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铭记“九一八”,在历史回响中砥砺前行)
□李群
今天,凄厉的警报声又为历史鸣响。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我们的国土,让无数国人在呼号间离乱,让无数家园顷刻间成为残垣。“九一八”,早已超越单纯的历史时间标记,成为一个民族铭记苦难、砥砺奋进的精神坐标。我们铭记“九一八”,不是对伤痛的反复咀嚼,而是要在历史的回响中,校准前行的方向,凝聚复兴的力量。
铭记“九一八”,是为了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铁律,筑牢民族复兴的精神防线。1931年的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腐朽的统治让国家失去了抵御外侮的能力,短短数月,数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这段屈辱的历史,以血的代价印证了“国家强盛,民族才有尊严;山河稳固,百姓方能安宁”的真理。如今,中国早已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命运,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到主动作为,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警醒从未过时。铭记“九一八”,就是要让每个中国人都清醒认识到,民族复兴的征程绝非坦途,国际风云变幻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阴影仍在,我们必须摒弃安逸思想,守护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发展成果。
铭记“九一八”,是为了传承“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汲取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十四年里,中国人民从未屈服于侵略者的铁蹄。从东北抗日联军在冰天雪地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坚守,到杨靖宇将军胃里只有树皮仍战斗到最后一刻,再到无数无名英雄用生命在中华大地上筑起“血肉长城”……这段历史,记录了民族的苦难,也挺起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奋勇抗争的精神脊梁。今天,我们面临的不再是枪林弹雨的考验,但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科技创新中的“卡脖子”难题、民生改善中的“老大难”问题,同样需要“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铭记“九一八”,就是要从先辈的抗争中汲取勇气,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在遭遇挑战时不低头,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攻克民族复兴路上的一道道难关。
铭记“九一八”,是为了坚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清醒,扛起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铭记“九一八”,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珍惜当下的和平,开创更美好的未来。当年,无数先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初心,是让后代过上“免于恐惧的生活”,让中国越来越强大。如今,这份初心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这一代,特别是青年一代更要以史为鉴,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科技创新的前沿勇攀高峰,在乡村振兴的田野挥洒汗水,在国防建设的阵地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誓言。唯有如此,才能告慰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先烈,才能让“九一八”的警钟,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冲锋号”。
防空警报的余音渐渐消散,但历史的回响永远不会停止。“九一八”这三个沉甸甸的字,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以史为鉴、砥砺前行,用奋斗书写民族复兴的新篇章,让曾经的苦难,成为未来的荣光;让先辈的期盼,在我们手中变为现实。这,是对“九一八”最好的铭记,也是对历史、对民族最厚重的担当。
声明:所有来源为“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和“苏州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