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对象:陈志云:TVB总经理(电视广播业务)。在政府工作达十年,曾获派驻英国,1990年代回港就职于香港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离开政府后加入商业电台工作两年,同时以艺名韦家晴兼职主持过电台节目及为电视节目配音,再加入TVB担任节目总监,现为TVB总经理。
李添胜:尊称“添哥”,著名TVB电视剧集监制,1969年加入TVB至今。著名作品包括无线长编剧《网中人》、《亲情》和金庸原著的《鹿鼎记》、《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雪山飞狐》、《碧血剑》等等。在他监制的电视剧当中,曾经捧红了不少演员,包括周润发、郑裕玲、刘德华、梁朝伟等。
专访TVB总经理陈志云
与TVB牵手的机缘
网易财经:陈先生你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网易财经的采访,我们主要是希望您可以给我们讲述一下,TVB在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和将来的一些战略规划。陈先生,您是哪一年加入TVB,有什么有趣的故事促使你决定加入TVB?
陈志云:我是1994年加入TVB,到现在有15年了,其实之前我最早的时候在香港政府工作,做了10年政务主任,因为机缘巧合加入商业电台做广播,后来又加入TVB。当时TVB是一家运作很久的机构,从1967年开始。进来的时候我最初掌管的是节目部,主要负责节目采购,节目的编排,不参与到节目的制作,后来又加入外事部,就是对外事务的联络,对外的公关,现在涉及其它范围。
刚进入TVB之前没有做过电视广播,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视业务,所以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我记得第一次是一个赈灾节目,内地华东和华南灾情很严重,TVB就立即做这件事。我要做统筹,因为没有做过电视,以前在政府里面工作,在公营机构里面做事很讲记录,到处找同事说你要写下给我,做什么就做什么,有一个同事说我们不会写东西,只会做事情。
网易财经:你刚才也提到之前在政府工作过十年,来到TVB这样的商业化运作机构,有没有感觉文化差异特别大?当时是怎样适应过来的?
陈志云:很幸运我中间做过商业电台,政府很讲记录,很讲档案,什么都可以翻查,你知道上一个人接收做的事情是什么原因,处理一个决定很有安全感的,香港政府那个年代所有的文书是用英文的。在商业电台刚刚调转是一个很家庭式的,整个电台大约300多人,很少讲记录,非常不习惯,前半年想反转头(回头),我不会做。但是在商业电台做了两年,有一个适应期,来到TVB就容易一点,TVB很私营,介于商业电台和政府之间,TVB包括香港和海外有5000多个员工,但不像政府那样档案式,也不像商业电台那样家庭式,正好在中间,同时也开始习惯用中文处理一些文书,所以有一个适应期。
在TVB唯一要适应就是要学习,你入职要学习,电视台怎么样运作,当然在人事方面要处理,因为很多可能是你的上司下属,有些一起工作的下属他们会给我更加认识,我要赢得他们的信任,要向他们学习一些知识,都有一个适应期,很快大家就有共识了。
如何走上主持之路
网易财经:在1967年TVB成立的时候,你那个时候应该还比较小,有没有想过将来有一天会主持《志云饭局》,还会当主持人,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和TVB是有缘份的?
陈志云:你怎么知道1967年是年纪小呢?可能我还没有出生呢?
