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满洲里—扎赉诺尔战役
同江一线作战失败后,张学良督令东北防俄军加强西线防守。在满洲里及其郊区集中了第15步兵旅,1个骑兵大队,1个工兵连,1个通讯营和1个边防中队,总共有9000名官兵,18挺机枪,26门迫击炮,8门轻炮,1辆装甲列车。在扎赉诺尔有第17步兵旅和第5步兵旅一部,1个骑兵大队和一批边防军,总共约6000名官兵,18挺机枪,18门迫击炮,17门轻炮,1辆装甲列车。在海拉尔车站部署着预备队,第1混成旅的1个团,第5和第17步兵旅的几个营和第3骑兵旅的1个团,共有5000余名官兵,36挺机枪,36门迫击炮,12门轻炮。这样,在满洲里—扎赉诺尔—海拉尔一线有大约20000名官兵,72挺机枪,80门迫击炮,37门轻炮,2辆装甲列车,5架飞机。加上后备力量,东北军在西线大约有26000名官兵,140挺机枪,108门迫击炮,75—80门轻炮,3辆装甲列车,5—7架飞机。从军队人数上讲,东北军的有生力量超过苏联的2倍。东北军民还构筑了广阔的工事带,在工事带建立了反击点,各个反击点都有许多火力点、永久性的避弹所和掩体,又通过堑壕和信道把这些火力点、避弹所和掩体连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避弹所和掩体用铁轨做顶架,上面加盖土层或石块。这些工事还辅助以宽4米的战壕,埋上地雷并附设障碍物,把阵地保护起来。东北军第15步兵旅旅长、西线督战司令梁忠甲放言:“我毫不怀疑,我们将打败红军,一直打到赤塔。”
苏联根据各种侦察得到的确切情报,迅速采取新的措施加强特别远东军,满载军队和包括坦克、飞机在内的军事物资源源不断向远东运来。在开战前的11月初,外贝加尔军队集群包括:第21、35、36步兵师,第5独立骑兵旅、独立布里雅特—蒙古骑兵师、重炮师和第18独立工兵营,第9铁道兵团的1个营,1个坦克连,1个装甲营,第26航空大队,第6、25航空中队。军队集群共有6033把刺刀,1600口马刀,331挺重机枪和166挺轻机枪,58门轻炮和30门重炮,3辆装甲列车,9辆坦克以及32架飞机。
布留赫尔的最初方案是从海拉尔切断满洲里—扎赉诺尔军队集团的后方,从背后成块成块地消灭东北军。莫斯科赞同预案原则,但拒绝将打击方向选在海拉尔。建议特别远东军军事委员会拟定第一阶段的具体打击计划,要较少地突入纵深,应更加适合于投入有限力量和外贝加尔军队集群的能力。这一建议的原则体现了苏联政府的总路线——努力将冲突限制在局部范围,在被迫发生冲突时,作战行动也只限制在边境地带,不给国际舆论造成攻击苏联入侵中国领土纵深的最小的借口。
根据莫斯科的建议,特别远东军选择扎赉诺尔为打击方向。11月12日特别远东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最近期间在满洲里—扎赉诺尔地区大量的中国军队和白卫军频繁调动。他们指望在满洲里周围建立工事来打击我军……集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赶在敌人之前,实行主动作战,粉碎其集结起来的武装。此次战役的胜利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瓦解所有地段上的中国军队,将促使中国居民最穷苦阶层的情感向有利于我们的转变,创造满洲地区正面的社会舆论,以便通过和平途径加速解决被拖长了的冲突。此外,还将对我们的敌人鲜明和强烈地展示我们红军的战备水平、果敢精神和优势地位。”概括地说,就是用实力教训中国当局,必须按照苏联的条件,迅速解决中东路问题。
