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太阳鸟时评:做好“十五五”规划民生篇章的“加减乘除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当“十五五”的画卷徐徐展开,如何在这张关系亿万人福祉的考卷上写下精彩答案,考验着执政智慧与为民初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精于运算、善于运用,做好“十五五”规划民生篇章的“加减乘除法”,让民生答卷写满获得感、充盈幸福感。
勤做“加法”,扩大优质供给,增进民生福祉。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持续为民生福祉做“加法”,扩大优质供给。“十四五”期间,国家通过持续加大投入,推动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基本全覆盖、住院和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等惠民举措落地,显著提升了民生保障水平。面向“十五五”,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施工队长”,将蓝图转化为现实。必须带着课题深入社区网格、田间地头,精准捕捉群众急难愁盼,确保新增财力投向刀刃上;要主动协调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组团式下沉,变被动响应为主动输送,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更要建立政策落实的计时器和验收单,对民生项目全程跟踪、闭环管理,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满意指数”,确保每一项承诺都能如期兑现。
勇做“减法”,减轻群众负担,破除发展藩篱。为民服务,不仅要看给予了什么,更要看为群众排除了哪些困扰。做好民生“减法”,关键在于勇于向不合理负担和壁垒开刀。“十四五”时期,深化放管服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跨省通办事项清单不断扩大,减税降费政策累计减轻企业负担逾万亿元,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踏上“十五五”新征程,党员干部要勇于自我革命,当好优化环境的清障员。必须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高频痛点,带头梳理奇葩证明、循环盖章等沉疴痼疾,用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要主动对接市场主体,推动税费优惠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更要紧盯教育、医疗等领域的隐性成本,敢于触动固有利益,推动建立透明、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切实为百姓卸下不该背的包袱。
善做“乘法”,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服务效能。民生工作不能仅靠投入叠加,更要善于运用巧劲,通过创新驱动实现效能倍增。做好“乘法”,首要的是发挥科技的乘数效应。“十四五”期间,“互联网+”与民生领域深度融合,全国统一的电子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迅速普及,智慧城市建设让城市治理更加精细。面向未来,党员干部要争当改革先锋和数字尖兵。必须主动学习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能甘当门外汉,要带头推动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建设,让数据为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赋能;要敢于在深水区改革,积极探索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一个平台管民生”;更要善于设计和搭建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有效引导市场和社会组织在养老、托幼等领域提供专业服务,形成多元共治的民生服务新格局。
敢做“除法”,消除风险隐患,促进公平正义。一个让人民有安全感、公平感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幸福社会。做好民生“除法”,意味着要坚决铲除损害群众利益、危害社会稳定的顽疾。“十四五”以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转入常态化,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一系列安全生产整治行动有效遏制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迈向“十五五”,党员干部必须挺起担当脊梁,当好公平正义的守护者。要用好“显微镜”和“探照灯”,定期深入排查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领域的风险隐患,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坚守政策制定的公平底线,在资源分配、资格准入等环节,坚决反对优亲厚友、暗箱操作,确保机会公平;更要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带头下访接访,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并严格监管民生资金使用,让每一分钱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加减乘除”不仅是民生工作的方法论,更是对初心的考验、对使命的担当。它要求我们在“加法”中彰显情怀,在“减法”中展现勇气,在“乘法”中凝聚智慧,在“除法”中坚守底线。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成为娴熟的“运算师”,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以“拔钉子”勇气破难题,用这组饱含温度的民生公式,计算出人民幸福的最大值,演绎出社会和谐的最优解,共同谱写“十五五”时期民生福祉的崭新篇章。
作者:钟袅
(编辑:田莉 责编:文骥 校对:崔凤娇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