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4月9日讯 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今日在海南博鳌召开,在“林毅夫:从西潮到东风”博鳌对话上,林毅夫在发言中表示,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林毅夫:“我个人03、04年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我发现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中国人有一句话,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当然我们是想解决世界的问题,我们想世界有一个更和平、更稳定的发展环境。”
以下是文字实录:
主持人:关于这场经济危机,大家看法不一致,林老师这本书从危机的产生原因包括解决方案乃至于后进国家的发展、追赶路径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思路都提出了一些全新的独立的思考,而这些独立思考经过这么几年,其实思考是更早,你提到这些想法应该是从08、09年到世行任职开始就已经出现了,是这样吗?
林毅夫:应该讲比08、09年更早,比如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国外普遍看法是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像中国、东亚经济体它的外贸盈余很多,外贸积累非常多就去买美国国债,压低了美国利息。因为利息太低了,就导致了美国房地产泡沫。2008年之前很多人想这可能有危险,认为东亚经济体应该减少外贸储备,不然会引起很大的世界的困难。我个人03、04年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我发现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中国人有一句话,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当然我们是想解决世界的问题,我们想世界有一个更和平、更稳定的发展环境。从国外理论来看,它的逻辑是非常严谨的,问题的原因就是这样子,我这本书想对这个进行探讨。
主持人:你这本书提到一个比较核心的看法,如果西方很多学者把问题归结为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从贸易失衡、巨额外汇储备,你这里提到要回到美国本身,美国金融监管过于放松和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长期的持续,因此当时也有人说林先生作为发展中国家来的一位世界级经济学家,你是否站在一个发展中国家角度反过来去过批驳,还是觉得这个观点,为什么你发现了西方很多学者看法当中的偏颇之处,他们分析你觉得最站不住脚的地方是什么?
林毅夫:首先我作为一个学者自己有一个思考,我并不是说作为一个中国学者为中国辩护,我前面提到对症下药。确实在2008年之前,东亚经济体包括中国的外贸盈余、外贸积累非常快,当时国际上有三个说法,说为什么东亚经济体外贸盈余那么多,一个说法是东亚经济体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第二个说法是东亚经济体在97、98年金融危机后吸取了经验教训,如果外汇储备不够多可能遭受投资攻击,出现经济金融危机。因此就要多积累外汇,多积累外汇就要多出口。第三个是说人民币外汇被低估,造成中国出口非常强劲。这三个说法如果写成理论模型,有这样政策的话,可能外贸盈余会多、外贸积累会多。但是仔细想,东亚经济体并不是2000年采取出口导向政策,东亚经济体从50、60年代就开始采取出口导向政策。
这个政策已经推行了超过半个世纪,但是2000年之前东亚经济体出口很多,进口也很多,贸易基本是平衡的。而且像韩国还是贸易逆差,并不是说出口导向政策必然导致贸易盈余增加。所以第一点我把它否定了。第二点,你说东亚经济体确实在2000年后贸易盈余增加的非常多,第二个假说是事物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了解那一段时间也有一些经济体像日本、德国它的货币是储备货币,并不需要自己积累外汇来防止这些投机者对他的货币攻击,但是他们贸易盈余增加的速度、幅度跟东亚经济体增加的速度、幅度是一样的,所以必然还有其他原因造成这些不需要用增加出口盈余来积累外汇的国家的外贸盈余增加以及可能需要的这些国家外贸盈余增加,必须有其他原因。第三个讲中国人民币币值低估。最早提出来是在2003年,2003年每年国际上都在炒说中国人民币币值太低,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说法,也是美国的说法。但是2003年的时候中国外贸盈余只有255亿美元,1998年的时候中国外贸盈余有470亿美元。1998年是东亚经济金融危机,中国人民币没有贬值,当时大家说中国人民币是高估的,怎么到2003年外贸盈余减少了,变成人民币币值低估呢,这两个是矛盾的。而且在2003年以后中国外贸盈余比较多是2005年以后的事,2003年还相当小。中国外贸盈余增加非常多的时候,很多跟中国竞争的国家,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它的外贸盈余应该减少,但是他们的外贸盈余也是增加的,所以这也是矛盾的。我当时对共识提出质疑,并不是我是中国经济学家,维护中国利益。我们要防止问题发生,必须要了解问题到底是怎么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