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村有喜事】泰州靖江斜桥村:港城夜市)
This is a modal window.
网络错误导致视频下载中途失败。
Error Code : 14
Error Type : HLS_NETWORK_ERR
开始对话视窗。离开会取消及关闭视窗
结束对话视窗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编者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当其时。央广网特别推出《村有喜事》主题报道,以接地气、沾泥土的融媒体表达,以新视角关注农业新亮点、新气象,展现农村、村民们在新时代新的魅力和风采。
17时,江畔的轰鸣停歇,造船大军随着喧闹的车流汇入小镇各村社区。这里是江苏靖江斜桥。
烤串滋滋冒油,新时代造船厂职工刘昆和朋友撸串小酌的乐趣晚风亦知。两名大学生站在煎饼摊前叮嘱老板加辣。螺蛳粉店里,小学生正在和妈妈细数校园趣事。白发老人点上了一份牛排,笑言,“谁说老人家晚上不逛夜市。”
夜晚是大部分城市缓缓沉默的时候,也是斜桥村的港城夜市灯火璀璨时。2万平方米的场地,看似普通的夜市,却是少见的以村为单位管理的大型便民消费空间。如何管理、如何引流、如何持续火热,这些没有先例可循的问题出现在眼前。
斜桥村航拍(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一波三折”的夜市
作为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全球十分之一、全国五分之一的船舶在泰州下水。而靖江正是其“造船版图”上重要一笔。
靖江坐拥50多公里长江岸线与35公里深水岸线,“黄金水道”为造船业铺就天然根基。从修造木船到万吨轮开创地方船厂先河,如今这里已是全国最大民营造船基地,几乎全球每十艘新船就有其一出自靖江。
靖江造船产业(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因龙头造船企业扎根,五湖四海的造船人汇聚于靖江斜桥。曾经的江畔一隅,随着造船产业成为产业与生活交融的热土,最先嗅到商机的是穿梭在街巷的游摊。
“我是最早的一批进夜市,这里的人爱做生意,还爱美食。”港城夜市里最火爆的东北烧烤之一的老板最早是流动在街巷的游摊之一,“没建夜市前,我已经摆摊一年多了。那时候条件艰苦,一辆小三轮车、一张小桌子。”
他的女儿如今在船厂就业,他们一家从东北搬至靖江。虽然都是乡村,但南北乡村风格迥异,风土人情各不相同。“东北烧烤是有‘传承’的,我每年回家学新菜式,也结合咱们当地口味做创新。”老板津津乐道着自己的创业经。
这些承载着烟火气的小摊,既是工人暖胃的选择,也成了乡村管理的新考题。如何在规范管理与留住活力间找到平衡?
对斜桥村党委书记唐炼而言,这也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地域不同,村集体发展经济的手段也不一样。”唐炼表示,近年来火热的“地摊经济”给了斜桥村一些启示。斜桥村顺势而为,整合零散摊点,在全村最热闹的地段规划建设第一个“全年无休”的夜市。
“一个村怎么管理夜市,这也是之前的村委没遇到过的困难。考察了不少网红夜市,但和我们情况确实不一样。不怕你们笑话,夜市的规划图都是我们手绘出来的。”唐炼笑语。
从划定摊位到配备环卫设施,村里全程参与管理,既解决了占道经营的乱象,也让食客有了更舒适的消费环境。工人们下班后呼朋引伴赶来,嗦一碗面、啃一串烧烤,升腾的烟火气里满是生活的暖意,摊主们的账本也一天天厚了起来。
可这份热闹很快遭遇了新难题:夜市人气远超预期,周边道路常常堵得水泄不通,甚至因为“美食的香气”影响到了附近学校和居民。
村委的压力陡增。“不能只顾眼前热闹,得为长远打算。”经过多次走访调研,村里最终决定将夜市迁往稍远的闲置地块。消息传来,摊主们炸开了锅,摊主们到新址看了又看:“这么偏,大家还愿意绕过来吗?”
流量如何持久?
搬迁像一场豪赌。新址远离核心区,空荡的场地显得寂寥。谁都没想到,转机出现在去年国庆节新的港城夜市开幕。村里借节日大力宣传,还组织了开业活动。
当天的盛况,直到现在都为人津津乐道。“人山人海”是摊主们都挂在嘴边的词。“当时顾客扫码付钱都没信号”“我们备的菜完全不够,想去取菜都挤不出店门”“到后来,有啥大家吃啥,菜都没了”……大伙七嘴八舌,自豪不已。村里一统计,3天15万人聚集到了这个村级夜市。
港城夜市(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然而,冬季的寒风很快给夜市浇了一盆冷水。气温骤降,客流锐减,不少摊位的卷帘门迟迟不开,有些摊主甚至挂出了“转让”的红牌。
“冬天的时候,一旦有些门店不开业,没有光的夜市就会没有人气。大家看到关灯就不会往里走。”炒饭店老板娘感慨,“我们希望大家都好,夜市好我们各个门店才会好。”人气就是最好的生意经。
看着冷清的夜市,村书记每天下班后都来转悠,心里盘算着对策。
没过多久,夜市中央搭起了临时舞台。
为了留住人气,村委主动联动文化、城管等部门,在夜市里搭起舞台办唱歌比赛,每逢周末放起露天电影,还邀请本地文艺团体来演出。灯光亮起、歌声响起,冬夜又热闹起来。工人们下班后不仅能吃顿热饭,还能享受休闲时光,摊主们的脸上也重新有了笑容。
“有了固定摊,心里踏实,挣得也多了!”门口炒饭店老板娘熟练地配菜,“这个小档口就像我们的门店,我们其实很珍惜。”她介绍,港城夜市和其他夜市不同,这里大排档多,熟客多,包括造船工人、本地和周边居民等。在一个熟人社会的环境里,哪家口味好、哪家分量足、老板人怎么样,信息传递非常快。口碑取代了网红营销,成为最重要的筛选和担保机制。
这里没有网红食物的精致摆盘,只有大块红烧肉在卤锅里咕嘟作响的真实。工人们三五一桌,就着冰啤酒谈论今天的焊缝质量,明日的分段吊装。他们的安全帽随意搁在脚边,反光条在夜色里明明灭灭。
“嗨动港城·全民K歌秀”的舞台灯光亮起,老人们搬着小马扎,年轻人围坐在一起,大学生三五成群,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
唐炼正挨个摊位走访,和每家商量明年的续租。晚上9点多,他坐定,以食客的身份在大排档里享受一天最安逸的时光。他说,今时乡村早已超脱家长里短的闲叙日常,转而求索更长远的发展之道。如何让土地资源焕发持久活力,为村集体发展注入不竭动能?港城夜市的探索,恰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夜市周边也会建设新的商业配套、公寓等,会不断注入新的生机。
前行路上或有新题待解,但时光从不负求索之心,总有破局之策。
强大的造船产业成为乡村的“锚点”。一碗热汤、一场演出,是实体经济与本地消费相互滋养的生动样本,更是劳动者的“市井栖息地”,吸引着外出闯荡的年轻人归来逐梦,也为异乡人建构身份认同。
斜桥村用一个夜市,写出了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样可能,也让乡村振兴的路径,多了几分烟火气与人情味。
夜深未沉,它承载着无数人的生计、梦想和乡愁。
监制:伏成镭
统筹:栾永胜
导演:王姝姝
策划:庄滨滨 王锡斐 杨梦奎 顾炀威 吕倩媛 李婕 邢振
配音:武永杰
特别鸣谢:江苏省靖江市斜桥镇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