网易财经:因为我也做了一些调查。
陈志云:其实我已经50岁了。
网易财经:完全看不出来。
陈志云:我也想你说这一句,1967年很小,正在读小学,但是TVB是第一个香港免费的电视台,所以我和很多香港人一样,都是和TVB一起长大的,很渴望能够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因为TVB提供很多免费的娱乐,影响力很深远,永远觉得是自己家庭的一分子,但是没有想过加入电视台,更加没有想到走到幕前主持节目。
几年前TVB开始做收费电视,以收费电视来讲,TVB是一个BB仔(婴儿),另外一个收费电视已经独家经营7、8年了,有一定人数去看,在这个市场竞争这么激烈,有一个同事想到,没有人尝试过,在我行政职位做幕前,以前我也做过电台,不如试一下,可以帮公司宣传,最重要我做节目主持没有另外的人工(工资),成本比较低一点,就走到幕前,一切都是缘份或者机缘,没有刻意安排的。
TVB的成长故事
网易财经:你了解一些TVB成立的时候故事吗?或者是听一些前辈讲过。
陈志云:TVB的成立好像见证了香港社会的一个阶段,申请牌照是1965年,当时是港英政府统治,成立是在暴动那年,即1967年。那期间电影事业一个低潮,有的人有远见,看到免费娱乐的重要性,我觉得都是一个机缘。在当时有人掌握这个商机,我记得有些前辈告诉我,刚开始TVB竞争对手丽的电视是收费电视台,根本没有把免费电视台出现当成一个很大的事,没有理会,在四五年之后才开始引起丽的电视注意。
回忆起这些事,在一个很危险的时候,1967年很多人离开香港,是一股“移民潮”,但留下在这里坚持的人,爱香港,建设香港的人,他们有很大的机会,把握住这个机遇,有危就有机。
每件事情看到市场在哪里,能够领导这个市场去走很重要。看回现在面对电视业都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数码化平台在内地都有,还有网上娱乐,手机娱乐,很多事情在变革,有可能是另外大变革的时候,现在有人看到新的潮流,新的方向领导去走,又是一个新的商机。
网易财经:当时竞争会不会特别激烈,TVB是怎样抓住这样的机遇,能够在电视台里面取胜呢?你们一些策略是什么呢?
陈志云:TVB可以说应该是一个奇迹,在香港地区,因为很少一个电视台免费能够在这样竞争的环境,这么多频道,以前有四条免费频道,到现在超过数百条,仍然可以在香港的市场拿到超过八成稳定的收视,是一个奇迹。
但奇迹之余,如果看回TVB以前的政策,不是无理由的,因为第一,TVB一开台刚开始是播外购的节目,但是我们很注重本地的制作,本地的制作才可以反映本地观众的口味,充分的反映,可以培养本地的人才,所以TVB一正式制作就开始艺员训练班,做很多选秀节目,找新人,给很多机会演出,变成一个电视机里面出现的人物和我们市民,我自己作为观众分子很熟,很有亲切的感情。
除了这些之外,也可以将我们的文化推广到其它地方,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又或者台湾、内地都可以看到,对我们有一种熟悉感、归属感。我们强调本地的制作,我相信是成功要素之一,并且可以培养本地人才。
现在又到另外一个新的年代,除了自己制作的节目,可以满足自己之外,也都希望通过和人家合作,譬如和内地传媒机构的合作,可以学习到人家,掌握到人家的市场需要什么,人家的运作是什么,一起去做,这个就是商业。所以在这方面来讲这些都是TVB将来的路线,希望可以和内地电视台、外地电视台多一些合作,互相交流。
网易财经:合作主要是有哪些方式呢?因为我们了解到TVB现在也只是在珠三角地区有落地的政策,但是如果要扩展到其它区域的话,会不会有一些障碍?不管是政策上,还是受众上?
陈志云:珠江三角洲都没有问题,大家都是用粤语,这个没有问题。讲粤语,北方我们节目可以配上普通话,但是现在有一个新的趋势,双语都是可以的,譬如我们试过和深圳卫视合作的《蔡澜提菜篮》,由蔡澜和深圳电视台的主持人一起主持,双语的,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另外一个节目《味分高下》,请台湾的节目主持人庾澄庆,他是讲国语的,我们本地的主持人讲广东话,都是可以的。还有一些跨语言的,现在做的《超级巨星》、《舞动奇迹》和《百法百中》,节目的形式是可以外输的,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一些成功的元素在哪里,节目怎么样设计,可以和内地的电视台合作本地化,再用我们明星,内地熟悉的艺人去参与这些节目制作,这些都是参与的形式,但语言是一个障碍,但不是一个不可以克服的障碍,可以用形式互相合作,和我们的节目,我们的艺员都可以讲普通话,现在得到都觉得普通话是很重要,是不可以不会的。
网易财经:TVB在1998年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受到的冲击大吗?
陈志云:金融海啸当然是很大的冲击,尤其是这次不仅是地区性,是全球性的,所以对我们有一定影响。除了这个影响之外,但香港比较幸运,有内地的市场,内地影响受到的冲击没有这么大,所以还有内地的支持,所以在这方面来讲香港是很幸运的福地。
也正因为这次有很大影响,影响到很多人的生计,甚至是业绩方面,所以TVB一如既往有社会责任,做了一些正面可以发挥正能量,提醒大家,以往很多次都试过,每次出来之后我们会越来越强,只要不放弃就可以了,所以做了《香港力量》,除了《香港力量》还做了一个节目叫《霎时感动》,这个节目是讲很多例子的故事,温暖人心的,觉得人间有希望,希望大家不要处处觉得一定是困局,是可以逢生的,给一些正能量给大家。
网易财经:TVB一些节目可以反映整个香港社会的一些现实,好像一张晴雨表一样?
