶刀》子刊;2024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肖新华教授团队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研究,揭示脐带血神经酰胺在调控出生体重和儿童代谢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机制。
慎选未来:脐带血储存,资质是关键
脐带血的价值毋庸置疑,但如何为这份“生命备份”选择可靠的储存机构,至关重要。随着认知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为孩子储存脐带血,并将机构的合规资质视为首要的考量因素。
我国对脐带血库实行严格监管。早在1999年,原卫生部就出台了《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管理办法》。2006年,《血站管理办法》更将脐带血库明确纳入特殊血站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目前,国家批准设立并验收合格的脐带血库仅七家,储存于非正规机构的脐带血无法用于临床。
选择合规血库,意味着选择了全程的质量保障。这些机构不仅持有《血站执业许可证》,定期接受卫健委的执业验收与日常监管,还往往积极寻求国际权威质量体系认证,确保从采集、检测、制备到储存的每一个环节都严谨、可靠。2022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国家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22版)》明确规定包含脐带血在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可适用于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其他某些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病、重症放射病、重型地中海贫血及噬血细胞综合征等疾病的临床治疗。
![]()
(《血站执业许可证》)
目前,临床使用的脐带血只能来自国家批准设立的浙江省脐血库、北京市脐血库、山东省脐血库、广东省脐血库、四川省脐血库、天津市脐血库及上海市脐血库。
浙江省脐血库:守护生命希望的浙江力量
浙江省脐血库是国家统一规划、国家卫健委批准设置、省卫健委监督管理、与浙江省血液中心联合设置,是浙江省内唯一合法运营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浙江省脐血库拥有特殊血站执业许可证,并连续多次通过再执业验收,通过美国血液与生物治疗促进协会的AABB资质认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制备、储存符合国内和国际的相关规定及技术规范,血库库容量可达50万份。
![]()
(浙江省脐血库)
截至2025年10月31日,浙江省脐血库临床应用已超1883份,救助患者1806人。用于治疗包括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克罗恩病、自闭症等几十种血液、免疫和神经系统疾病。
浙江省脐血库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全面实行QMP管理,参照AABB国际标准,高标准、严要求进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制备、储存,确保每一份脐带血的质量和安全,造福广大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