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石家河文化是湖北地区继屈家岭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其分布范围基本上与屈家岭文化重合,只是北部已退到鄂西北,而南方则向湖南中部地区扩展。石家河文化的年代大致为公元前2600—前2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石家河遗址群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遗址占地面积超过8平方公里,由40处地点组成。各地点相距很近,有的甚至紧密相连。在遗址群中心区,还发现目前我国已被确认的新石器时代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城,即石家河古城。聚落规模如此之大,分布如此密集,而且聚落之间彼此关联,存在不同程度的经济分工,有共同的防御体系和部落中心,应同属一个大部落。这些充分说明,石家河文化时期部落联盟已经出现。
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农业经济在屈家岭文化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稻作农业经济仍是当时的主要经济门类。家畜饲养业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捕鱼、狩猎也是当时重要的辅助经济。陶器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快轮制陶技术得到更大的普及和应用。
种种迹象和实物资料充分表明,在石家河文化时期,已经出现铜的冶炼和使用。冶铜及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石家河文化内涵丰富,风格鲜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玉雕和陶塑。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制作巧夺天工,成就斐然。石家河文化玉器以其丰富多样的类别,精巧别致的造型,独具特色的工艺风格而大放异彩,令人瞩目。玉器是璀璨的楚文化里的一枝奇葩。回望令人叹为观止的石家河玉器艺术,我们可以说,楚国玉器的高度成就源出有处,源自以石家河玉文化为代表的湖北史前玉文化。
形态各异,造型生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陶塑艺术品,是石家河文化的又一个亮点,其数量之多,制作之精,类别之多,在同时代的其他地域文化之中,绝无仅有,堪称中国原始文化艺术的精华,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绝不亚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彩陶艺术品。石家河陶塑的大量出现,也从一个侧面也揭示了石家河文化时期社会大分工的情况,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专门的生产部门,并由此产生了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这是社会经济发生变革的产物。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是构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区域,而石家河遗址则是研究我国史前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性质、社会结构、人口分布、聚落发展演变、民族形成与文明起源的重要文化遗址,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为探索长江中游文明的起源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对于廓清我国上古史中的重重迷雾,探讨多元一体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石家河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并毫无悬念地入选全国首批30处大遗址保护名录。
(张硕)
作者:张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