11月14日,外贝加尔联军司令沃斯特列佐夫在紧靠满洲里的苏联大乌里车站召集外贝加尔联军军政成员会议,布留赫尔出席。会议审议并批准了作战计划:从北、东、西三面封锁满洲里部队;切断满洲里和扎赉诺尔之间的铁路,割断两处军队的联系;以第35步兵师为主力从北方进攻扎赉诺尔,同时阻断东北守军退往海拉尔;骑兵旅包抄扎赉诺尔的南郊,与主力部队相互配合,消灭扎赉诺尔城内驻军。然后,将主力部队合兵一处,消灭满洲里城内的守军。
此外,特别远东军还动用了强大的炮兵和空军。仅其主攻部队第36步兵师就组建了约30门大炮的炮兵群。出动了第26航空大队、第6和第25航空中队,负责侦察,对东北前线部队和预备队及其工事进行轰炸和扫射。
11月16日零时苏军各作战部队被运送到预定位置。在发起进攻前的几个小时,苏军的党政工作人员进行战前政治动员,特别强调“对被俘虏的中国士兵应当表现出阶级同情,不允许粗暴地对待他们”。这一项要求表明,苏联为战后能和平解决中东路问题,预先留出余地。
苏联通讯社对外播报:11月15日中国军队以约一个营的力量在第86号会让站企图发动进攻。进攻被苏联边防军打退。中国军队准备从16日夜到17日以大批兵力在大炮支持下进攻阿巴该图也夫斯卡亚车站和第86号会让站。这条虚构的消息实际上为苏军发动越界进攻蒙骗世界舆论,也是苏军发动全面攻击的信号。消息一播发完毕,特别远东军司令部就下达了“回击”“玩火者”的命令。满洲里—扎赉诺尔战役随即开始。
11月17日夜,作为先头部队的伏龙芝步兵团的一个支队首先从苏联第86号会让站东南方越过中苏边境,一个工兵连紧随其后,恢复了第86号会让站与满洲里车站之间的铁路(东北军为防止苏军进攻摧毁了这段铁路),“苏陆空军及34辆坦克,猛攻满洲里”。东北守军开始猛烈抵抗。苏军一路在南线进攻,一路在强大的炮兵和装甲列车的配合下向满洲里工事区以北的要冲部位推进。另有一支苏军从东边绕过城区;而从阿巴该图出发的苏军进入满洲里工事区的南段与负责侧翼进攻的另一路苏军会合,切断满洲里与扎赉诺尔的铁路,使满洲里失去了与扎赉诺尔的联系,满洲里守军的出口和退路全被封死。
在包围满洲里的同时,17日夜,苏军主力第35、36步兵师等精锐部队从西北方向对扎赉诺尔发起进攻。两连驻守高地的中国军队,将敌人先头部队阻止在高地之前。苏军派出支援部队实行侧翼进攻,也被中国守军打退。激战到中午12时,苏军出动2辆坦克冲上高地,配合步兵作战,最后夺取了高地。随后苏军沿着铁路线向扎赉诺尔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则利用战壕和石垒掩护,猛烈射击来犯之敌,有效地阻止了苏军的前进。
从扎赉诺尔东北方向进攻的苏军第35步兵师接连占领了几个高地,保证其他部队侧翼进攻。一个营的苏军迅速迂回前进,占领了扎赉诺尔和嵯冈之间的铁路会让站,并挖壕坚守,割断了扎赉诺尔和海拉尔的联系。这样,西线的三个军事要地满洲里、扎赉诺尔和海拉尔被苏军分割开来,整个西线的东北军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将三个军事重镇分割开后,苏军将作战的重点首先选定扎赉诺尔,集中优势炮火对中国军队阵地开始猛烈轰击,为步兵、骑兵冲锋开辟了道路。下午5点钟扎赉诺尔车站失守。苏军转而从南面向扎赉诺尔防御工事的后方展开攻击。扎赉诺尔守军感到被包围的威胁,进行猛烈的反冲锋。苏军炮兵用霰弹直射密集的人群,并集中大批骑兵从侧翼袭击,守军在反冲锋中伤亡约200名官兵,39人被俘。苏军也有70名官兵伤亡,其中包括两枚红旗勋章获得者、骑兵连长皮里平科。这是自中苏发生边境冲突以来苏军所蒙受的最大损失。苏军一举拿下扎赉诺尔城的尝试被粉碎了。