陈志云:始终我们要配合社会的需要,社会对节目的需求,对电视免费娱乐到底想要什么。很有趣的,回过头这么多年在节目的发展,以前香港人比较喜欢纯娱乐,但现在不是,现在变成资讯,社会需要多一点资讯,比如我们有一个节目《向世界出发》在10:30播出,或者娱乐性带有资讯的信息有很多,观众很喜欢。
另外,观众的需求很明显增加的就是对国家的民情、国情的掌握,文化根源的寻找,现在在香港观众真的需求很多,所以在我们节目编排和制作上要绝对反映到社会需要。
TVB的未来会出什么牌
网易财经:现在TVB定位是怎样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陈志云:TVB最大的竞争优势有两点,第一就是自己制作的能力,制作的资源,资源不止有硬件和软件,人才幕前和幕后。第二个最大竞争优势,TVB有非常好的国际网络,我相信在香港甚至在亚洲地区来讲,都是顶级的网络,我们的节目去到澳洲、纽西兰、欧洲、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是非常世界性的,华人的社会都会看到。现在除了粤语节目之外,已经加了很多普通话的节目,TVB8,TVB星河频道,或者台湾TVBS,中文节目,是全球性的,这个网络是很大,很久,很有根基,这是另外一个优势。
网易财经:收费电视和数码电视这块做的怎么样,我们知道免费电视是做的最好的,后来发展起来像NOW(电讯盈科的)、i—cable成了后起之秀,在这样一种格局下,TVB又会出什么牌?
陈志云:TVB采取的策略不是多频道,多节目的供应,而是优质节目的供应,我们的主打就是高清电视制作,做多一点高清电视,吸引别人看我们的频道。另外我们作为翡翠台不可以兼顾每个阶层,就是用数码频道主打年轻人群体,他们未必看电视,多数是上网的。现在多频道变成可以吸引一些观众,所以免费数码频道的出现,虽然用多了资源,虽然我们未必可以发展多少收入,但是有很大的商机在这里面。因为吸引了一些以往不看我们台的观众,现在收视率的上升,证明我们的观众群大了。
至于收费电视方面,香港已经有了一段时间,收费电视在香港是比较难做的,因为免费电视已经很多了,整体免费电视,我们也好,亚洲电视也好,做的相当好,节目质素一点都不差。变成你要吸引人家收费是困难的,竞争也是很大,但是如果你讲收视率占有来讲,在香港收费电视是不高的,譬如平均18个频道收视率都不高过2点,是不高的,但是这方面的发展是不可以忽略的,所以变成TVB除了免费电视业都愿意投资在收费电视里面发展,因为有很多协同效应,收费电视的发展,除了帮助我们吸引一些不看我们免费电视的人之外,其实我们制作节目出来,也都可以供应给海外的频道,因为我们有很大的国际网络,也变成打开我们另外一个商机的机会。
网易财经:TVB将来的战略是怎样?业务分布的比重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陈志云:业务就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如果讲TVB在香港上面的业务,我觉得某种程度来讲也是饱和了,再厉害市场份额已经占到八成。所以,将来向海外的发展更加重要,海外的收入很重要。
海外的收入应该从什么方向发展呢?以往很多是通过销售我们节目服务,租赁的服务,或者是买卖的服务,但现在互联网发展这么快,分派模式可能不是很适合。可能要通过互联网,又或者通过外国电视台、内地电视台多一些合作,再发展国际的空间。
但不代表我们要放弃香港,香港是一个根,一定要继续做好,一定要维持,因为有这个根可以再向外发展,这个基地是很重要的,培养的人才很重要。
网易财经:将来内地市场大概占到什么样的比重呢?
陈志云:内地市场很重要,大家的文化是一样的,当然每个地方每个城市观众的口味有所不同,但大家都是同一个根,所以内地市场非常重要,还有内地有这么大人口,这么大商机,这么大市场,是绝对不能够忽略的市场。
TVB如何管理人才
网易财经:TVB怎么样管理人才,在这方面坚持什么样的理念,怎么样去留住那么优秀的人才?
