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非洲南端的探险航行
亨利王子逝世后,葡萄牙当局继续推进沿非洲西部海岸向南部航行的探险活动。1469年,唐·阿丰索五世(Dom Afonso V)与里斯本的商人资本家费尔南·戈麦斯(Fernan Gomez)签定合同,授予他与非洲西海岸居民进行贸易的专有权,条件是,他必须每年沿海岸至少发现100里格,并每年向王室交纳20万雷阿尔(reis)的款项。在合同期内(1469-1474年),戈麦斯组织了航行,先后发现了从塞拉利昂到圣卡塔莉娜角(Cabo de Santa Catarina)的土地,包括米纳(Mina)、圣多美(Ilha de S. Tomé)和普林西比(Ilha do Principe)诸岛以及费尔南·多波岛(Ilha de Fernan Dulmo)。在最后一次的航行中,指挥者西格拉第一次越过了赤道。
费尔南·戈麦斯的合同结束后,唐·若昂亲王亲自担负起海上探险活动的组织工作。他首先组织舰队保卫几内亚沿岸免受西班牙人的进攻。经过努力,1478年,葡西两国签定了阿尔卡索瓦条约(Tratado das Alcá·ovas),其中规定:葡萄牙永远放弃对加那利群岛(Ilhas Canárias)的占有权,而西班牙则答应不派船向该群岛以南航行。于是,待发现的世界以穿过加那利群岛的纬线(约北纬28度半)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的发现权归西班牙,南部则归葡萄牙。这是葡西两国第一次瓜分世界。
1481年,唐·若昂亲王继位,称唐·若昂二世(Dom Jo·o II)。他下令在米纳(Mina)建立一座城堡,以加强这一在商业交换中最有利可图的非洲地区的防卫。为此,国王挑选了最优秀的船长,组成了一支由9艘卡拉维拉船和2艘乌尔卡船(Urca)构成的远征队。同年12月12日,迪奥戈·德·阿赞布雅(Diogo de Azambuja)指挥远征队抛锚起航,1482年1月21日正式开工。城堡建成后以国王最诚信的圣徒圣·若热之名命名为“圣若热的米纳城堡”(Castelo de S, Jorge da Mina)。这是继阿尔金之后葡萄牙人在西非沿岸建立的第2个殖民据点。
唐·若昂二世在致力于巩固已经发现的地区的同时,制定了更为远大的计划:发现经大西洋通往印度的航道。为此,他下令打造船只,雇佣曾在非洲沿岸的巡逻船队中为其效劳的迪奥戈·康(Diogo C·o)为船队总指挥,继续推进向圣卡塔莉娜角以远地区航行的探险活动。1482年春天,迪奥戈·康奉命率领船队出发,船上除带足了供长时间所用的食物以及用于途中与当地人交换和送礼的物品外,还有一样新鲜的东西:带有葡萄牙徽章和十字架的纪念石柱(Padr·es de Pedra)。船队走过已知的海岸后,继续南行,到达了扎伊尔河口(Rio Zaire),他在北岸竖起了第1根纪念石柱。然后继续向南航行,发现了洛勃角(Cabo do Lobo),即今之“圣玛利亚角”(Cabo de Santa Maria)。他误认为他所到达的圣卡塔利纳角就是非洲的南端。
1485年,迪奥戈·康再次出发向南航行。到了扎伊尔河,与刚果国王进行了友好的接触,双方交换了货物。他又在圣玛利亚角以南的黑山竖起了第2根石柱。为了进一步证实他在第一次航行中确实发现了通往印度的航线,他的船队继续向南航行了1400公里,结果来到了塞拉·帕尔达(Serra Parda),在这里竖起了第3根石柱。然后返航,于1487年上半年回到了里斯本。迪奥戈·康的两次航行,发现了冲赤道到南纬22度长达2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并进入了西南非地区。他还开创了在所到之处竖立纪念石柱的先例,为后来各国的探险家所仿效。
1487年,唐·若昂二世组织了另外一支远征队,起用在前几次航行表现突出的巴托洛梅乌·迪亚士(Bartolomeu Dias)为总指挥,驾船向塞拉·帕尔达以远航行。该船队于8月从里斯本出发,沿着熟悉的航线,顺利到达了米纳。在此补充了淡水和新鲜食品,并竖起了第1根石柱,然后向扎伊尔河口前进,进而越过了塞拉·帕尔达。1488年1月间,船队在南纬33度遇到风暴。由于风向不定,一连5天在一个小海湾打转。于是,船队离开海岸,在风暴中进行了13天的远海航行。风暴稍微平息后,迪亚士决定改变方向,先向东航行了几天,因没有发现陆地,又转而向北航行。2月3日,终于看到了陆地——圣·布拉斯(S. Brás),船只停泊地稍前一点的地方是个海湾。因看到那里有许多当地黑人在放牧,迪亚士便将此湾命名为“牧人湾”(Angra dos Vaqueiros)。这里已是非洲的最南端。此后,船队又毫无目的地航行了一小段距离,于是,便绕过了非洲南端(南纬33°线)的全部海岸,由大西洋进入了印度洋。船队来到了一个小岛,在那里竖起了第2个十字架石柱,并把若奥·英凡特那艘船上的水手们所望见的那条河流命名为“英凡特河”(Rio do Infante)。
因没有再发现新的陆地,船员们一致要求返航。在返航途中,将船队所经过的非洲最南端命名为“针角”(Cabo das Agulhas,今译厄加勒斯角)。过了该角,在望见一块海边巨石时遇到了强烈的风暴,迪亚斯就称之为“风暴角”(Cabo das Tormentas),并在此竖起了第3根纪念石柱。后来,若昂二世听了迪亚斯的汇报,下令把“风暴角”改为“好望角”(Cabo da Boa Esperan·a)。船队回到西海岸的小湾时,人手已经不够驾驶3艘船,于是,迪亚士下令烧掉了小船,把船员分配到卡拉维拉船上。迪亚士在小湾竖起了第4根石柱,补充了航行所需,然后沿着海岸顺风北航。停经普林西比岛后,船队来到了米纳城堡,进一步补充饮水。此后的航行与来时不同,船队离开海岸深入远海,绕过了一个大圈,于1488年年末,即出发16个月后,船回到了特茹河,受到凯旋式的欢迎。
绕过非洲南端进入印度洋的航行,是航海探险进程中的一大突破,它意味着通往印度的航路已经打通,对后来的地理发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