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脉腹地,江河奔腾之畔,万年积雪映照着新时代民族团结的璀璨华章。在甘孜这片广袤大地,整洁的街道延伸向远方,孩童的欢笑声回荡在草原,牧场里牧民忙碌的身影勾勒出幸福图景;各族群众的亲切问候、节日庆典的欢歌热舞,交织成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动人旋律。这里生活着藏、汉、彝、回等42个民族,各民族群众互嵌共融,共同书写着川西高原的团结奋进故事。
融合同心筑家园——从爱情故事到团结样板
初秋的川西高原,阳光暖暖地洒在318国道上。这条被誉为“民族团结走廊”的交通大动脉,如今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国道旁的新都桥镇下柏桑三村,“赞巴·明境”民宿内,老板刘国健与格桑拉姆夫妇忙着招待往来游客,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们相识于这条国道,相爱在雪山脚下。”回忆起相遇的时光,格桑拉姆眼中满是甜蜜,“当初他本想来甘孜玩几天,没成想,这一来就再也没离开。”6年前,留学归国的北京小伙刘国健与理塘姑娘格桑拉姆偶然相遇,一段跨越地域的爱情悄然萌芽,也为两人此后的事业发展埋下伏笔。
2020年,两人步入婚姻殿堂,婚后携手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最终于2021年选择在318国道旁的新都桥镇下柏桑三村扎根创业,开启民宿经营之路。 为打造优质民宿,刘国健多方筹措资金,将村里两栋闲置藏房进行改造升级,并以女儿的名字命名为“赞巴·明境”。他特意邀请专业民宿设计师参与,结合不同游客的需求,精心设计出19间特色客房。民宿内部配套书吧、茶室、餐厅,室外则打造了篝火场地、帐篷休憩区,全方位满足游客休闲体验需求。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沉浸式体验手作糌粑的乐趣,感受骑马驰骋的豪迈,还能品尝地道藏家美食、参与热闹的篝火晚会,深度领略藏族文化魅力。
一对汉藏夫妻,一段平凡爱情,一个甜蜜创业故事。如今,“赞巴·明境”已成为318国道上的知名打卡地,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也为旅途奔波的人们搭建起温暖驿站。刘国健与格桑拉姆的故事,正是甘孜州众多民族团结家庭的生动缩影,在这片圣洁土地上,民族团结之花已开遍每个角落。
千里书信牵情谊——浙甘青少年的跨域交融
2024年10月至2025年3月,一场跨越千里的青少年书信交流活动,在甘孜州乡城县与浙江省之间温情开展。活动分3期举行,吸引乡城县城关小学300名青少年积极参与,最终取得圆满成功。
乡城县城关小学的孩子们满怀热忱,用稚嫩的笔触写下对浙江小伙伴的问候与祝福。信中,他们热情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分享藏乡田园独特的民俗文化与壮丽自然风光——白色藏房错落有致,然乌湖景色迷人;同时,也倾诉着自己的校园生活、兴趣爱好与心中梦想,字里行间满是真诚与期待。
收到信件后,浙江的青少年们纷纷提笔回信。他们以真挚的文字回应乡城小伙伴的热情,分享浙江现代化都市的繁荣景象、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文化:杭州西湖的婉约韵味、宁波港口的繁忙景象,都在信中一一呈现;此外,双方还交流学习心得、生活趣事,让友谊在笔墨间不断升温。
一封封书信,承载着两地青少年的纯真友谊,跨越千山万水,在祖国的东海之滨与雪域高原间架起一座坚实的友谊桥梁。截至目前,甘孜州已有78所学校与浙江、成都等地学校结成帮扶对子,持续开展“浙甘青少年书信交流”活动,2000余对各族青少年成为“云端笔友”,在常态化交流中增进了解、凝聚情感。
白衣执甲守高原——医疗帮扶架起健康桥梁
在色达县人民医院,院长王仲刚刚结束一台急诊手术。作为医疗帮扶组组长,这位来自成都市的医生,已在高原上坚守一年多。色达县地处甘孜州北部,群山如黛,寒风常年相伴。曾经,当地农牧民为看一次小病,常常要翻山越岭数小时;为一次转诊,更是要耗尽家中积蓄,医疗条件的落后让群众就医难问题突出。
2024年5月,色达县人民医院新办公楼投入使用,急诊与健康体检中心完成升级改造,医院功能分区布局焕然一新。同年6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医生王仲刚带领7名医护人员组成帮扶团队,踏上这片高原,以“组团式”帮扶模式为色达县人民医院注入新生力量。“要为色达留下一些带不走的希望”,这句朴素的承诺,始终刻在王仲刚心中。
