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南基层普法“新面孔”的探索与实践)
海报新闻记者 田柳 河南三门峡、洛阳报道
如何让法治精神真正融入基层社会的肌理,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规范?
日前,海报新闻记者参与了司法部组织开展的“2025年法治乡村基层行暨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效能”主题采访活动,在河南的部分市县政府、司法所、村委会和寻常村民身边寻找答案。从村(居)法律顾问的忙碌身影,到“互联网+”赋能的智慧普法新模式,一系列创新举措正为乡村法治建设注入新活力,悄然改变着基层治理的样貌与气质。
探索“互联网思维”下的精准普法之路
三门峡市湖滨区司法局出品的青少年法治微电影《向阳》(视频截图来自湖滨区司法局视频号)
“韩校长,您能不能帮我拨打一下这个法律服务热线?”
记者日前走进三门峡市湖滨区前进街道建业社区支部委员会,看到大屏幕上正在播放由三门峡市湖滨区司法局出品的青少年法治微电影系列中的一部——《向阳》,主要讲述防范校园欺凌的主题。微电影由湖滨区司法局联合湖滨区教体局自编自导自演。记者在采访中认识了这几部法治微电影制作的参与者之一:湖滨区前进司法所所长董阳。2023年,董阳主导拍摄了青少年法治微电影《圈套》。
“青少年普法工作很重要,我也身兼一所小学的法治副校长。总觉得天天给孩子们开大会、做讲座,这种普法方式的效果并不好,我就开始探索利用新媒体普法。”
2023年,电诈案件频发,董阳结合相关情况,开始策划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防范青少年被电信诈骗的微电影,在湖滨区司法局和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圈套》的摄制工作顺利完成。
“剧本由我们司法系统的同事编写,电影里的小演员也都是来自各个学校的学生,还有很多愿意配合出镜的学生家长,以及我的同事们。取景地就在我们当地的学校或者学生的家里。大家踊跃参与、积极配合,最后成片的效果很不错。”
2024年,河南省委网信办、团省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联合组织开展了“e助成长法治护航”青少年权益保护网络普法活动,在活动中《圈套》荣获一等奖。截至目前,湖滨区司法局已经出品了《圈套》《向阳》《追光》等7部法治微电影。
除了微电影外,湖滨区司法局法治宣传股股长吴乐星还向记者展示了他们拍摄的普法短剧,将短剧表现手法和法律知识点巧妙融合,再现真实案例,达到以案释法、依法解纷的现实效果。
湖滨区司法局还打造了湖滨区普法IP形象“湖小司”,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代表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神兽獬豸为原型而创作设计。制作《“湖小司”普法小课堂》系列短视频,以普及法律知识为主线,聚焦高空抛物、家暴、未成年人充值打赏、恋爱赠予纠纷、消防安全等贴近群众生活的主题,切实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普法宣传中。湖滨区司法局打破了传统普法单向灌输的局限,构建起一个覆盖广、互动强、传播快、效果佳的立体化普法新格局,让法治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艺志愿者”唱主角,“沉浸式”普法润民心
“民间借贷属债权,形式内容都要合规范;虚假承诺不可信,签订书面协议方能保安全。”
在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双槐村,几位村民坐在树下,听着文艺志愿者演唱新编普法曲剧《咱来学学民法典》。
财产分割、民间借贷、子女抚养、赡养义务……孟津区司法局将民法典中的知识点编写为普法曲剧的唱词,句句都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普法曲剧用流传百年的传统唱腔,唱给新时代的村民听。
“农闲的时候,大伙凑到一块,我们就开演。这词编得好,很符合我们老百姓的心意。”文艺志愿者徐阿姨刚刚演唱完普法曲剧的一个选段,收获了现场村民的热烈掌声。
文艺志愿者“接地气”的演绎,让法条在乡音乡韵中变得有温度、有情感,村民们在家门口看大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就明白了权利的边界、义务的分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打通了法治宣传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普法宣传接地气、入人心、见实效。
双槐村还打造了法治文化广场、法治宣传街、沿黄河法治文化长廊。美观醒目的“民法典”主题雕塑成为双槐村法治“新地标”,法治文化墙点缀在树丛之间,路灯道旗是各种“接地气”的法治标语。在村子里到处可见以案释法为主的“民法典微普法”专栏、古代法治人物专栏等。丰富多彩的宣传内容,引导着村民们积极参与学法用法。
“向阳花”普法志愿者队正在表演反诈主题的“三句半”。(田柳 摄)
在洛阳市洛龙区开元路街道天元社区,“向阳花”普法志愿者队为记者们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普法节目。尤其是以反诈为主题的“三句半”引起了观众的一阵阵欢笑,内容朗朗上口、诙谐幽默,重点展现当前常见的诈骗手段。
记者了解到,天元社区邀请辖区退休人员组建“向阳花”普法志愿者队32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快板、三句半等形式,自编自演,宣传宪法、民法典、防范电信诈骗等内容,在辖区各小区、中小学巡回开展宣传活动;组织社区青年成立反诈小分队,自编自导拍摄反诈宣传主题小视频,进一步提升辖区群众的反诈防骗意识,营造全民防诈反诈的浓厚氛围。
专业赋能:让基层普法真正“接地气、有权威”
若要提升基层普法的专业水准与权威性,法律顾问与律师的深度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他们凭借深厚的法学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能为普法工作提供最坚实的专业支撑,确保法律知识的传递精准无误,让法治宣传真正具备公信力。
曹帅涛是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下辖五个村的村(居)法律顾问,除了为村民们提供法律咨询外,同时肩负普法宣传的工作。
在曹帅涛看来,单纯讲法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平时喜欢给村民讲案例,中间穿插律师在办案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者是一些教训。把专业的法条、晦涩难懂的法律名词简单化,村民更容易接受。
“我就经常给大家讲,哪怕写一个错字也能带来的一系列法律后果。”曹帅涛向记者讲述了他之前代理的一起民间借贷的案例,借贷人在借条中将自己的名字写错,并且没有按指印,也未写明借款时间,导致出借人在要债时困难重重,也因此该案在上诉后的举证工作受到严重阻碍。
一个案件或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拉近法律和群众的距离。曹帅涛一直都认为,基层普法的核心,不在于让村民背下多少法条,而在于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学会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这才是真正接地气、有温度、能入心的普法。
多年如一日的普法工作,正在悄然改变着基层的法治生态。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风尚正在形成。作为这一变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孟津区司法局小浪底司法所所长李娜娜感触颇深。
“就比如之前我们当地企业发生了一起工伤纠纷,企业方和受伤工人已经基本协商好了赔偿方案,他们来到司法所,让我们帮忙出具一份协议,双方都觉得走一下法律流程能把这个事情处理得稳妥、更放心。其实这就是基层群众法律意识提高的最好体现。”
专业力量的深度介入,是基层普法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的动力。法律工作者以其专业视角和案例化表达,降低了法律知识的认知门槛,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群众的法律思维与风险防范意识。这正是普法工作从“传递条文”走向“培育素养”的关键飞跃。
从智慧普法的精准触达,到文艺演出的乡音浸润,再到专业力量的权威赋能,当法条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日常,当专业服务以可感可触的方式抵达身边,法治就不再是遥远生硬的概念,而逐渐成为群众内心认同的一种生活方式与治理秩序。这些扎根乡土的实践,正汇聚成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坚实力量,让法治精神在广袤乡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