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
这位新恒基集团的掌门人,业务遍及房地产、金融、高科技等多个领域,在黄光裕以百亿元身家登上“中国首富”宝座时,有传闻称,黄俊钦已经坐拥上千亿元的资产。只是由于潮汕人的天性,他一贯行事低调而神秘。如果不是2010年1月11日,媒体曝出了“他因涉嫌‘五宗罪’:内幕交易罪、合同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重婚罪,以及在出入境证件上涉嫌犯罪,被移送至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审查起诉”的消息,可能很多人对其还是一无所知。
随着黄光裕案接近最后的宣判以及相关人员的罪行不断被查出,黄俊钦这位“隐形富豪”,从发迹至败落的过程也渐渐显露出来。
近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通过多方调查,了解到了此案背后的真相,以及黄家兄弟不为人知的诈骗手段。
猪圈旁长大的富豪
1966年,黄俊钦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的凤壶村。这个小村庄只有300多口人,而黄家是其中最贫困的一户。黄家有兄妹4人:黄俊钦排行老大,弟弟黄光裕比他小3岁,在他们之下,还有两个妹妹。黄家在村里是外姓人,所分到的耕地不足两亩,全家吃饭一直成问题,6口人挤在不足14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房间的隔壁就是一个猪圈。黄俊钦的童年就是在猪圈旁玩耍度过的。
据当地人介绍,黄俊钦从小就接受了经商的教育。他的母亲曾婵贞祖上是泰国有名的侨商。母亲经常给黄俊钦讲一些祖辈做生意的故事,并从小就对他进行了金钱观教育:“钱,你把它揉碎了,扔在地板上,就跟一张废纸一样;但如果你把一百块钱用好了,就有可能变成一千块、一万块。”
这样的成长环境,促使黄俊钦在19岁的时候就开始带着弟弟黄光裕走出家门、出外闯荡。那是1985年,刚刚高中毕业的黄俊钦带着黄光裕,怀揣着家里千方百计筹措来的4000元钱,开始了倒卖电器的生意。那时,他们背着大旅行袋,里面装满了收音机、电子表等商品,大老远奔赴内蒙古等地去卖。做这种生意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倒卖商品在当时属于“投机倒把”的违法行为,但“不择手段追求利润”的心理以及“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让黄俊钦没把这些风险放在眼里。虽然赚了点钱,但他最后还是受到了惩罚——因违法倒卖商品被拘押了81天。
短暂的牢狱之灾根本没有浇灭黄俊钦的发财梦。仅仅一年后,他就带着弟弟转战北京。他们孤注一掷,把前期赚的几万块钱全部拿出来成立了国美电器店。刚开始经营时,黄俊钦甚至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货。眼看着将进入年末的“腊月黄金购物季”,可国美柜台里还是空空荡荡。作为大哥,黄俊钦急中生智玩起了“资本游戏”:先利用整齐摆放在门口显眼处的精美空纸箱吸引来顾客,然后向他们收取一些定金,这样,国美手头便有了相当数量的流动资金;进货时,又凭借着黄俊钦超强的游说能力,国美得到“先货后款”的优待,如此一来,又有一个十几天的付款周期,大量富裕资金存了下来。国美摆脱了创业初期资金短缺的窘境。
黄俊钦的“五宗罪”
经过几年的发展,1993年时,国美电器已初具雏形。而此时,兄弟二人却对发展方向产生了分歧:弟弟黄光裕仍然看好家用电器行业,而黄俊钦却觉得房地产业更有“钱景”。于是,两兄弟正式分家,抛开弟弟的黄俊钦开始在房地产市场急速扩张。
很快,黄俊钦成立了北京新恒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994年,他追赶时代潮流,给新恒基公司戴上了“红帽子”,把公司挂靠在大名鼎鼎的北京首都创业集团名下,企业性质由私营经济变为了集体所有制经济。一年后,黄俊钦对北京市北三环东路边一个叫静安中心的楼盘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以“首创集团下属新恒基公司”的名义接手了静安控股的全部股份。为了维持该项目的“合资性质”,交易改由境外注册的香港捷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先行接手,而这家香港公司实际上就是黄俊钦的私人公司。