抵达色达后,王仲刚团队仅用3个月时间,便参照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的管理经验,结合色达当地实际,修订完善涵盖医疗质量、护理规范等领域的30余项制度。从病历书写规范到手术器械消毒流程,从门诊接诊标准到住院患者随访制度,每一项制度都精准适配高原医疗需求。“以前看病多凭经验,现在有了明确规范,心里踏实多了。”一位在医院工作多年的藏族医生感慨道。
帮扶之初,色达县人民医院仅有60张床位,诊疗科目不足10个。针对这一现状,王仲刚团队锚定“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目标逐项攻坚。如今,医院床位已增至90张,新增13个诊疗科目、12个临床科室和2个职能科室,肾内科申报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是帮扶工作的核心目标。”王仲刚介绍,团队通过“师带徒”、外派进修、在线指导等多种方式,精心培育4支本土专家团队,让先进医疗技术真正扎根高原。不仅如此,帮扶团队还深入偏远村寨,累计组织20余次义诊活动,医护人员背着药箱走遍山村,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量血压、送药品;同时,印刷汉藏双语健康手册,利用自媒体平台普及卫生知识,实现“村中有海报,家中有手册,手中有视频”的多维度健康知识普及,切实守护群众健康。
目前,在王仲刚团队的助力下,色达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创伤中心已顺利建成挂牌,“胸痛救治单元”通过国家基层版认证验收;医院还启动5G+智慧医疗建设,建成3个远程医疗诊疗系统,率先在高海拔地区开展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及药敏检测,医疗服务水平实现质的提升。
“王院长和他的团队是我们健康的守护者,更是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前来就诊的藏族老阿妈卓玛竖起大拇指,言语间满是感激。
文旅IP连民心——流量变民族团结新动能
在甘孜州文广旅的办公室内,IP运营工作人员正专注分析最新数据。“最帅局长”刘洪、“甜野男孩”丁真等文旅IP,不仅为甘孜州带来巨大流量,更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
截至目前,“甘孜州文旅”相关信息已被抖音、微博、快手、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各大媒体客户端及新闻网站等100余家平台报道,全网累计传播量超188亿次,50余次登上抖音、微博热点榜,半年内2次荣登抖音热搜榜全国第一、1次荣登微博热搜全国第一。2024年6-8月,甘孜州共接待游客2088.9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9.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06%和16.07%,文旅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文旅IP不仅是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更是连接各民族情感的民族团结纽带。”甘孜州文广旅局工作人员表示,通过文旅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甘孜,亲身感受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互动体验中增进文化认同、促进心灵相通。
如今,甘孜州不断创新推进“跨区域+文旅”模式,持续拓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路径。数据显示,全州接待游客量、旅游收入及跨省游占比均实现同比增长,文旅融合正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教育互助到医疗帮扶,从文旅融合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甘孜州“千里同心”促交融的实践已结出丰硕成果。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各族群众在共同生活中交融情感,在共同奋斗中追逐梦想,一幅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生动画卷,正在川西高原徐徐展开。
全媒体记者:黄微
编辑:岳诗蕊
校对:卢雪英
责编:刘睿娟
审核:白马
监制:谭荣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