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兄弟搭档”有分有合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刘娜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许颖
在这起震惊中国商界的“黄家兄弟案”中,黄俊钦、黄光裕两人互相串通,共同操纵了多起金融诈骗和违规交易行为。由此,不少业内专家和公众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了“兄弟搭档”这种经营模式。但在分析其利弊时,多位专家都提到,并不能因“黄家兄弟案”就对“兄弟搭档”模式完全质疑。
近些年,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程中,“兄弟搭档”的模式普遍存在。这其中,黄俊钦和黄光裕兄弟的“罪与罚”只是一个个例。目前,国内的“兄弟企业”中,也存在很多其他的类型,其中不乏经营成功的例子。
资深品牌策划人罗建法曾撰文将成功的“兄弟企业”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是“分体型”,代表企业有四川希望集团。
刘氏四兄弟“言行美好”之间的商业合作模式让全国乃至世界的企业家们赞叹不已。改革开放初期,刘永言、刘永行、陈育新(刘永美)、刘永好四兄弟以常人难有的勇气脱下“公服”共同创业。1991年,刘氏兄弟在成都组建饲料企业希望集团。几年后,希望集团成了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1995年,刘家四兄弟最终明晰产权,形成了“母体小、子体大”的商业格局。兄弟间严格按出资多少划分股份,合作完全建立在明确的产权上。
其中,刘永行利用分得的13家公司组建了东方希望集团,获得华北、华东区域的发展权,他在坚守饲料业的同时,开始进军铝业。刘永好则利用分得的14家公司组建新希望集团,获得华西、华南区域的发展权。期间,他的投资一度多元化,先后涉足房产、钢铁、制药、金融、保险等多项产业,不过最终还是选择了专业化农业作为主业。
刘氏兄弟曾说过,从长远来看,分别持股、统一经营的方式更符合大家治理结构的要求。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产权结构清晰,公司的价值取向统一,分配的机制也很明确。而且,这种模式还利于相互协助。2009年,新希望集团旗下的宝硕化工面临严重危机,哥哥刘永行毅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弟弟刘永好度过难关——新希望集团转卖了部分股份给东方希望集团。精于资本市场的刘永好在获得哥哥注入的资本后,将宝硕化工经营成市场上最令人瞩目的一只化工股。
第二是“共体型”,代表企业有广东万和集团。
与希望集团不同的是,万和现在还没有分家,创造了家族企业里少见的“共和”局面:集团总裁为大哥卢楚其,长于战略规划、资本运营,负责企业重大经营投资决策;二弟卢楚隆,长于市场销售,对市场非常敏感,担任集团副总裁兼国内营销公司总经理;三弟卢楚鹏,有国外教育经历,颇具国际视野,担任集团副总裁兼海外营销公司总经理。
这一模式的另一个代表是远大空调集团,远大称得上是“令人尊敬的民营企业”,而这也要归功于张跃、张剑两兄弟的“各取所长”。1988年,毕业于郴州美术学院的张跃,与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弟弟张剑一起研制出无压锅炉,并获得专利。靠卖出这项专利,兄弟俩赚得了“第一桶金”。1992年,他们成立了远大空调集团,改变了中国电空调一统天下的局面。在远大空调公司内部,工科毕业、性格内敛严谨的张剑执掌着公司;而出身美术教师、思想活跃、作风强悍的张跃,决定着公司的运营和制度建设。兄弟俩各尽所长,配合得天衣无缝,将“远大”这一品牌一步步发展壮大。
类似“兄弟连心,其利断金”的例子在商界比比皆是:康师傅的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和魏应行兄弟;盛大的陈天桥、陈大年兄弟;安踏的丁志忠、丁世家兄弟;浪莎袜业的翁关荣、翁荣金、翁荣弟兄弟……
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民营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曾雨表示:“创业初期‘兄弟搭档’占据先天的优势,所谓‘人多力量大’;而在企业壮大之后,就会出现发展轨迹的分歧。”正规经营、同心协作的兄弟模式,会促进企业自身的壮大发展,利于明晰产权、整体规划以及拓展业务,也利于在某些弱势业务上的相互补充;而违规经营、各怀鬼胎的兄弟模式,如发展顺利,有可能会垄断行业,牟取暴利,发展不顺,就可能会出现很多违法行为,如相互勾结、互通内幕消息、金融诈骗等。
另外,“兄弟型企业”和现代管理体系下的企业相比,其发展和人的性格关系更为密切。可以说,黄家兄弟大胆冒进的性格,早就为他们今日的没落埋下了伏笔。从创业开始,黄家兄弟便一直是踩着政策和法律的边缘迈步前行——他们并不是毁于利益相争、兄弟阋墙,而是共同的贪欲和野心,最终击垮了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