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线调查|宁夏孩子的劳动课, 有点田、有点甜!)
4月27日15时,阳光洒在银川二中景城分校操场的西北角,一群学生在跑道上奔跑,在路过他们的15块“责任田”时却放慢了脚步——这片名为“景园”的劳动实践基地,泥土刚被翻土机翻得蓬松,泛着湿润的光泽,正等待一场与种子的约定。
“原计划今天播种,但气温偏低,得让土地多晒晒太阳。”该校副校长马克银说,学校一般会在“五一”前安排学生种植农作物,到六月中旬收获。“景园”里的每块地都是由班级自主管理,同学们每天大课间去照顾自己的菜地,偶尔上劳技课,老师也会带大家去菜地,同学们从翻地、种植到收获全程参与。
银川二中景城分校学生给蔬菜苗浇水。(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每年六月,当黄瓜、西红柿陆续成熟,“景园”会迎来最热闹的丰收季。收获后的义卖活动更充满烟火气——学生手绘价格牌、设计促销标语,化身小摊主在校门口摆起摊位卖菜。“定价时我们去周边菜店调研,这些可比试卷上的应用题生动多了。”八年级三班学生沈朝晖说,“以前觉得劳动就是累,现在懂得每一粒米都很珍贵。”更让沈朝晖自豪的是,“我们学校的劳动课是开放式的,我母亲是农民,经常自愿来教大家种菜。同学们非常尊敬她。”
“劳动教育不是一场活动,而是长期浸润。看着亲手种的菜苗长大,学生从心里尊重劳动、珍惜成果。”马克银说,“自从开展劳动教育后,食堂剩菜少了,光盘多了。”这些变化,是试卷考不出的成长。”
“有点田”的学校还有银川市金凤区第十二小学。4月25日,在该校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五年级的同学们化身小农夫,种下了一片向日葵花田。
银川市金凤区第十二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们种下了一片向日葵花田。记者 贺紫瑞 摄
“向日葵喜欢阳光,种子要间隔20厘米,埋深约3厘米……”老师在一旁指导,同学们边听边实践,在划分好的种植区里忙碌起来,翻土、挖坑、放种子、覆土、浇水……“这堂课让我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成长的喜悦。”五年级六班学生李姿萱兴奋地说。
“近年来,学校开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打造浸润成长的生动课堂。这种全方位的学科融合,不仅让知识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更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该校副校长梅蕾表示,学校还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设更多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精神等,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记者 何婉蓉 贺紫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