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太阳鸟时评:民间投资活力足,“春水涌动”正当时)
为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13项针对性政策举措。(11月11日 央视新闻)
从低空经济到商业航天,从政府采购倾斜到招投标领域破壁垒,《措施》出台恰逢其时,以13项针对性政策为民间资本开辟新赛道、注入强心剂。政策组合拳直击民营企业痛点,释放出“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强烈信号。当制度红利与市场机遇同频共振,民间投资这池春水正泛起澎湃浪花,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破壁垒降门槛,制度设计打通“最后一公里”。《措施》出台,其核心在于破与立的双向发力,明确提出“坚决取消不合理限制”,通过制度性清理为民间资本松绑。比如,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政策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打破了以往“国企主导、民企观望”的格局。点上的突破,为民营企业开辟了高技术含量的投资赛道,更传递出非禁即入的开放态度。当制度设计从堵点转向通途,民间投资的信心自然水涨船高。
畅渠道提质效,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政策的务实性体现在精准滴灌与系统优化的结合上。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措施》通过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将更多订单向民营企业倾斜,直接改善其现金流;针对创新投入不足的短板,通过优化招投标流程,降低民企参与重大项目的制度性成本。其实,将观察的镜头拉长,政策并未止步于单一领域的改革,而是从面上构建支持体系。从“民营经济31条”到民营经济促进法,再到此次13项举措,形成“顶层设计-法律保障-具体政策”的完整链条……系统性安排,让民企既能享受真金白银的订单支持,又能获得阳光雨露的制度保障,从而将政策红利高效转化为创新投入与市场拓展的实际行动。
信心赋能,以确定性对冲不确定性。经营主体的选择,永远是最真实的投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民间投资更需要稳预期的压舱石。新政策的出台,本质上是一次信心赋能的主动作为。通过明确政府采购的倾斜方向、规范招投标领域的公平竞争,政策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可预期的发展环境;通过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质生产力领域,政策更传递出与民企共成长的坚定态度。确定性供给,恰恰是对冲外部不确定性的关键。当民企看到政策不是一时之策而是长期之计,自然更愿意安心经营、大胆投资。
落实为要,激活“一池春水”的关键一招。政策生命力在于落实。从破除隐性壁垒到畅通参与渠道,从优化政府采购到保护公平竞争,每一项措施都需要细化配套、强化执行。譬如,在低空经济领域,需尽快明确民间资本的准入标准与权益保障;在招投标改革中,要建立动态监管机制防止旧门复开。唯有将政策文本转化为部门行动、企业获得感,才能真正激活民间投资的“一池春水”。当更多民营企业能在新兴领域大显身手,在传统领域轻装上阵,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将获得更坚实的基础。
民间投资不仅是经济增长的补充,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从制度破冰到信心筑基,从渠道畅通到落实增效,此次政策组合拳展现的不仅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智慧,更是着眼长远发展的格局。当政策的春风化作市场的暖流,当民间资本的活力转化为创新的动能,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
作者:苗瑞祥
(编辑:崔凤娇 责编:田莉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