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河壮歌丨《游击队歌》的首场演出竟是这样完成的……)
央广网北京8月19日消息(记者朱敏 张倩)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内,一张陈旧泛黄的纸片上,布满了小蝌蚪般的音符和略显潦草的钢笔字迹。很多人走近仔细观看都会忍不住哼唱起来: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没错,这便是耳熟能详的《游击队歌》原曲稿,上面的钢笔字是创作者贺绿汀的亲笔。这首歌创作于1937年年底,曲调轻快流畅、生动活泼,歌词生动描述了游击队员乐观、英勇、顽强、机智的一面。《游击队歌》经游击队员们哼唱,很快在全国广泛流传开来,成为抗战时期的一面精神旗帜。

《游击队歌》原曲稿 收藏于中共一大纪念馆(张倩 摄)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上海的天空,时时战机轰鸣,狭小的弄堂,枪炮声此起彼伏。34岁的贺绿汀心急如焚,当得知在中国共产党指导下,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组建了救亡演剧队时,他毅然加入,此后随队赴南京、武汉等地演出,最后到达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

贺绿汀
当时,八路军正在开展游击战,依托山地丛林灵活地打击日军。办事处主任彭雪枫热情接待了贺绿汀一行。贺绿汀女儿贺元元说,当时彭雪枫向演剧队的队员们介绍了八路军抗战的情况。“他们(彭雪枫等)就给他们(贺绿汀等)看了很多材料,介绍了国内外的抗日的形势。《游击队歌》的节奏一直在他脑海里面,心里就想着。后来参观了当地的炮兵团,炮兵团里面的大炮都是从日本人那里缴获过来的,我们成立了我们的炮兵团,他感触非常深。”她说。

贺元元2015年接受采访时
回到临时住处的贺绿汀辗转反侧,八路军游击队伍的各种画面在脑海里闪现,创作的火苗在心里燃烧。一天晚上,同屋的戏剧家欧阳山尊外出,恰好给了贺绿汀独自创作的空间。贺元元说,父亲就在那一晚写出了《游击队歌》。
“他在那个老乡的家里,一个土炕上,有油灯,一晚上先有这个小军鼓的旋律,那个哒哒的节奏,旋律写出来,最后把词填上。一个晚上就写成了这个曲子。欧阳山尊叔叔第二天早上一回来,看见我爸就斜睡在那个炕上,靠着烟道,因为那个烟道暖和,我爸怕冷。一看他(欧阳山尊)回来,他(贺绿汀)马上很兴奋地跳起来说:我的《游击队歌》写成了。”贺元元说。
当时,八路军作战条件艰苦,子弹稀缺。战士们珍惜军备物资、苦练射击本领,形成了“三不打”原则:瞄不准不打,鬼子离远了不打,看不清目标不打。创作时,贺绿汀把“三不打”原则艺术化地写为“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中共一大纪念馆藏品保管部副主任韩晶说:“《游击队歌》用音乐生动地刻画出了游击队员们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形象。与敌人相比,八路军在生活条件和武器装备上确实十分匮乏,但是战士们毫不退缩,积极面对。正如歌中唱的: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些歌词展现出了游击队员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歌中也写道: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这正反映了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每一个爱国儿女都不畏强敌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

总台记者张倩采访韩晶(左一)
1938年1月6日,太行山上寒风凛冽,山西临汾洪洞县八路军总部高级干部会议的现场却气氛热烈。《游击队歌》首次演出拉开帷幕。贺元元说,实际上,这场演出连个像样的乐器都没有。“演出的时候,没有什么乐器,欧阳山尊叔叔他会吹口哨,所以第一次正式演出的时候,欧阳山尊叔叔就用口哨来(伴奏),我爸亲自指挥演剧一队来唱这个歌。”她说。
一场口哨版的合唱表演完毕,歌声落下之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每位观众都激动不已。韩晶告诉我们,演出后,时任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紧紧握住贺绿汀双手,对他说:战士们就是需要这样的歌,要抓紧到各部队教唱这首歌!
韩晶告诉记者:“当时从平型关战场打了胜仗来休整的685团团长杨得志也盛情地邀请贺绿汀到各营去教唱。战士们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有的部队还专门派人骑着马跑了几十里路来抄谱子。战士们拿到谱子以后爱不释手,随时随地都能唱起来。他们有的就高唱着《游击队歌》奔赴了前线。”
伴随着战士们抗战的脚步,《游击队歌》迅速传遍华北大地,就连来自加拿大的医生白求恩在行军途中也经常哼唱这首歌。甚至在沦陷区,人们也暗暗地口口传唱。

《游击队歌》原曲稿
跳跃的音符勾勒出游击队员奋勇杀敌的场面——他们从敌人手里抢夺武器武装自己,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生动写照。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及各地游击队合计发展到约132万正规军、260万多名民兵,建立19块抗日根据地,分散灵活的战术有效打乱了日军部署,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韩晶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毛泽东说,‘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1943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延安清凉山下的王家坪,贺绿汀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夸赞:“你的《游击队歌》写得很好啊!你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韩晶介绍,1949年在全国解放前夕,当时已经加入了解放军的贺绿汀乘着火车南下返回他阔别12年的上海,在途中行至昆山时,突然遭到了国民党飞机的轰炸,在危急关头,他的行李和其他的一些乐谱都遭到了毁坏,唯独这份《游击队歌》手稿他贴身珍藏着,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它不仅是抗日峥嵘岁月的永恒印记,并且唱出了机智勇敢、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它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上海音乐学院的贺绿汀塑像
新中国成立后,贺绿汀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首任院长。穿越八十余载光阴,《游击队歌》依然在上海音乐学院反复唱响。上海音乐学院研究馆员、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副秘书长韩斌说,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唱《游击队歌》。
韩斌介绍:“我们更多的是让我们的青年学生来演唱,应该说每一届学生,声歌系的学生、管弦系的学生都来演唱演绎它。我们自己的歌剧《贺绿汀》当中也表现了创作《游击队歌》的场景。我们也把它改编成手风琴的合奏等形式,让它更加丰富,让这个旋律更加深入人心。”

上海音乐学院原创歌剧《贺绿汀》
新时代下,当我们再次唱响《游击队歌》,那份不畏困难的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承载着历史积淀,闪耀出厚重而崭新的光芒。
韩斌说:“对每一个时代来讲,其实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要克服困难的精神,要为国家作贡献的这种精神,我认为是永恒的。当我们在这个时代再去唱这些歌曲的时候,我们更多地是要把这种精神转化为我们自己内在的一种行动的动力。”

总台记者张倩采访张粟(右一)
如今,来到中共一大纪念馆的观众,走到《游击队歌》原曲稿面前,经常不自觉哼唱起来,讲解员也张粟常常被这样的气氛感染。“有一些老战士来到这里,在我们的展厅中就高声地唱起《游击队歌》。我们也是希望通过展示,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特别是小朋友,也能够从这份手稿,从《游击队歌》中感受当时的那一段抗战的历史,能够从中汲取当时的一些智慧,让我们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她说。

陈列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游击队歌》原谱
今天,校园、舞台、大型活动等场合,《游击队歌》的旋律仍在响起。每一个音符仿佛融进中华民族的血液,回荡在时代脉搏里,激发起人们内心最深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