在项目开工的1997年,黄俊钦又与其心腹伪造静安公司执照、董事会决议及静安法定代表人邓南威的签名,以静安公司之名向中行北京分行贷款5笔共计2亿余元。在静安中心这个项目上,黄俊钦进行了一系列金融诈骗活动。业内人士分析,他如今被调查的“五宗罪”中“贷款诈骗罪”和“合同诈骗罪”都和他这一阶段的行为有关。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也是黄俊钦在资本市场动作最大的时期。据媒体报道,黄俊钦与上市公司中关村科技的股东许钟民等人,在参与北京中关村、山东三联商社等上市公司重组及资产置换的过程中,通过其名下的公司提前埋伏、买卖股票,套利数亿元。据了解黄俊钦案的一位内部人士介绍:“黄俊钦除本人利用信息,提前布局中关村,还动员其名下公司内部人员购买这只股票。他本人在被调查过程中,对自己涉嫌内幕交易的行为供认不讳。”
更大的内幕交易则发生在山东金泰(现ST金泰)这只股票上。从2001年年底收购上市公司山东金泰开始,黄俊钦玩起了“更高水准”的借壳上市伎俩。2007年7月9日,ST金泰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公告,称将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80亿股A股。其中,控股股东新恒基集团及关联公司以旗下价值221亿元(未经审计)的地产项目资产认购70亿股。公告一出,上海证券市场上,这家连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丝毫不理会大盘的震荡,股票以每天5%的速度上涨,这一状况持续了42个交易日,为它的实际控制人黄俊钦制造了数以千亿计的“财富神话”。按照黄俊钦个人持有新恒基集团80%的股份计算,ST金泰这只被称为“涨停王”的股票,使当时黄俊钦的个人账面资产已达1488.48亿元。
另据记者了解,有关黄俊钦涉嫌的“伪造出入境证件罪”以及“重婚罪”两项罪名的相关证据,目前还处于保密阶段,尽管市场中存在多种猜测,但至今未得到证实。
比黄光裕更有钱
相比号称“商界明星”的黄光裕那种张扬、霸气和言论犀利,黄俊钦始终显得很低调。一位接触过黄俊钦的人这样向记者介绍:“如果不是ST金泰的‘妖股’表现,很少人会关注到黄俊钦。”确实,在商界里,黄俊钦的曝光率几乎为零,以至于他的名字出现在“胡润的百富榜”上时,黄光裕笑称:“这回胡润总算把他揪出来了。”曾有记者当面询问黄光裕“兄弟俩到底谁更有钱”,黄光裕回答:“他比我有钱,只不过,他的公司没有上市罢了。”
对于黄光裕来说,黄俊钦不仅是大哥,更是他经商生涯的“领路人”。在兄弟联手创办国美的那段时间,黄俊钦更多负责幕后的行政管理和运筹经营,他教会了黄光裕不少经营之道:在技术应用方面,1988年,当大多数人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的时候,只有三四家门面的国美就开始用电脑收款,而电脑上使用的程序都是黄俊钦自己编的;在营销策略方面,黄俊钦一改倒买倒卖抬高售价的普遍做法,采用了薄利多销的策略,以市场上最低的价格将商品卖给消费者,这一策略成为后来国美的立业之本。
也是在黄俊钦的影响下,黄光裕之后才干起了房地产和资本运作。当人们津津乐道于黄光裕的资本运作手腕时,哥哥黄俊钦“玩资本”的能力其实一点不比弟弟黄光裕逊色,而且他更善于隐藏。
在黄光裕案中,其兄黄俊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涉案嫌疑人。多年来,外界对黄家兄弟巨额财富的来源质疑不断。早在2006年国庆节后,公安部就启动了调查黄光裕的“鹏润系”和黄俊钦的“新恒基系”的专项行动,主要内容是两大系在创业阶段,严重违规甚至违法获得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的信贷支持,涉及13亿元的问题贷款在鹏润和新恒基之间秘密流动,最终流向境外,形迹可疑。毋庸置疑,这些资金既构成了上世纪90年代黄俊钦兄弟创业期的“第一桶金”,在2000年之后也继续支撑其不断扩张。
黄光裕案案发后,2008年11月26日晚,黄俊钦因涉嫌经济犯罪,被警方带走接受调查。时隔一年多,黄俊钦被正式移送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审查起诉。黄家兄弟的财富王国开始崩塌。
延伸阅读
“兄弟搭档”有分有合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刘娜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许颖
在这起震惊中国商界的“黄家兄弟案”中,黄俊钦、黄光裕两人互相串通,共同操纵了多起金融诈骗和违规交易行为。由此,不少业内专家和公众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了“兄弟搭档”这种经营模式。但在分析其利弊时,多位专家都提到,并不能因“黄家兄弟案”就对“兄弟搭档”模式完全质疑。
