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宁夏创新实践:建筑垃圾“变身”保温大棚,双碳路上走出资源化利用新路径)
在宁夏银川市西夏区的一处厂区内,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巨大的颚式破碎机张开“铁口”,将坚硬的建筑废料吞噬,随后经由一道道筛分、磁选工序,原本混杂着砖块、混凝土的固体废弃物,被精准地分类成不同规格的再生骨料。这里不是普通的建材工厂,而是宁夏洁境科技有限公司的固废资源化利用基地——一个让固体废物获得新生,并悄然助力农业现代化与“双碳”目标实现的创新工场。
变废为宝,固废处理走向“高级定制”
面对银川市每年产生的千万吨级工业固废与建筑垃圾,传统的堆放或低层次回收显然已无法满足“无废城市”建设与环保要求。洁境科技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破碎制砖阶段,而是走上了固废深度加工与高附加值利用的创新之路。
公司办公室主任冉启炜站在一块体型硕大的灰色砌块旁介绍道:“我们以一般工业固废和建筑垃圾为原料,经过破碎筛分形成骨料,再进行二次加工。”他指着身旁的产品说,“这块‘新型集成相变墙体用蓄热砌块’,是我们目前的主打产品,一块重达420公斤,专门用于设施农业大棚的建设。”
这块看似朴素的砖块,蕴含着科技的力量。它内部融入了特殊的相变材料,使其不仅具备强大的隔热保温性能,还能像“充电宝”一样,在白天吸收热量,夜晚释放热量,为棚内作物营造稳定的生长环境。
“绿色”大棚,冬季无需额外供暖的奇迹
在银川市兴庆区、金凤区等地的农业园区,由这种蓄热砌块搭建的新型日光温室已蔚然成景。与传统土墙温室厚达三五米的墙体相比,这种新型温室的墙体仅厚约50厘米,大大节约了土地,使同等面积下的土地利用率提升至93%以上。
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保温效果。经过实践监测,在冬季室外温度低至零下2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里,棚内最低温度仍能稳定在8摄氏度以上。“在咱们西北地区,不用任何额外保温措施,就能完全满足农作物越冬栽培和生长需求。”冉启炜的语气中带着自豪。这意味着,种植户无需再为高昂的取暖费用发愁,真正实现了节能降耗。
效益多元,环保与增收并行不悖
这项创新带来的效益是立体的。
生态效益显著:一座标准的百米新型温室,其墙体就能消耗掉近400吨固体废弃物。若推广至银川市急需改造的2.3万余座温棚,预计可处理固废近920万吨,同时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13万吨,为“双碳”目标做出实质性贡献。
经济效益可观:使用这种温室种植的“亚蔬”西红柿,品质上乘,市场供不应求,单个大棚年收入可超10万元。同时,大棚生产也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赚钱、学技术”的愿望。
社会效益深远:该技术已参与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通过与高校合作,将“固体废物-农业资源”的循环模式和先进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带动全区设施农业水平整体提升。
未来展望:扩大产能,服务“无废”与“双碳”大局
站在成垛的蓄热砌块前,冉启炜展望未来:“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生产线,大幅提升对银川市工业固废和建筑垃圾的处置量,为银川市的‘无废城市’建设以及国家的‘双碳’要求贡献力量,进一步推动设施农业大棚的优化和改造。”
从令人头疼的城市“疤痕”到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建材”,宁夏的这项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条固废资源化利用的赛道上,洁境科技们正用科技与实干,将环保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书写着循环经济的新篇章。(宁夏新闻网记者 朱敏 文/图/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