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中国行丨熬走时光 熬不走手艺)
锔瓷:在指尖“缝补”时光
付忠华用金刚钻精准打孔。
用铜丝“穿针引线”进行缝补。
錾刻
錾刻花纹的银片与铜丝逐渐让残缺的杯盖重获新生。
夜幕低垂,昆明市盘龙区金庭小区一间工作室里,58岁的付忠华正俯身操作台前,他手持金刚钻,对一件破裂的瓷杯盖进行细腻的“缝补”。小锤轻敲间,錾刻花纹的银片与铜丝逐渐让残缺的杯盖重获新生,化作一件承载新故事的艺术品。
作为云南省锔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付忠华深耕这一领域二十余载。付忠华提出“万物皆可锔”的理念,结合云南资源优势,首创以翡翠、黄龙玉、南红玛瑙等玉石为锔材料的“玉锔”技艺,不仅让传统锔瓷从实用修复升华为艺术创作,更使滇派锔瓷在国内独树一帜。
锔瓷是一门需要极致耐心与巧思的技艺,包括设计、錾刻、镶嵌等。付忠华介绍,修复一件器物需经历多道严谨工序:先将碎裂的瓷器拼合固定,随后以金刚钻在裂缝两侧精准打孔,再将金属锔钉嵌入孔中,最后用特制黏合剂黏合缝隙。
付忠华的这份匠心源自家族传承。其祖辈以锔瓷手艺为生。他幼年耳濡目染习得基础,2002年因茶友请求修复一把破损茶壶,他重拾技艺并发现市场新需求——现代人锔补不再仅为实用,更追求艺术性与情感寄托。他坦言:“锔瓷修复的是物,延续的是情。”
如今,付忠华已培养50余名弟子,其中4人成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人获评云南省民间工艺大师。在今年7月的昆明石博会上,他又新收6名徒弟。他还计划在昆明筹建锔瓷博物馆,展出明代以来300余件精品。
云报全媒体记者 黄兴能
乌铜走银:匠心与金属的对话
陈平对乌铜进行敲型。
炼化铜
用錾子在乌铜片上镂刻纹样。
走银涅槃是最关键惊险的一环。
对成品进行打磨抛光保养。
清晨,当阳光漫过昆明官渡古镇的檐角,陈平推开乌铜走银传习馆金大师研创中心的大门,工作台前,铜片、银屑与錾刻工具静静陈列。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永才大师的第4位入室弟子,陈平的一天便从指尖与金属的对话中开启。炼铜、打片、放样、錾刻、走银……十余道工序循环往复,乌铜的墨色与银纹的光泽在陈平手中渐次交融,续写着这项跨越300年的技艺。
冶炼乌铜是师徒口耳相传的“不传之秘”,在0.5毫米厚的铜片上錾刻纹样,线条需一气呵成,深浅毫厘定成败;最惊险的是走银涅槃环节,将银片放入乌铜上以千度高温煅烧,银与铜熔点仅差130摄氏度,稍有不慎则前功尽弃。成型的作品最后需要捂黑成器,在掌心反复揉搓,让铜色氧化为乌黑,银纹浮凸如雪。这道工序无法机械替代,唯有人体汗液中的微量元素能与乌铜发生反应,形成温润如玉的包浆。
2009年,听闻金永才招收学徒,陈平毅然拜师。三年炼心,每日重复捶打、刻线、熔银,陈平手掌布满灼痕与老茧;十年沉淀,他从学徒成长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陈平如今自己也带徒弟,收徒的标准与金永才一脉相承:“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匠心,才能让乌铜走银一代代传下去。”
云报全媒体记者 黄兴能
瓦猫:跃下屋脊 进入生活
张才正在对瓦猫塑形。
拉坯
加盖自己的印章。
为瓦猫安上牙齿造型。
在昆明市盘龙区龙头街小窑村一座陶艺传习馆内,张才指导着前来学习制作瓦猫的游客。揉泥、拉坯、塑形,一只形态威猛的瓦猫渐次成型——这件以陶土烧制的器物,曾是屋脊上的“镇脊虎”,如今成为工艺品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2023年,瓦猫被列入云南省非遗保护名录。瓦猫以陶土烧制,昂首翘尾,寓意镇宅辟邪。小窑村的瓦猫尤为独特,其他地区多为4齿,这里却以8齿造型彰显凶猛霸气。“过去瓦猫是屋顶的‘守护神’,现在更多人把它当作手工艺品收藏。”张才说,希望能通过创新,让瓦猫从屋脊走向生活。
张才出身瓦猫制作世家,从曾祖父到父亲,手艺已传四代。他从小耳濡目染,16岁便独立制陶,坚守40余年。“以前做瓦猫谋生,现在是想让更多人看到它的美。”张才不仅复原传统,更大胆创新:开发出双头瓦猫、瓦猫茶壶等40余种新造型,尺寸从7厘米的迷你摆件到160厘米巨型作品不等。他的作品被省市级博物馆收藏,让瓦猫从民俗符号升华为艺术珍品。
张才不仅创作,更致力于教学。他受聘为昆明学院外聘专家、3所中小学导师,在盘龙区陶艺瓦猫传习馆培养新生力量。40多年来,他教授学生超5000人,其中不乏年轻匠人。“孩子们一开始觉得瓦猫‘吓人’,但动手制作后,就被它的文化魅力吸引。”张才说。通过校园工作坊,他将瓦猫制作融入劳动教育,让非遗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
从镇宅神兽到文化摆件,从家族手艺到公众课堂,这条保护之路诠释了传承的真谛——让非遗在时代变迁中,既保留根脉,又生生不息。
云报全媒体记者 黄兴能
藏族木碗:一碗载千年
益西正在展示木碗。
迪庆藏族木碗历史久远,可追溯至唐代,由于做工精美、质量上乘,深受周边居民喜爱。2022年,藏族木碗制作技艺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迪庆藏族自治州作为藏族木碗的制作地之一,技艺传承完善、大师云集。家住德钦县奔子栏镇的益西就是其中的一位能工巧匠,同时他也是藏族木碗制作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说起藏族木碗,益西眼中有光:“‘民以食为天’,木碗起源于我们几千年的分餐文化,我们走到哪,就把它带到哪,专人专用、专餐专用,不烫手、便于携带、干净卫生。它不仅是一个碗,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以前,藏族人家中最值钱的可能就是这样一个木碗。”
一个精致、贵重的木碗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跟随益西的脚步,记者依次看到了阴干、打磨、上漆等工艺流程。来帮忙的老师傅阆世云正一丝不苟地打磨木碗。“藏族木碗制作工艺有30多道步骤,需要五六十天才能制作出来。光是打磨,就得反复20多次。所以藏族木碗的质量很好,可以用很多年。”阆世云说着,手上的动作却一刻不停。此外,藏族木碗还需要反复涂刷漆油,漆油采自漆树,纯天然、无污染,这是藏族木碗外表光滑清亮、环保耐用的原因之一。
益西的儿子次里品初今年32岁,他说道:“起初我对如何制作木碗,以及木碗背后的文化不感兴趣,后来到外地参观学习,才发现我们的非遗是多么的珍贵。所以,我决心返回家乡,用心学习制作木碗,继承好这一份手艺。”
云报全媒体记者 彭少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