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江时评:春天的事业,温暖的答卷)
赣鄱大地,暖流奔涌。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转化为江西民生答卷中格外动人的篇章。
11月7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残联共同召开“十四五”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亮出江西“春天的事业”五年成绩单:“两项补贴”提标至每人每月110元,残疾人就业率提升近5个百分点,7.2万户家庭完成无障碍改造……数字无言,却最有力,它丈量着江西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速度,更标注出民生温度。
这份温暖答卷,源于对“春天的事业”初心的坚守,成于“稳稳的幸福”的务实追求。
保障兜得住,生活才稳得住。
江西连续18年将助残项目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传递出久久为功的执政理念。“两项补贴”标准五年增长超80%,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49.9万残疾人纳入低保……一组组数据,构筑起残疾人生活的安全垫。
更难得的是,江西在全国率先建立困难重度失能残疾人照护托养制度。1.43万名残疾人得以安享专业照护,这背后是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保障网越织越密,兜住的是底线,托起的是希望。
就业,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最好方式。
江西促就业三年行动精准发力,公益性岗位精准开发,技能培训精准施教。五年新增就业8.4万人,总数达40万人——这不仅是生存数字,更是尊严数字。
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超97%。从教育到就业,一条龙服务让残疾人的人生出彩有了坚实依托。
金融助残贷款发放近6亿元,超1.1万农村残疾人通过阳光基地就业。授人以渔,点燃的是自立自强的希望之火。
康复,是生命的重建。
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标准提至每年2万元,5.04万人次受益。更率先出台孤独症儿童关爱政策,19项措施织就关爱网。
从辅具适配到上门评残,从法律援助到无障碍改造,江西关爱服务既有力度,更见细腻。173个法律援助工作站,4230件法律援助案件,数字背后是法治的温度。
“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平台,让办事从“跑断腿”到“点对点”。科技赋能,服务升级,彰显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体育赛场上,江西健儿勇夺116金;文艺舞台上,残疾人艺术家绽放光彩。当残疾人体育、文化项目纳入省运会、艺术节,这不仅是形式上的融合,更是观念上的进步。
无障碍改造惠及7.2万户,20家医疗机构建设无障碍环境。这些细节,让城市更有温度。
从“被照顾者”到“贡献者”,残疾人的角色转变,见证着社会的文明进步。
保障有力,就业有路,康复有望,参与有门——江西用五年实践,书写了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
春天的事业,需要四季耕耘,更需要春天的温度。五年来,江西用扎实行动诠释了“春天”的深刻内涵——是政策的温暖,是社会的温情,更是每个残疾人脸上绽放的笑容。
春天的事业,永远在路上;时代的答卷,续写新篇章。
(姚隽 许赛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