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平凉:举城竞进何以为之?②】现代精品农业,何以为进?)
编者按:
即便是放眼整个西北地区,甘肃平凉的资源禀赋依然具有鲜明的复合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平凉,农业禀赋突出,素有“陇东粮仓”之誉,是西北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能源储量可观,是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黄陇基地的主体区域;文旅资源富集,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00多处自然人文景观和47家A级旅游景区,共同铸就“问道崆峒·康养平凉”文旅品牌;生态底色良好,是甘肃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之一……
探索将禀赋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有效路径,成为平凉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长期命题。
2024年6月,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提出平凉聚力打造“三区一城市”的目标定位,为这座城市规划了奋进路径。
打造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平凉如何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建设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怎样在特色产业提质与产业链延伸中实现“进”的加速度?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又该如何凭借文化底蕴与生态优势铸就“王”的竞争力?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该以怎样的行动践行“先”的担当,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赢?
进退之间,泾渭自分明;竞进之路,实践显真章。央广网甘肃频道推出【平凉:举城竞进 何以为之】系列报道,看平凉如何将资源潜力转化为发展动能,蹚出属于自己的破局争先之路。
央广网兰州10月24日消息(记者寇刚 见习记者罗赟鹏)平凉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光热水土条件较好,适宜农业生产,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截至2024年,平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80亿元。
2024年8月,平凉市印发《平凉市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实施方案》,聚力把农业打造成1.5次产业,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平凉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的路径是,做强牛果菜、衔接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定不移走品种优化、品质提升、品牌驱动、标准引领、全链升级的精品农业发展之路,培育打造了平凉红牛、静宁苹果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蔬菜、马铃薯、中药材3个十亿级产业集群。
灵台县现代化养牛基地(央广网记者 寇刚 摄)
以品种培优谋精品农业之进
“良种者,农业之根基也。”在平凉现代精品农业的发展蓝图中,品种培优始终占据核心地位。走进平凉的种植养殖基地,处处能感受到育种创新带来的蓬勃生机,这些优质种苗,正是平凉精品农业的“源头活水”。
平凉红牛,是平凉人倾注心血培育的“肉牛瑰宝”,更是当地农业的一张闪亮名片。它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以平凉本地黄牛为基础,历经多年筛选与改良,先后引进秦川牛等国内优良品种进行杂交选育,最终形成的独具种质资源特色的肉牛新类群。若论肉质,平凉红牛更是堪称“顶级”——肉质细嫩却不失坚挺,切开后,大理石花纹如精致的纹理般均匀分布,共轭亚油酸含量远超普通肉牛,入口细嫩多汁,咀嚼间满是浓郁肉香,让人回味无穷。经国内权威畜牧专家鉴定,平凉红牛产出的优质高档雪花牛肉,已达到中国精极雪花牛肉的顶尖质量水平。
为了让这份“优质基因”持续优化,平凉在育种科研上的投入从未停歇——
2018年,平凉市政府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一场院地联合的科技攻关正式启动,平凉红牛育种计划由此拉开序幕。
2021年,平凉红牛研究院应运而生,为育种工作搭建起专业的科研平台,汇聚了一批肉牛育种领域的专家学者。
2022年,“平凉红牛”成功入选国家64个重要特色物种育种联合攻关计划,这意味着平凉红牛的育种工作从地方层面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2023年,《平凉红牛新品种培育联合攻关实施方案(2023—2026年)》印发,国家肉牛新品种培育项目同步启动,为育种工作划定了清晰的“时间表”与“路线图”。
崇信县黄寨镇窑洞养牛(央广网发 平凉市委宣传部供图)
2024年,6项平凉红牛团体标准正式发布,从养殖到选育,从饲料到防疫,为产业发展制定了科学规范的“标尺”……
截至目前,平凉已组建起3000头基础母牛育种群、500头核心群,育种工作稳步推进至第三世代末期,按照规划,预计到2030年即可提交新品种审定,届时,平凉红牛将以更优质的姿态,为中国肉牛产业注入“平凉力量”。
静宁苹果的育种之路,同样充满了创新与坚守。平凉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独特的气候与土壤条件,为苹果种植提供了绝佳环境,但要培育出更适配本地生长、品质更优的苹果品种,还需持续探索。为此,平凉农业科研人员先后引进49个国内外名优苹果品种,在田间地头开展无数次试验,最终成功选育出“静宁1号”“成纪1号”两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优品种。
为了给苹果育种提供更坚实的科技支撑,平凉还搭建起一系列高水平科研平台。在灵台县,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陇东矮砧苹果试验示范中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平凉市灵台苹果试验示范中心并肩而立;在静宁县,国家苹果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与“静宁苹果”科创馆相映成趣,300亩的国家级果树苗木种质资源库中,收集了148份国内外优质苹果种质资源,2000亩脱毒苗木繁育基地则采用先进的组培技术,源源不断地为陇东地区输出无病毒、长势旺的优质苹果种苗。从品种选育到技术研发,从种质保存到种苗繁育,平凉为苹果产业筑起了一条完整的“科技链”。
农户采摘苹果(央广网发 平凉市委宣传部供图)
马铃薯产业的突破,同样离不开育种创新的赋能。作为平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马铃薯产业曾面临品种老化、产量偏低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平凉农业科研团队扎根田间,经过多年自主研发与试验,选育出“河薯”系列、“庄薯”系列等7个马铃薯新品种。其中,“庄薯3号”凭借抗旱性强、产量高、淀粉含量高的优势,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马铃薯主粮化四大推广品种之一,在全国7个省区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8000万亩。2023年,“庄薯5号”通过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这个新品种不仅延续了“庄薯”系列的优良特性,还在口感上实现突破,蒸煮后软糯香甜,目前已进入示范推广阶段,有望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新利器”。
