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沙雅县雁栖田园生态文化旅游景区设施农业基地内,一片翠绿的有机生姜田映入眼帘,记者看到工作人员采摘、分拣,一派繁忙景象,田垄间弥漫着生姜特有的辛香,这项通过温室大棚成功培育的生姜案例,标志着沙雅县在特色农业创新领域不断进步。
![]()
工作人员正在采摘生姜。王水江 摄
据了解,该有机生姜项目由沙雅县胡杨兔养殖公司主导实施。公司负责人程世高介绍,2025年4月,公司投资18万元试种6亩有机生姜,经过230天的科学管护,生姜长势喜人,正在进行采收,亩产达2.6吨左右。
![]()
长势良好的大棚生姜。王水江 摄
该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的有机土壤配方——融合俄罗斯远东黑泥炭、本地牛羊粪、甘草渣及公司自产兔粪,形成高效生态循环体系。这一技术不仅解决了新疆土壤贫瘠、气候干燥等难题,还实现了全程无农药化肥的有机种植标准。程世高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一项目,探索适合新疆气候的可持续农业模式,未来计划扩大规模并推广技术,助力农民增收。”
![]()
该大棚生姜使用俄罗斯远东黑泥炭等肥料种植。王水江 摄
生姜种植对水、肥、土壤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在新疆干旱少雨、土壤偏碱性的自然条件下规模化种植一直是个难题。本次试种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到了适合本土的“土壤配方”。
项目负责人程世高在接受采访时,详细解读了这项技术:“我们这次的核心创新,在于用俄罗斯远东黑泥炭作为主要肥料。这种黑泥炭有机质含量极高,疏松透气,保水保肥性好,再科学配比本地的干草渣、牛羊粪,人为地创造出了一个最适宜生姜块茎膨大和养分积累的‘温床’。”
![]()
工作人员正在对生姜进行分拣。王水江 摄
“而产出方面,我们收获了16吨高品质生姜。目前市场预售行情看好,地头价能达到每公斤30元左右。也就是说,这16吨生姜如果全部按市场价销售,总产值可达48万元。”程先生补充道,“但我们决定将这第一批收获的生姜全部留作2026年扩大再生产所需的姜种。这是一个战略性投入,虽然第一年投入高,但一旦基础打好,后续效益会非常可观。”
程先生进一步解释:“生姜种植有个特点,第一年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在种苗和基质上。但从第二、第三年开始,我们就不需要再大规模投入泥炭等基础物料了,只需要进行日常的肥水管理和人工维护,成本会大幅下降。这意味着,未来的利润空间将更加广阔。”
“眼前的成功只是第一步。”程先生说,“我们计划用这批收获的16吨生姜作为‘火种’,在2026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50亩以上。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种出生姜,而是要建立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沙雅模式’大棚生姜种植技术规程,带动周边更多农户参与进来。”
![]()
分拣好的生姜,将作为2026年扩大再生产所需的姜种。王水江 摄
沙雅县近年来积极推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引进优质品种、优化种植技术,如滴灌和温室自动化控制系统,进一步提升了土地利用率。沙雅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成功为契机,加强技术培训与政策扶持,推动更多高附加值作物落地,进一步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沙雅县设施农业近年发展迅猛,古勒巴格镇、努尔巴格乡等地的标准化大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此次大棚生姜项目的成功,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还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参与特色种植,助力参与农户年均增收。(沙雅县融媒体中心全媒体记者 王水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