陈志云:TVB最大的吸引力留住人才就是很大的平台,香港很多人看,海外也有很多人看,所以每个同事在这里做事情即使人工(工资)少一点,满足感,非人工收入很大,因为你做的事有人留意到,你做得好是有人知道的,所以我们尽量去提供平台给幕后、幕前的人创作能够被人家欣赏到、看到,有这份认同感和自豪感。
网易财经:你有没有什么想和内地网民分享的一些故事?
陈志云:希望大家可以原谅我,因为我的普通话说的不是很好。我还有一个小的故事可以跟大家分享,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在我们的电视台有一个合作的计划,每个晚上都有一个直播的节目,应该是在新闻频道直播,我有一个小的环节,和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闻频道主播联播,这两个礼拜我差不多瘦了10磅,每天练习普通话应该怎么讲,现在没有机会主持普通话的节目,所以普通话水准就下降了。
专访TVB金牌监制李添胜(“添哥”)
60年代电视是一种奢侈品
网易财经: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TVB金牌监制李添胜先生,在香港大家都亲切把他尊称为“添哥”。添哥你好,大家所熟知的古装戏《鹿鼎记》、《杨家将》都是在添哥监制下完成的,添哥是在1969年加入TVB的,到现在刚好是40周年,下面请他给我们分享一下他在TVB40年的一些故事。
1967年TVB成立那一年,那时候香港发展的怎么样呢?
李添胜:1967年我正读高中,一边读书,一边希望为自己找一些零用钱,1964年非常幸运,我就去一间电台里面做播音员,那一间叫澳门绿邨广播电台一路从1964年做到1967,大概做了三年多,1967发生暴动,大家都知道,那间电台就倒闭了,没有播音艺员做。
1968年高中毕业,那年真的可以讲是我一生里面最惨痛的一年,因为没有收入,又摊大手板向我父母要零用钱,暴动之后百业萧条,找不到工作,其实真的非常惨,非常困扰的。
通过一些人事关系很幸运1969年进入TVB,第一份工作是比较低下,搬布景、搭布景、摆道具,但是有机会进到一间大机构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自己知道我不会一世都做搬布景,摆道具,一定要争取机会,要在这个行业里面有所发展。因为自己本身是做播音艺员的,就是说我会做戏,虽然没有正统学过演戏,但是演戏难不倒我,自己内心希望在这个行业里面有所发展。
网易财经:那时候电视是不是一种奢侈品?
李添胜:在60年代电视还没有,1969年TVB开播之前是很少家庭里面有电视,那时候电视机是有线的电视机,叫丽的呼声,卖凉茶铺头有电视机。那时候我还是个小孩子,通常在茶铺里面喝一杯凉茶1毛,坐在那里看一部粤语长片,看完就走人了,回家了。到1967年TVB开台,我最记得1967年11月19号台庆的日子,首播在海运大厦尖沙咀那边,轰动全城,是盛事,因为是香港社会第一次有免费电视给大家看,到现在一直都是是TVB台庆的日子。
网易财经:那时候电视都是黑白的?
李添胜:一开始是黑白电视,直到1971年还是1972年开始搞彩色电视,最早期不是全部彩色的制作,部分时间是彩色制作,然后慢慢才转到全部是彩色制作。
最长寿的节目《欢乐今宵》
网易财经:TVB创台那一年就有了《欢乐今宵》这个节目,后来差不多成为最长寿的节目,你当时有参加这个节目的一些拍摄工作吗?
李添胜:我在《欢乐今宵》那个节目的时候做两件事,如果那天是做摆布景,摆道具就是照做自己的工作,如果那天要演戏的话,应该是我放假的日子,所以那时候一个星期工作7天,没有假期放。参与《欢乐今宵》因为我不会唱歌,都是做剧集,后期有一个专题叫《扫街茂》做清道夫,做一个小人物,参与主题的剧集。无线电视对香港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欢乐今宵》那种形式大家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这么综合式的节目,每个礼拜播五晚,大家因为在60年代香港没有什么娱乐节目,看戏,没有电视之前,就听收音机,听“天空小说”,那时候戏剧小说风靡香港。听声音机都可以听得如痴如醉,大家坐在一起开着一部收音机,有几十个人一起听都可以的,但是有了电视之后就不一样了,视听之娱,有画面有声,是一个新的阶段。
40年从未跳槽
网易财经:你是从哪一年开始真正做监制,拍的第一部戏开始是什么?怎么样实现这种转型的?
