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个国产化人工智能教室落地北京,算力有多强?揭秘)
学生自制智能体机器人向外国友人介绍京剧文化、老师用西游记桥段和成语接龙等趣味形式讲解AI智能体原理……在北京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课堂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伙伴”。10月21日,在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举办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实践探索研讨会上,首个国产化人工智能教室在该校揭牌落地。
“在三借芭蕉扇的故事中,下达了扑灭火焰指令的唐僧是‘用户’,孙悟空是具有感知、记忆、规划能力的‘智能体’,配合知识库,借到了芭蕉扇这个‘工具’,顺利完成了用户下达指令。”在“AI助力传统文化传承”课堂上,教师石晓敬正与同学们借助西游记的舞台短剧来生动理解人工智能智能体的工作机制。
在随后的课堂上,学生们亲手搭建了京剧知识智能体,不仅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配置相应的知识库,还能将机器视觉模型与智能体相结合,实现“图像识别—知识讲解—语音输出”的完整流程,并且支持多语言讲解、个性化内容设计等创新操作。
调用大模型、生成智能体,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撑。据了解,作为国内首个面向中小学的全国产化人工智能教室,此次落地该校的人工智能教室由国产科技企业联想开天和兆芯提供核心支撑,教室配置了50套内置信创PC(个人电脑)的一体化云课桌、信创高性能旗舰工作站,部署在人工智能教室内的工作站能够全程支撑从AI模型训练到智能体开发的完整流程,数十位同学同时进行模型训练或智能体开发也无需担心算力不足而影响教学节奏。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基础教育阶段普及AI教育,是培养具备AI素养的时代新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进一步提出构建分层递进的AI教育体系。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校长董红军说,希望通过AI通识系列课程,激发学生对科技探索热情与潜能,引导学生建立AI认知与系统思维,进一步提升AI核心素养与跨学科实践创新能力,推动AI教育从“知识普及”向“实践赋能”落地见效,培养新时代AI素养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