入夜后,布留赫尔命令外贝加尔联军将攻城时间推迟到天亮。该军司令部重新进行作战部署,政治部与党团组织再一次作了政治动员。11月18日8时炮兵准备就绪。苏联空军和炮兵对扎赉诺尔进行更加猛烈的轰炸。据东北军当时的报告,苏联出动“飞机27架,步骑炮兵3万余人,坦克车20余辆,向满洲里、扎赉诺尔同时进攻,我军死力奋战,伤亡甚重,现正在激战中。敌飞机还炸毁票车,满站无线电台及胪宾县署,乘客商民亦死伤甚多。”苏骑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发起了冲击。西线东北防俄军司令部投入大批预备队,战斗进行得十分惨烈。在一整天的激战中,东北军旅长韩光第、团长林选青阵亡,团长张季英负伤自杀,全旅付出重大损失后,退往嵯冈车站,会同第2军“与敌相拼”。扎赉诺尔为苏军占领。
11月19日夜,苏军做短暂休整后回头进攻满洲里。第36、35步兵师向西北方向沿铁路线推进。第5骑兵旅实行纵深迂回,绕到满洲里西南,从那里向市区进攻。在扎赉诺尔东南方向留下断后部队,以备阻击从嵯冈和海拉尔方向西上的中国军队。
完成对满洲里的包围后,沃斯特列佐夫要求梁忠甲率部投降。梁忠甲拒绝回答,决定依靠构筑的工事进行保卫战。为拯救陷入重围的梁忠甲,西线东北防俄军总指挥胡毓坤从海拉尔派出一个步兵旅和一个骑兵旅向满洲里增援,并派飞机给梁忠甲报信。但飞行员误将信号筒投在苏军前沿阵地。布留赫尔得知这一情报,立即命令外贝加尔联军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据守满洲里的防俄军。
梁忠甲不知援军将至,决定突围。11月21日,他将军队分成两个纵队,一个纵队向东突破,吸引苏军。其余约4000人,向东南方向沿铁路线突围。苏军对突围部队,集中机枪射杀、野炮轰击,并以5—6架飞机的编组,轮番轰炸和扫射,并出动独立布里雅特—蒙古骑兵师从侧翼袭击。在重重火力的打击下,突围部队400余名官兵阵亡,不得不放弃突围计划。苏军遂对满洲里城区展开决定性的进攻,在大批坦克的配合下,集中步兵从东、西、东南、西北四面向城区突进。梁忠甲所部全面溃败,他被苏军俘获;只有一些个别部队仍然进行激烈反抗,很快被苏军大炮和坦克镇压下去。外贝加尔联军司令部要求梁忠甲无条件投降,谈判在日本领事馆进行,梁忠甲当面向沃斯特列佐夫交出了武器,成为战俘。
11月20日晚,布留赫尔向苏联军事委员会报告说:“11月18日占领扎赉诺尔……经第二次打击于11月20日占领满洲里城。尽管我军占有技术优势并实现完全包围,敌人仍然进行空前顽强的抵抗。扎赉诺尔和满洲里被敌人加固得坚不可摧,以致野战炮和榴弹炮无法打穿战壕和堡垒的护板。尽管如此,第15和第17混成旅15000名敌人还是被彻底歼灭了。战斗中共俘虏8000余名负伤(约1000名)与未负伤的战士和包括西线督战司令兼第15旅旅长梁忠甲及其司令部军官约250名,打死约1500名,冲出包围者不到2000人。缴获大炮30门,装甲列车2辆,以及大量的军事物资。我军战死123人,负伤605人。我们打了一场漂亮仗。”报告证明,东北军作战是空前顽强的,组织这场作战是空前认真的,但遭受的人员和装备的损失,对东北军来说,更是空前的。
突围出来的东北守军在嵯冈车站与胡毓坤派出的先头部队相遇,他们饥寒交迫,精神沮丧,溃不成军,严重挫伤了嵯冈的部队士气。在嵯冈已经不能再战。胡毓坤于11月22日抛弃嵯冈,将军队撤回到海拉尔。东北当局责令胡毓坤在海拉尔、兴安岭、博克图设立三道防线,以期稳住西线局势。
布留赫尔命令沃斯特列佐夫率所部继续东进,消灭海拉尔中国守军。11月26日,大量轻重汽车和装甲列车满载苏军,从扎赉诺尔直向海拉尔追来。但中国部队于25日撤出了海拉尔。27日苏军进城,没有遇到任何反抗。
原来,11月19日满洲里失守后,张学良不听南京禁令,派哈尔滨交涉员蔡运升设法与苏联外交部接洽,谈判解决中东路问题。主动放弃海拉尔,避免一次流血冲突,是张学良为了尽快和平解决中东路问题作出的明显姿态。但布留赫尔穷追不舍,派出空军紧随中国后撤的部队一路轰炸。为能轰炸博克图,苏军将飞机场从大乌里迁到海拉尔。苏军飞机又从海拉尔起飞,不断轰炸博克图,使当地军民继续付出无谓的流血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