李添胜:我在电视的历程都分很多阶段,最初期做布景、道具,之后做CM摄影师,FM场务,做了大概一年多之后,蔡和平先生给我一个机会,想我做他的助手,之后做《欢乐今宵》的助导。之后我升做编导的时候,我是做体育节目,我做了两年到三年体育节目,所以我做过一届世界杯,做过一届奥运会。
我在TVB40年从没递过辞职信,就递过一次,我做完体育节目,是1976年头给公司递信说,公司当时领导就问我:靓仔什么事要走啊。我说,首先搞清楚我对公司没有什么不满,公司对我很好,不过我说,我很清楚自己的材料,我不适合做体育节目,我没得发挥,那场球是2:0,无论拍得怎么漂亮都是2:0,不会因为我拍的漂亮是2:1,现在有一个机会,友台给我offer,给一个机会让我拍戏,我自己在这方面会有所发挥,所以我就打算过去,那时叫丽的电视。当时副总经理林先生说,世事是没有绝对的,尽快给你安排一下,不要走了,就收回那封辞职信。我原来是不知道的,副总经理当然知道了,整个剧集组重新分配,到1976年尾,真的有机会在TVB拍戏,第一部就是拍《狂潮》,之后一路拍,拍到1979年不到1980就升监制了,就要自己处理所有的剧集,一路就没有停过。
网易财经:您在TVB工作的40年里,基本上没有动摇过,从未跳槽,我们了解其实当时ATV、佳艺都有出现挖角的现象,TVB为什么可以留住您?
李添胜:第一,如果人挖角,首先是对方找我,他不挖我怎么走呢?第二个是一个比较,我在TVB从一份很低的职位做起,对电视每样认识都是TVB教我的,我和TVB是一起成长的,如果没有什么很特殊的条件我是不打算走的,除非有一些很特殊的条件,突然间给我很高的职位,或者很高的薪水,讲现实一点,如果对方只能够给我价位高一点的条件我不打算走,因为高一些条件对我来讲没有太大意义,我不如留在这里发展。
网易财经:现在你回TVB会不会有点像回家的感觉,有一种归属感?
李添胜:当然有了,40年的光景慢慢演变成一个习惯,洗澡之后要上班了,我都习惯了上班下班,我的助手有一段时候,说你明天上什么班,明天是公众假期还上什么班,我说是吗,自己有时候不会想起这些事情。
TVB遭竞争对手挖角
李添胜:1978年TVB大地震,周梁淑怡女士拉队走,我记得那次非常震撼的。其实那时候只有13个人,周梁淑怡带走7个,剩下我们6个。6个人要做13个人的事,没有的计较。那边刚做完事回家洗澡睡觉,公司电话就响,说不行你立即回来,我说不是吧,才刚刚回来,你又要我回去。公司说叫一个车去接你。那时非常有优越感,突然间觉得自己很重要。当时真的非常乱,没了大半人,每天有这么多节目,要按时出街,不可能因为你部门不见这么多人,就少一些事情做,是不行的。
网易财经:后来又是怎么样招揽到那么多人才呢?1979年以后。
李添胜:人才就是培养出来的,走了7个,要自己看一下自己的助手,谁比较醒目的就快点升了他们,可以了,给他们一边做一边学,其实到目前来讲香港电视环境都是学师制,没有一间电视学校教你怎么样做电视,纯粹就是我的助手跟我,跟我到一定程度,觉得他够工夫了,向公司推荐,你升这个助手他可以做编导了,一直到现在都是这个制度。所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以前跟过我的助手现在比我更厉害。就算是杜琪峰,他都帮我一起做过事情,现在杜琪峰当然比我厉害好多了。
TVB“造星”传统
网易财经:很多人都说TVB一个成功点就在于造星,40年里,在你手下走过了很多明星,比如刘德华、梁朝伟,你当年是怎么样去发现并打造这些明星呢?
