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中安时评:太空“七次握手”,续写苍穹逐梦传奇)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日4时58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7次“太空会师”。两名指令长继三年前首次“太空会师”后再度相聚“天宫”。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共同向牵挂他们的全国人民报平安。
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三年七次跨越星辰的“太空握手”,不仅定格了中国空间站的温暖瞬间,更以接续奋斗的姿态,串联起中华民族逐梦苍穹的坚实足迹。聆听航天故事、见证航天传奇,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在浩瀚宇宙中续写属于中国的航天新传奇。
太空“七次握手”,是中国航天事业从追赶到领跑的生动注脚。航天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从神舟十五号与十四号的首次“太空换班”,到神舟二十一号创造的最快对接纪录,中国空间站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短期驻留到长期在轨、从单舱运行到多舱协同,从航天驾驶员单一配置到“驾驶员+工程师+载荷专家”多元组合,从“70后”“80后”挑梁到“90后”崭露头角,每一次会师都标志着航天事业新高度。七次会师如同一个个里程碑,标注着中国航天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增强中国航天向更遥远星辰奋进的底气,在“问鼎苍穹”梦想中迈出铿锵步伐。
太空“七次握手”,是航天科技自主创新的集中检阅。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自主创新则是破解“卡脖子”难题、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从首次会师6.5小时对接,到神舟二十一号3.5小时极速相拥,背后是中国航天自主创新的系统性突破与全链条升级。这不仅是对接市场的数字缩减,更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全面跃升,每一秒的压缩都凝结无数智慧和心血。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航天人的接续奋斗、协同发力,才能不断突破、不断进步,让太空探索更安全、高效,更将技术成果反哺国民经济,成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太空“七次握手”,是航天精神一脉相承的生动诠释。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广大航天人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从邓清明二十余年坚守圆梦,到陈冬累计在轨超400天的执着,从费俊龙手书“欢迎队友”的温情,到六航天员同框喊出“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的豪迈,逐梦苍穹的路上,每一个瞬间,都是航天精神的光芒在闪耀。航天人赓续航天精神,用精准到秒的对接、万无一失的操作,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勇闯苍穹,激励全社会在追梦路上勇毅前行,成为民族复兴征程的精神火炬。
太空“七次握手”,是过往成就的总结,更是未来征程的序章。探索苍穹,中国航天的脚步从未停歇,每一次的会师,都是太空梦想从蓝图变为现实的一次进步。未来将会有更多次会师、更多项突破、更多个传奇,必将引领中国稳步迈向航天强国,让中华民族的星辰大海之梦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