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桂声网评:桂地借剧出圈,文旅谋远流长)
近年来,广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影视+文旅”创新模式,成功将荧屏热度转化为旅游动能。(8月14日 南国早报)
一帧一美景,一步一故事。当《龙骨焚箱》的镜头掠过武鸣敢亮屯的溶洞,广西的冷门景点借着热剧东风,从“养在深闺”跃入大众视野。这并非偶然,而是广西深耕“影视+文旅”创新模式的水到渠成——从《花千骨》带火德天瀑布,到《刘三姐》实景演出常演不衰,再到微短剧赋能乡村振兴,广西正以政策为笔、文化为墨,书写影旅融合的长卷。
广西的影旅融合之路,始终贯穿着政府的精准施策。2024年,《广西文旅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出台,明确提出要实施五大工程,“文化润景”工程是其一,其中就包括影视润景,大力推进多产融合发展;广西《2025年“微短剧+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三年内创作超100部文旅微短剧,打造全国知名拍摄基地,这为流量转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南宁青秀山、大新明仕田园等景区依托政策,构建“摄影棚+外景”拍摄体系,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可复制的影视IP。今年上半年广西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次同比增长10.7%,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2.4%,游客总花费超5600亿元。
流量如水,需以产业之渠引其长流。广西的实践证明,单一景点爆红易,持续吸睛难。桂林市阳朔溪园景区深谙此道:白天依托遇龙河山水推出萌宠乐园、户外婚礼,夜晚以光影技术打造沉浸式夜游,将《刘三姐》取景地转化为全天候体验空间。这种“影视场景+线下消费”的模式,在崇左大新县同样开花结果——游客循着《花千骨》足迹游览黑水河,再住进土司文化主题民宿,带走坭兴陶文创产品,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闭环。
影旅融合的终极目标,是让游客从“看景”到“入戏”。在柳州市程阳八寨景区,侗族大歌的旋律与《绝地逃亡》的取景地交织,游客穿上民族服饰参与“坐妹”演出,文化体验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龙胜龙脊梯田则另辟蹊径,将《英雄》中金黄银杏林的镜头转化为秋季研学路线,学生在此测绘梯田、制作稻草人,让非遗技艺“活”在当下。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真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唯有将影视IP深度嫁接于文化土壤,才能让“网红”变“长红”。
广西的视野不止于国内。当《神奇动物3》将崇左市德天瀑布搬上国际银幕,当中国—东盟微短剧大会促成跨国合拍,广西正以影视为媒,构建文化出海的“南宁渠道”。钦州三墩海上公路因《维和防暴队》成为国际网红打卡点,而中越合拍的《南溪河畔Ⅱ》则用微短剧形式讲述跨境友谊,让“广西故事”在东盟国家引发共鸣。这种“借船出海”的智慧,恰如平陆运河贯通山海——既要修通物理航道,更要打通文化航道。
从“天然摄影棚”到“影视旅游目的地”,广西的转型之路启示我们:影旅融合不是简单的“1+1”,而是文化基因与产业逻辑的深度重组。当政策为帆、文化为舵、产业为舟,广西的绿水青山必能驶向更广阔的文旅蓝海。正如桂林市阳朔县阳朔溪园那场梦幻光影秀所展现的——最好的风景,永远在文化与旅游相拥的路上。(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