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镇创新)
01古镇在国庆中秋小长假期间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湖州南浔、嘉兴乌镇等频频亮相全省TOP10景区榜单。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古镇是一杯清茶,是中心镇的亮色。今年国庆中秋小长假,各地古镇游人如织,湖州南浔、嘉兴乌镇和石门镇更在全省日均到访人数TOP10的4A级及以上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等榜单中频频亮相。
古镇保护开发创新的一个主要切口,事关“来自何处”哲学命题。有关部门今年上半年公布的新一轮省级中心镇,10个曾是县治所在地,另一个梅城镇曾是府治所在地。梅城镇自225年至1959年,一直是严州府治及后来的建德专署所在地,系《聊斋志异》首刻地。江山市贺村镇,笔者2013年去调研小城市试点时,并不知此“村”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礼贤县的治所。另外,中心镇中至少有8个曾是清以前的卫所、巡检所、驿站等所在地。
是否具有明清及民国早期建筑等,是古镇认定的要件。关于古镇类别或可依此按四个标准划分,即是否具有明清等建筑群、古街区、老街以及古村落。满足第一、二标准的系一、二类古镇,满足第三、四标准的系三类古镇。基于这一分类,笔者估计,全省上半年公布的105个中心镇,有一二类古镇18个,占已公布中心镇的17.1%;三类古镇48个,占已公布中心镇的45.7%;合计66个古镇,约占已公布中心镇的62.9%,包含全省相当部分的名镇大镇。不在此列的镇,也不妨因其悠久历史而称为古镇,但内涵有所区别。
我省古镇保护开发30多年前已深入人心,并取得重大成效。嘉善西塘镇保护开发切合自然而然理念,1996年5月规划,1997年3月开放,是“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德清新市镇全程无门票,兴之所至,情之所寄,自由自在。宁波慈城镇新世纪初确立古城保护开发的资金机制,20余年来完成了15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修缮整治等。兰溪游埠镇开发早茶文化等,2024年单日客流峰值达7.2万人次。嵊州甘霖镇2020年对民国初年建筑——苍岩古村的基成台门,整体平移55米……相当数量的古镇正积极制定公布保护开发规划,有些正展开深入细致的拆迁等工作。
古镇是浙江现代化的时空隧道。古建筑群展示着辉煌的历史文化,街巷美食传承弘扬着民俗烟火气,老街镌刻着顽强拼搏的创业故事。浙江能有当下成就,古镇所在的一大批中心镇具有重要贡献,现在是进一步加强对于古镇回馈的时候了。
古镇具有稀缺性。按前文所述标准认定的105个中心镇中的一类古镇,系慈城、金乡、西塘和新市,仅占这批中心镇的3.8%。慈城自始皇帝分封天下直至1954年均为县治所在地,2.17平方公里保护区有60万平方米明清建筑群,且较少现代形制建筑。苍南金乡镇曾是明洪武年间的卫所,城河环绕,四四方方,全省唯一,当地话有宁波话口音;传统建筑依然,人口密集,生机勃勃。西塘和新市均具有成片密集的明清为主的古代及民初建筑群,工艺精湛,品相尚好,内涵深厚。
古镇保护开发具有艰巨性。投入巨额,拆迁量大。因财力人力有限,一些古镇保护项目迟迟难以动工。如杭嘉湖某著名古镇两条主要古街,仅一条适度改造,另一条一直未予整治。不少古镇名声在外,基础设施等有较大改善,但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和整治,难以令人满意。
古镇保护开发具有公益性。古镇保护开发,当地政府是责无旁贷的主体,上级政府应积极督促和资助,但仅这样还不够。“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发动群众是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法宝,也是古镇保护开发的法宝。政府请专业机构制订规划,广泛听取意见,积极发挥多方积极性,着力深入推进。
古镇保护开发,也是当前促进消费、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方面。有基于此,笔者认为或可采取“3+3+3+n”保护开发模式。
第一个“3”是指三个主要的保护开发方式。一是自然而然的保护开发。一些古镇限于财力人力,现阶段重点仍是保护,倘确属必要且经专家评定和法定程序,或可如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所说,“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二是公益性精深保护开发。适用于条件较好的古镇,分步实施,努力引入民间资金。三是商业化深度开发。积极发挥乡贤作用,自行或引入第三方机构实施,对建筑的品相、工艺、内涵等有较高要求,仅适合少数古镇。
第二个“3”是指政府、机构和业主三个方面,激发活力,增强合力。政府主导,机构主体,业主参与,量入为出,实事求是确定保护开发水平和方式。这个“3”与上一个“3”相互交叉,并重实施。需要强调,多数古镇保护开发,应以历史文化价值定位为主,留予浮躁世界一方清凉,送予摩登社会一份古朴,创造提高城乡居民情绪价值。
第三个“3”是处理好三重关系。一是开发保护与当下居住生活的关系,尽量不让保护开发影响居住生活,努力改善提高居住方式和品质。二是古镇与新镇的关系,古镇独木难支,须有新镇依托;古镇打响品牌,新镇增创财富。三是公益性和商业化的关系,历史建筑为形,乡土文化为魂,寻踪历史为轴,现代元素为核,以公益性促进商业化,以商业化反哺公益性。
“n”是指保护开发举措的多重性。善于借力,积极利用已有的文旅及交通体系,花小钱办大事。稳步立基,有条件的古镇建构旅游目的地,成为区域性的古镇开发基地。注重特色,浓墨重彩,喧闹鼎沸;淡雅水墨,养老度假;会议创作,运动基地。积极编网,建构古镇人文经济发展网络和联盟,提高古镇发展规模效益。创新思路,人力物力诸事艰难,主事者及团队确立清晰理念,艺术性与理性结合。深化研究,促进古镇成为历史、民俗、名人、经济社会等研学基地。
(卓勇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