更令人瞩目的是,平凉在马铃薯种苗繁育技术上的创新。庄浪县引进国内最先进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雾培法”生产技术,建成了全省首个马铃薯原原种“雾培”生产基地。“传统的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单株产量仅1.5粒左右,而‘雾培法’通过精准控制营养液喷雾,为马铃薯块茎生长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将单株产量提升至50粒以上。”庄浪县农技中心副主任马旭升介绍道。
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央广网发 平凉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叫得响、卖得俏上用足绣花功夫
好品种需要好品牌,好产品更要“叫得响、卖得俏”。在平凉现代精品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品牌建设始终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经过多年培育,平凉农业品牌矩阵已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已达151个。”平凉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科科长孙小鹤介绍。
在众多品牌中,平凉红牛与静宁苹果无疑是“领头羊”——两者双双入选2022年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还被评为“甘味”系列十大地方公用精品品牌,品牌价值分别高达222.77亿元、181亿元,成为甘肃农业品牌的“双子星”。此外,全市还有63个企业商标品牌成功跻身“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形成了“龙头引领、群星闪耀”的品牌发展格局。
平凉红牛的品牌“进阶之路”,堪称平凉农业品牌建设的典范。凭借卓越的品质,平凉红牛先后拿下多项“重量级”资质:获得直供国家级运动员及重大赛事的“入场券”,成为运动员膳食中的优质蛋白来源;取得自主直供港澳高档活牛配额及活牛出口的“通行证”,让平凉牛肉端上了港澳地区的餐桌。在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上,平凉红牛更是脱颖而出,一举斩获品质特别奖、最具风味奖等国家级大奖。
现代化大棚里生长的辣椒(央广网见习记者 罗赟鹏 摄)
静宁苹果的品牌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多年来,静宁苹果凭借过硬的品质,先后荣获8张国家级名片和17项大奖,进入首批中国100个地理标志受欧盟保护名单,荣登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榜十强,荣获2023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中国苹果产销峰会暨静宁苹果招商推介大会于10月16日在平凉市举行。期间,大会举办赛园赛果赛企赛技赛销“五赛”和2025“盛世好苹果”大赛,召开静宁苹果产业招商推介大会,发布静宁苹果价格指数、中长期规划和系列团体标准,汇聚资金流、人才流,撬动产业链、供应链,让这个来自陇东的“甜蜜名片”更好地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除了两大百亿级产业品牌,平凉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也在不断壮大。“庄浪马铃薯”凭借优质的口感与稳定的品质,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深受淀粉加工企业与消费者喜爱;“华亭大黄”“华亭独活”则依托华亭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道地中药材的代表,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中药材市场上树立了“平凉标杆”。
为了让好品牌对接好市场,平凉在营销模式上不断创新,探索出“展会矩阵+城市展厅+电商集群”的驱动模式,全力推进“甘味出陇、甘味出海”。如今,平凉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营销模式已基本成型,有效解决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
长势喜人的苹果(央广网见习记者 罗赟鹏 摄)
“融”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农业的价值,不止于生产;乡村的魅力,不止于田园。近年来,平凉打破产业边界,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围绕“苹果+”“红牛+”“蔬菜+”做足文章,将农业生产与文化体验、旅游休闲深度结合,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休闲采摘、游园观光、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打造出一批休闲观光果园、特色旅游村镇、康养小镇和农业田园综合体。
在华亭市,农文旅融合的实践生动而具体。大南峪村、朱家坡村、东沟村这三个原本普通的村庄,通过股份制改革,以村集体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巧妙盘活了村内闲置宅基地、低效利用土地等“沉睡资源”。合作社将这些资源整合开发,打造出民宿、农家乐、采摘园等旅游设施,吸引周边城市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村民们不仅可以通过土地入股获得分红,还能在合作社内就业,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身“家门口就业”的服务员、管理员,实实在在地分享着产业发展的红利。
华亭市西华镇千只林麝养殖示范基地(央广网发 平凉市委宣传部供图)
平凉的农文旅融合,还离不开特色活动的“引流”与“赋能”。近年来,平凉依托自身文化资源与农业特色,先后举办了“崆峒武术大会”“崆峒半程马拉松”“桃花节”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活动。
“崆峒武术大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武术爱好者齐聚崆峒山下,在切磋武艺的同时,也走进平凉的果园、养殖场,感受平凉的农业魅力;“崆峒半程马拉松”的赛道穿梭于乡村田野之间,选手们在奔跑中欣赏平凉的山水风光,赛后还能品尝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等特色农品。这些活动将农特产品、传统文化和旅游市场紧密串联,让游客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平凉、爱上平凉,有效提升了平凉农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庄浪县马铃薯喜获丰收(央广网发 平凉市委宣传部供图)
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农文旅融合示范点40个,这些示范点分布在平凉的各个县区,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平凉农文旅融合的“全景图”。更值得骄傲的是,平凉的“非遗体验研学游”“红色农耕研学游”等9条线路成功入选2025年甘肃乡村研学游精品线路,“问道崆峒·人文康养之旅”和崆峒区白庙乡贾洼村分别入选甘肃省首批农文旅乡村漫游线路和农文旅特色乡村。
从育种攻坚筑牢根基,到品牌赋能打开市场,再到农文旅融合拓展价值,平凉现代精品农业的发展路径清晰而坚定。这座有着“陇东粮仓”美誉的城市,正以对品质的坚守、对创新的追求、对发展的执着,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