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民城市·温情中国】库尔勒:宜居之城书写民生答卷)
开始对话视窗。离开会取消及关闭视窗
结束对话视窗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编者按: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来,新疆在经济、文化、生态等各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央广网新疆频道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精心策划了“人民城市·温情中国”新疆篇网络主题活动。记者们将深入天山南北14个地州,用脚步探寻每一个城市的肌理,用镜头捕捉每一处民生的温度,生动呈现新疆各族群众携手共建、共享发展的城市新图景。
央广网库尔勒11月14日消息 七十载春华秋实,天山脚下,一座沙漠绿洲之城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民生答卷。新疆库尔勒市,这座曾经默默无闻的边陲小城,如今已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以其“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生活便利”的宜居环境,成为新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在这里,城市发展的温度不仅镌刻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天际线上,更浸润在每一位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俯瞰库尔勒市 (央广网发 李洁 摄)
安居梦圆:从“忧居”到“优居”的时代变迁
清晨的阳光洒进支玉芳家宽敞明亮的客厅,这位在库尔勒市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正小心翼翼地翻开一本厚重的相册。相册里,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这座城市住房变迁的点点滴滴。
支玉芳与社区干部共同看相册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1960年刚来新疆时,住的是土坯房,冬天靠烧柴火取暖;后来搬进砖房,用上了煤气灶;现在住的高层楼房,有电梯、有暖气,社区里超市、医院、学校一应俱全。”支玉芳的手指轻轻划过照片,语气中满是感慨。
这一代人的记忆,正是库尔勒市住房条件改善的最真实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尔勒市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1.6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15.7万套、公租房5.9万套,总建筑面积达1130.78万平方米。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成千上万个家庭居住梦想的实现。
收集群众意见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在改造前,我们通过居民议事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广泛收集了2000多条意见建议。”天山街道北站社区城建干事杨江民介绍,“针对老人多的特点,我们优先加装了电梯、完善了无障碍设施。”这种精细化的工作方式,确保了改造工程真正贴近居民需求。
在电建小区,技术负责人陈冲指着即将完工的楼宇说:“我们正在推进最后一个片区的改造工程,重点解决了水电管网老化、停车位不足等问题。预计下月底,这个片区的800多户居民就能享受到改造后的新环境。”
老旧小区改造现场 (央广网发 马占芳 摄)
从“忧居”到“优居”,库尔勒市的住房变迁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写在每个市民的笑脸上。同步推进的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让“住有所居”真正迈向“住有优居”。
生态和谐:天鹅中队的温情守护
寒冬时节,杜鹃河面却洋溢着别样的生机。数百只天鹅悠然游弋,洁白的羽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岸边驻足观赏的市民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游弋的天鹅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我们中队成立于2007年,最初只有几只天鹅。去年,库尔勒市区已有626只天鹅栖息,我们的队伍也增加至8人。”天鹅中队负责人吐尔逊·艾麦提望着河中的天鹅,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令人惊喜的是,天鹅们特别喜欢吃馕,去年冬天就吃了近3万个。”
这些被称为“白色精灵”的天鹅,已经成为库尔勒城市生态的亮丽名片。每天早晚,天鹅中队的队员们都会准时出现在河边,进行日常巡护和喂食工作。
市民在观赏天鹅 (央广网发 李洁 摄)
“我们每天早晚各巡逻一次,检查天鹅的健康状况,及时救助受伤的天鹅。”天鹅中队队员早热古丽·木沙一边细心地撒着馕块,一边介绍,“除了喂食,我们还要维持观鹅秩序,提醒市民文明观赏。”
对于库尔勒市民而言,观赏天鹅早已成为冬日里的一大乐事。“每年冬天来看天鹅已经成为我们家的传统。”一位带着孩子的市民说:“看着这些‘白色精灵’在城市里安家,感觉特别幸福。这几年,库尔勒的环境越来越美,河水更清了,绿地更多了,真正成了‘沙漠绿洲明珠’。”
游弋的天鹅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库尔勒市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日常实践。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座城市对生态文明的执着追求。
老有颐养:夕阳红里的城市温度
库尔勒市金鹤老年公寓内,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有的老人跟着智能屏幕练习太极拳,有的在志愿者帮助下测量血压、检查血糖,还有的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下棋聊天,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金鹤老年公寓 (央广网发 马占芳 摄)
“在这里吃饭、看病、娱乐都方便,孩子们上班也放心,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老人刘加云笑着说,“我几乎天天来,跟老伙伴们下下棋、聊聊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对于腿脚不便的赵爷爷来说,这里的康复服务更是雪中送炭,“我腿脚不便,这里的康复设备很专业,工作人员也耐心。最贴心的是助餐服务,营养均衡还实惠。”
老人们愉快聊天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库尔勒市坚持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更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养老正在这里加速发展。库尔勒市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模式,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援、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点单式”服务,打造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老年公寓中的娱乐活动 (央广网发 李洁 摄)
夜幕降临,库尔勒市华灯初上,璀璨的灯火与天山的轮廓交相辉映。保障房小区里,居民们在崭新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河边,晚归的天鹅在夜色中安静栖息;老年公寓内,老人们正在享用美味的晚餐,营养均衡,喜乐融融……
从住房条件的改善到生态环境的优化,从养老服务的完善到公共设施的提升,库尔勒市用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诠释着“人民城市”的深刻内涵。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统计数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更体现在每一位市民的生活细节里,在老人安享晚年的笑脸上,在孩子观赏天鹅时惊喜的眼神中,在家庭相册里一张张记录时代变迁的照片里。
俯瞰库尔勒市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正如一位库尔勒市民所说:“库尔勒市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城市,更是我们共同的家。”
这个“家”的概念,正在库尔勒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拓展,成为人民城市理念最生动的注脚。
策划:胡苗苗 岳子荷
记者:丁安 郭璁悦
鸣谢:巴州党委网信办 库尔勒市委网信办 库尔勒市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