李添胜:事实上是,如果你问我,我可以说,演员是最前线的一环。有一间成功的电视台,必定拥有一个庞大的艺员资源,一定要有一班星。这部剧拍得好,其实我都是第二线,第一线一定是在画面上给观众见到的小生、花旦、演技派演员等等,就算我剧本拍的再好,如果没有这么好一班的演员,这个剧都达不到效果。
至于梁朝伟、刘德华,首先他们具备了做明星的条件,因为这个是他们爸爸妈妈给他们,生出来的样貌,这个是与生俱来就具备的条件。第二个他们踏入这个行业,肯咬紧牙根磨炼好自己,有第一个先决条件,加上比较好的演技之后,必然是一颗星。我们幕后人看幕前人员,不管那么多,先看外形,女孩要漂亮,男孩要有型,这个世界是很残酷的,你演技好没有好的外形,你唯有做演技派演员,就不能做小生、花旦,不能成为星,当然他们绝对有他们的存在价值,刘德华、梁朝伟应该是一粒星。
与大陆电视剧相互渗透
网易财经:你手下拍过那么多经典的剧集,现在看来印象最深是哪一部呢?
李添胜:最近就是《巾帼枭雄》我自己觉得最满意的。
网易财经:这一部戏在风格上面跟以前有较大的改变,你当时是怎么想到拍这部戏呢?想反映什么东西呢?
李添胜:《巾帼枭雄》的成功有几个条件,自己做了这么久的电视,其实时时刻刻都希望突破过往一种做法,但是也都要看条件,看找什么演员。
至于说主题想表现什么东西,我一直觉得卖米这件事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尤其是中国人社会是以吃米饭为主的,几千年来米的问题都是非常敏感的,就算现在2009年香港有什么风吹草动,大家第一时间就去超级市场抢米,不需要抢吗?新闻报道有一个人买了19包,8公斤,需要吗?但是总之有没有什么风吹草动大家就去抢米。
网易财经:这其实跟内地,比如说一些像《大宅门》国内一些影片越来越靠近的趋势,有没有这样一种考虑呢?
李添胜:是的,都非常好笑的,我开始筹备《巾帼枭雄》的时候,有人不断问我,你是不是想做《大宅门》这样的戏呢?我说不是,只不过想做和过往有些不同的戏。现在大家都可以看到,现在大家看到一点都不像《大宅门》,反而有一点接近中央台的制作,这个我承认,因为中央台好多戏剧我都看过,非常好的,好多东西是可以学习的。
网易财经:从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TVB有没有一种倾向,我们会更加关注内地一些市场,还有一些发展趋势,会不会影响到你的拍摄风格?
李添胜:有一定影响,之后因为国内都一样发展很快,无论是戏剧制作,娱乐事业,加上现在DVD很便宜,我们花几百元就可以买到电视剧自己在家里面看《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等,《雍正王朝》我前后看了三次,因为其实里面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其实事实上有很多东西我自己个人来讲,向国内一些大制作,好的制作学习。期间有一些自己可以用到的东西就用,有的真的不适合就不会用的。
如今的TVB——制度化
网易财经:您觉得现在的TVB跟三四十年前的TVB还是一样的吗?
李添胜:很不同,首先就是我在TVB工作的时候,只有几百人,觉得那个时候不需要制度,因为几百人每个人都认识,这个人在什么部门,那个人做什么工作全部都知道,有什么事直接跟他讲,差不多每个部门的事我都懂得一点皮毛,很多东西我都会做,怎么样录影也知道,怎么样收音也知道,因为人手不够,大家说帮一下手做一下这件事情,所以什么都做。
但是现在是不行的,当公司一路向前发展,一定要分工,一个人怎么可能做那么多事情呢?慢慢公司有很多部门慢慢建立起来,开始很清晰的分工。公司开始建立很多制度。制度有其好处必有其坏处,没有制度做每件事快一点,分工越细做事就一定慢,这是一个弊病。
将来一个公司发展到了老年的时候就麻烦了,可能会变成一个大笨象,很稳定,但是想转一下身就转不动,我看着TVB每个阶段,每个阶段运作模式都有好的地方,也都有不好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一日还在TVB做,我就要适应,如果不适应的话只有离开,这个是无可奈何的问题。
希望内地网友多提意见
李添胜:我希望内地的网友如果看了我们的戏,可以给多一些意见,事实上两地的文化是有差异的,他们看香港时装剧可能会有一种比较陌生的感觉,因为香港社会和内地社会始终文化、背景都有区别。例如在时装方面我们赏识内地,然后就做一些改动,如果讲回这方面,他们觉得香港电视是不是可以在意识形态上,或者在思维上是否可以放宽一点,变成有香港特色也都可以加入国内现代社会的特色,希望两地可以多一些沟通,多一些联系,我希望可以有这样的资料,因为我从来没有收集过这样的资料。 (刘雁)