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一壁藏乾坤!张掖大佛寺明清壁画见证丝路多元文明)
10月28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省文物局主办,张掖、嘉峪关、酒泉市委网信办与敦煌研究院、中国甘肃网、凤凰网甘肃频道共同承办的“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张掖市大佛寺,在这座始建于西夏的千年古刹中,探寻壁画中凝固的文明交融史。
活动采访团在大佛寺合影留念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1098年,因供奉中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民间习称“卧佛寺”。作为西夏至元代的皇家寺院,它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座集建筑、雕塑与壁画艺术于一体的佛教文化宝库。
据了解,大佛殿内现存壁画530余平方米,主要绘于明清时期,题材丰富,技艺精湛,堪称“墙壁上的河西史卷”。东西壁绘《诸天礼佛图》,护法诸天仪容庄严,线条流畅,设色沉稳,展现皇家寺院的恢宏气度。南北壁以十八罗汉为界,分绘山水花鸟与《山海经》故事,汉地文人情趣与西域神异想象在此和谐共生。卧佛身后墙壁的《观音救八难》与《西游记》连环画,为明末清初遗存,艺术价值极高。其中《西游记》壁画残存“大战红孩儿”“路阻火焰山”等场景,人物生动,构图精巧。尤为珍贵的是,壁画中的猪八戒形象与通行小说差异显著:他肩挑行李、深涧取水、奋勇降魔,展现出勤勉质朴的一面。这一形象与明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插图相近,是《西游记》故事在民间多元流传的生动例证。
《西游记》壁画
大佛寺壁画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展现,更是丝路多民族文化的视觉档案。壁画中人物服饰、建筑样式与生活场景,融汇汉、藏、回鹘等多元文化元素,真实记录了明清时期河西地区的社会风貌与民族融合历程。
如今,张掖大佛寺的文物保护工作正步入数字化时代。目前已完成大佛殿壁画的高清扫描与初步修复,未来将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展览等形式,让这些沉睡的艺术瑰宝跨越时空,与更多观众见面。在这里,每一笔色彩都是一个故事,每一面墙壁都是一部历史。张掖大佛寺,正以它独有的方式,继续讲述着丝路上文明交融的永恒篇章。(文/图 何惠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