近些年,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程中,“兄弟搭档”的模式普遍存在。这其中,黄俊钦和黄光裕兄弟的“罪与罚”只是一个个例。目前,国内的“兄弟企业”中,也存在很多其他的类型,其中不乏经营成功的例子。
资深品牌策划人罗建法曾撰文将成功的“兄弟企业”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是“分体型”,代表企业有四川希望集团。
刘氏四兄弟“言行美好”之间的商业合作模式让全国乃至世界的企业家们赞叹不已。改革开放初期,刘永言、刘永行、陈育新(刘永美)、刘永好四兄弟以常人难有的勇气脱下“公服”共同创业。1991年,刘氏兄弟在成都组建饲料企业希望集团。几年后,希望集团成了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1995年,刘家四兄弟最终明晰产权,形成了“母体小、子体大”的商业格局。兄弟间严格按出资多少划分股份,合作完全建立在明确的产权上。
其中,刘永行利用分得的13家公司组建了东方希望集团,获得华北、华东区域的发展权,他在坚守饲料业的同时,开始进军铝业。刘永好则利用分得的14家公司组建新希望集团,获得华西、华南区域的发展权。期间,他的投资一度多元化,先后涉足房产、钢铁、制药、金融、保险等多项产业,不过最终还是选择了专业化农业作为主业。
刘氏兄弟曾说过,从长远来看,分别持股、统一经营的方式更符合大家治理结构的要求。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产权结构清晰,公司的价值取向统一,分配的机制也很明确。而且,这种模式还利于相互协助。2009年,新希望集团旗下的宝硕化工面临严重危机,哥哥刘永行毅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弟弟刘永好度过难关——新希望集团转卖了部分股份给东方希望集团。精于资本市场的刘永好在获得哥哥注入的资本后,将宝硕化工经营成市场上最令人瞩目的一只化工股。
第二是“共体型”,代表企业有广东万和集团。
与希望集团不同的是,万和现在还没有分家,创造了家族企业里少见的“共和”局面:集团总裁为大哥卢楚其,长于战略规划、资本运营,负责企业重大经营投资决策;二弟卢楚隆,长于市场销售,对市场非常敏感,担任集团副总裁兼国内营销公司总经理;三弟卢楚鹏,有国外教育经历,颇具国际视野,担任集团副总裁兼海外营销公司总经理。
这一模式的另一个代表是远大空调集团,远大称得上是“令人尊敬的民营企业”,而这也要归功于张跃、张剑两兄弟的“各取所长”。1988年,毕业于郴州美术学院的张跃,与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弟弟张剑一起研制出无压锅炉,并获得专利。靠卖出这项专利,兄弟俩赚得了“第一桶金”。1992年,他们成立了远大空调集团,改变了中国电空调一统天下的局面。在远大空调公司内部,工科毕业、性格内敛严谨的张剑执掌着公司;而出身美术教师、思想活跃、作风强悍的张跃,决定着公司的运营和制度建设。兄弟俩各尽所长,配合得天衣无缝,将“远大”这一品牌一步步发展壮大。
类似“兄弟连心,其利断金”的例子在商界比比皆是:康师傅的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和魏应行兄弟;盛大的陈天桥、陈大年兄弟;安踏的丁志忠、丁世家兄弟;浪莎袜业的翁关荣、翁荣金、翁荣弟兄弟……
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民营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曾雨表示:“创业初期‘兄弟搭档’占据先天的优势,所谓‘人多力量大’;而在企业壮大之后,就会出现发展轨迹的分歧。”正规经营、同心协作的兄弟模式,会促进企业自身的壮大发展,利于明晰产权、整体规划以及拓展业务,也利于在某些弱势业务上的相互补充;而违规经营、各怀鬼胎的兄弟模式,如发展顺利,有可能会垄断行业,牟取暴利,发展不顺,就可能会出现很多违法行为,如相互勾结、互通内幕消息、金融诈骗等。
另外,“兄弟型企业”和现代管理体系下的企业相比,其发展和人的性格关系更为密切。可以说,黄家兄弟大胆冒进的性格,早就为他们今日的没落埋下了伏笔。从创业开始,黄家兄弟便一直是踩着政策和法律的边缘迈步前行——他们并不是毁于利益相争、兄弟阋墙,而是共同的贪欲和野心,最终击垮了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